朱熹的《近思錄》中的儒家人生觀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本人參加深圳社科院的文化大講堂演講活動,以下為當日錄音稿。) 杜保瑞談朱熹《近思錄》中的儒家人生觀
內容提要
《近思錄》是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一部書,以《論語》為典範,其實就是把北宋幾位儒學家在寫儒學精深理論之餘寫的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語錄,作為心得記錄、分享,然後朱熹集結起來,讓年輕學者能夠體會到北宋大儒們的人生體驗、人生智慧,從而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參考。 幾位儒學大家是誰?包括程顥(程明道)、程頤(程伊川)兄弟,在他們之前有一位周敦頤(周濂溪)先生,周敦頤曾經是程顥程頤的老師。另外一位是張橫渠(張載),張橫渠是非常嚴肅的人,他的哲學理論非常難讀。張橫渠、程顥、程頤、周敦頤都是非常好的學者。杜保瑞對他們的觀點進行了詳細解讀。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王教授
杜保瑞先生在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三大主幹:儒家、道家哲學、佛學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特別在宋明理學、道家哲學,以及中國當代哲學和禪宗方面成就非常突出。能請他來深圳大學講《近思錄》中的儒家人生觀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近思錄》這本書是宋代兩位大師朱熹和呂祖謙合作編撰的聖賢語錄,張載和“二程”的語錄精要彙編。這個書起名來自《論語》裡面的“切問而近思”。歷代把它看作是宋明理學經典,是研究宋明理學的入門書,也是瞭解儒學的入門書。廣義上講是我們瞭解中國文化的一扇大門的書。杜保瑞對宋明理學有很深的研究,他把《近思錄》梳理出的儒家人生觀作為專題來研究,達到了很深的程度。他今天和我們共同分享他的心得。下面歡迎杜保瑞先生為我們做講座。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杜保瑞
我1961年出生在臺灣,在臺灣大學念書,原來念政治系,三年後改念哲學系,一直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我的專長是中國哲學,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在研究儒學理論,包括劉蕺山、王船山這兩位儒學大家的理論,後來在華梵大學工作,這是一所佛教人士辦的大學。期間我接觸了道家哲學和佛教哲學。應該說我對儒釋道三家都有所接觸。最近重點放在儒家哲學研究方面,寫北宋和南宋儒學的書,我也做儒釋道比較研究。
中國的儒釋道哲學其實都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充滿人生智慧,可以在日常生活上拿來運用,拿來實踐。我們研究哲學理論,要面對很多艱深理論問題,跟西方哲學做比較,儒釋道三教彼此之間常常吵架,爭議誰講得對或不對。我今天以《近思錄》為主題給大家做報告,不是講哲學理論,而是談儒者的人生智慧。 《近思錄》這部著作是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一部書,以《論語》為典範,其實就是把北宋幾位儒學家在寫儒學精深理論之餘寫的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語錄,作為心得記錄,共同分享,由朱熹集結起來,讓年輕學者能夠感受北宋大儒們的人生體驗、人生智慧,從而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參考。這是朱熹的用意。 朱熹另外一個偉大的學術工作就是編《四書》,做《四書集注》,還有《周易注解》等很多學術理論研究。讀書人如果要讀書,進德修業,在理論研究的問題上可以通過《四書》、《易經》來瞭解,這是《四書集注》的目的。《近思錄》也是朱熹自己借由北宋儒學家們的人生智慧語錄來講解自己的人生觀。
今天,與其說我講儒學,不如說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關心中華文化的氛圍,是你們的出席和聆聽,讓中國文化在今天這個時代充滿活力。
《近思錄》跟《四書》非常接近,先介紹一下這本書。 程顥、程頤是兩兄弟,程顥也是程明道,是老大,程頤是程伊川,他這個人比較嚴肅一點,他的哥哥程顥比較開朗一點,他們倆個性不同。另外一位是張橫渠(張載),張橫渠也是非常嚴肅的人,他寫的哲學理論非常難讀。最好讀的是程明道的文字,程伊川介乎中間,但是他們三位都是非常好的學者。在他們之前有一位周敦頤先生,周敦頤年輕的時候曾經成為程顥和程頤的老師。而張載橫渠又是程顥和程頤的表叔,所以他們四個人其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邵雍是他們的好朋友,不過朱熹在《近思錄》裡面沒有收集邵雍的語錄。
先看伊川的話:“君子之遇艱阻,必自省於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則改之,無歉於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意思是,讀書人就是要做君子,君子就是要為社會服務。碰到困難,有一些事情推不動,或者自己的好意被誤解,事情辦不成,是社會問題嗎?是別人的問題嗎?還是自己的問題?當然都有問題。但是君子第一件事要自省於身。程伊川、程明道、張橫渠自省於身的重點在哪些事情上?就是功利心、好勝心,我們為社會服務的時候想的卻是自己的功名利祿,想得越多,艱阻越大。而用不正當的方式克服艱阻,那我們離君子的境界愈遠了。所以,遇到艱阻是一定的,社會不理想,需要改善,我們才需要服務,當然會有艱阻。這時候要想想,是不是我們用的方法不對,或者我們太貪心了,太好勝了,不是真心地為別人服務。(因為)君子就是為別人服務的人,就是(要)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 儒者追求的事業,從孔子到孟子講了兩千年。中國儒家文化就是要有追求,一個人要成為人才,對社會有用,你會有功名利祿、位子、薪水、酬勞等,但是目的應該是為社會服務,而不是為了位子、酬勞。為社會服務要有能力,需要努力學習、鍛煉培養這個能力。這個過程是艱苦的,忽略了自我成長的過程,而僅僅注意到自己的社會服務應該得到多少利益的回報,(這)不是儒者的情調。要把自私自利的部分丟掉,自修其德。好人也會有一些雜念,要自己克制,修養自己,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發現自己的缺點,改正缺點就能夠自修其德,提升我們的境界,修養我們的品德。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者就是讀書人、知識份子、君子、人才,就是儒者。為己的意思是我自己作為儒者,為社會服務,我在這個過程中成德成才,提升了我的境界,從君子成為賢人、甚至聖人,(所以是為己)而不是為人。什麼是“為人”?人們追求學問就是為了提高聲譽,獲得別人的讚賞或金錢上的利益,(這就是為人。為人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真心為人服務,但本文不是這個用法。)。我當然為人,作為君子本來就為人服務,因為君子把自己比得天一樣高,天人合一,人就是天,人做天道的事情,天自然是照顧百姓的,所以君子也會照顧百姓,照顧百姓是天的責任,也是君子的責任。但古代人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且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人格。“欲見之於人也”,如果讓別人看到我們的能力,是為了他們崇拜我們,給我們很多酬勞,更大的權力,這就搞錯了方向。所以要“為己”,而不是“為人”,我們都是為別人服務,但是為別人服務是為了成長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做給別人看。
雖然是為社會服務,但在態度上我們要從容一些,要悠遊一些,“志道懇切,固是誠意”。我們為別人服務,為社會服務,有時候太認真了,太急了,別人不符合我們的意,居然指責別人,或別人一時不配合我們為社會服務的進度、程式,或者是資源調動,我們就發怒。這個發怒,這個急迫,代表了我們太好強、太好勝,可能不能體會別人的難處,可能我們對成功的欲望太強,所以必須悠遊。“若迫切不中理,則反為不誠”,社會本來就運作得很慢,好事情本來成長得很慢,你要它快,讓它變好是你的理想,但是它有一個過程。改變我們的缺點的過程就是很慢,要有等待的胸襟,讓別人跟上,不要太迫切。“蓋實理中自有緩急,不容如是之迫”,各種事情有各種結構,各種環境條件,因素、各種難處,我們做對的事情,絕對是對的,那就是實理,但是這個實理在實現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有輕重、先後。你太急迫了,事情反而弄僵了,那表示我們的人生體會不夠深刻,所以要做對的事情,要做好的事情,但是要等等那些慢的人,有一些事情慢一點才會成功。如果一慢就沒勁了,一慢就放棄了,那還是誠意不夠,“蓋實理中自有緩急”。這是伊川先生講的話。 明道先生講:“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每個人都希望在專業上做得最好,對自己的期許要遠,要大,這就是勵志的意思。不管我的專業是什麼,不管我的職業是什麼,我都要把這個角色、我的工作做到最好,有這種心的人就是儒者,有這種心態的人就是社會的棟樑,社會的人才,就是君子。但是“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好高騖遠是個缺點,看大不看小是缺點,希望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我們自己在這個領域裡頭做到最好,然後出人頭地,如果我們常常弄一個很難的目標、很高的理想,結果我們做不到,整天瞎忙,也掌握不到好的方案,就會心勞。“恐終敗事”。
該怎麼樣恰當好處地來處理一件事情?什麼是開悟?什麼是領悟?開悟就是對於你要做的事情想得非常清楚,不管碰到什麼困難你都不會怯步,這就是開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要做的事情,不管志向多大,目標多高遠,你都願意心甘情願,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來做,這是志大。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為什麼要服務?因為你也需要別人的服務啊,你把小孩送到幼稚園,需要幼稚園老師服務;你爸爸媽媽生病了到醫院,需要醫生、護士服務;你的孩子去外地讀書,搭車需要司機服務,搭火車需要載人服務。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服務,如果我們不懂服務別人,這是糟糕的社會。儒者的社會就是建立禮樂教化、人文化、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意思是“禮”的總綱有三百條之多,細目有三千多條。形容禮儀的專案很多,內容非常全面和細緻),建立以服務為目的的社會,你走到哪裡都會碰到好人,這就是服務的社會。你希望能夠為更多的人服務,希望你的服務品質更好,你就要努力學習,聰明才智略小者,當服十人之務、更大者服百人之務,更大者服千人之務,更大者服億萬人之務,科學家發明很好的東西服務億萬人之務,要服務就需要努力。
程明道講,“懈意一生,便是自棄自暴”。什麼是懈意一生?各位市民朋友,你們有沒有重要的該做的事情?你有沒有手上很重要的事情要完成?可能花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或者三五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你很認真面對這件事情,你在努力、在學習,就不是懈意一生。每天都有重要、該做的事情等著你做,但是不能急迫,也不要事事衝突,那是貪心。但是永遠有該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而且非常清楚該怎麼去做,無論碰到什麼困難都會持續做、堅定地做,這就是君子。 懈怠的狀態就是自棄自暴。孔子、孟子講,“人人皆可為堯舜”,是個人就應該是人才,就應該是有用的人,就有事情要做,就會積極、努力,就不會懈怠,放棄自己。每個人都應該做有用的人,這是儒家最簡單的價值立場。 程明道先生警告我們,“不學便老而衰”,不是年紀大老而衰,年紀大的人很有用,不是老而衰。年紀輕輕的,沒有人生需要努力的目標,這就是老而衰。
“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要做君子,要為社會服務,就要學習,提升能力才能夠為社會服務。程明道說,學習需要勇氣。一年前不會講英文,一年之後會講英文;一年前不會用電腦,一年後會用電腦;一個月之前不會開車,一個月之後會開車,假使因為害怕,你就不去學,就是不勇。你不會才要學,你不會,就沒有辦法幫助家人處理事情,你的公司就停止在那裡等著坐吃山空。你一定要讓自己變成會,這個過程中你才能進步,自己阻礙自己,就是沒有勇氣。學有所成,需要非常重要的意志力量,就是勇氣,你要有勇氣!因為你的家人需要你,社會需要你。你要有勇氣繼續成長,社會才會進步,你、你的家人、你的同胞才會過更好的生活。 “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氣跟習加起來是習氣,習氣就是不好的個性。不好的個性就很容易嫉妒別人,很容易逃避責任。如果要為社會服務,做很多事業,努力學習,時間肯定不夠用,當然沒有時間去嫉妒別人,沒有時間說別人壞話。之所以有不好的個性,當然是過去的習慣,而且習慣是你自己把它養大的,習慣後來成了你的主人,來主宰你。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你贏過別人了,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是能夠贏過自己缺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贏過自己的缺點,就是贏過自己的習氣,習氣就是個性,自己過去的習慣把它養大,反過來它主宰你,而不是你主宰它。你的習氣跑出來,你的個性就是這樣,這些習氣跑出來剛好造成別人的痛苦,傷害了別人。 為什麼說“只可責志”?意思是說,要是你的個性阻礙了你的成長,就是你的志氣太小了。如果我們連習氣、個性的缺點都不能克服,還說我們理想很遠大,這句話顯然是假的,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志向。各位朋友的志向應該是什麼?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有能力為社會服務。沒有能力怎麼為社會服務?能力從哪裡來?從你努力學習、成長,積極改變你的缺點而來。真有遠大志向就一定要把該辦的事情辦好,事情辦不成不是儒者,儒者就是能把事情辦成的人,要是總是辦不成事,就不是一個人才,不是一個儒者,所以一定要把事情辦成,這才能說你志向遠大,事情辦不成,有時候是由於別人的缺點,有時候是我們個性缺陷,如果因為自己的缺點而事情辦不成,說明志向不夠遠大。
明道講:“內重則可以勝外之輕”,內重就是志向遠大,理想高遠,心胸開闊。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常常有很多誘惑,你不會受誘惑被引誘。“得深則可以見誘之小”,外面的誘惑是很小的事情,關鍵是你要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看得非常清楚,這就是開悟了。任何困難你都會突破,包括別人來慫恿你、利用你、引誘你、賄賂你,都是小事,你都可以突破,這是“內重”、“得深”的意思。
伊川先生說:“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意思就是,不管你在什麼行業,不管你現在的位置是什麼,你都要把工作做得最好,就是第一等人,不要做第二等人。我們自視甚高,我們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是可以辦成事情的人,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第二等人,那就是自棄。“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聖為志”,儒家基本的價值觀就在這裡。整個社會沒有任何人堅持這個價值觀,這個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當然不會。儒家想清楚了,社會必須和諧、社會必須進步、社會必須發展、社會必須安全、國家必須安全,生活必須富庶,所以需要很多人來做有用的人,很多人都做第一等人,做第一等人必須“以聖為志,以道為志”,這是儒家的基本價值立場。
明道說,“仁者先難而後獲”,什麼意思?為社會服務可以得到酬勞、尊敬,但你不是為了酬勞和尊敬才把事情做好,這就是君子的胸襟,“古人惟知為仁而已”,古代人最先考慮的是照顧好別人。“今人皆先獲也”,現在的人常常是先考慮位置、自己的利益,這是先獲,這是為人之學,而不是真正為己之學。
“為己,其終至於成物”,為己就是說,我為社會服務,是我人生的價值和目的,結果我真的把事情做好了,這是成物。“為物,其終至於喪己”,為什麼說喪己?就是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喪失人之所以為人的功能,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人之所以為人的角色,這不是個儒者。你可以得到很多,但是不受人尊重。你可能生活得很富裕,但是你不可能快樂,所以追求大家都富裕,大家都過好的生活,才是儒者的目標,那就是“成物”。
張橫渠說:“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人們在社會上做各種事情,但是努力不夠,學習不夠,沒有時間來學習,沒有時間來成長,或者是覺得自己沒有做到最好,在這種情況下,“心亦不宜忘”,“不宜忘”的意思是說其實他是很好的人,他也為社會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時時刻刻在自我提醒。今天在社會上做一個人首先要做好服務,“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假如在社會上任何一件大事、小事都認真做好了,儒家的仁義價值也彰顯了出來,“莫非道也”。如果你沒有想到你做這個事情有意義,有價值,那麼你所做的事情叫做“則終身由之,則是俗事”。什麼是俗事?俗事就是自己利益的事,利益有滿足的時候,滿足就會停止進步,停止成長,不學便老而衰。你做任何事情要想到會影響別人的生活,於是更加努力,這個事情變得非常有意義,那就不是俗事,是聖人的事業。
橫渠曰:“耳目役於外。攬外事者,其實是自墮”。“耳目役於外”,耳目是人的器官,“心之觀則思”,心才是最重要的。用我們的耳目、口鼻、身體踐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情。但是我們眼睛看到別人有什麼好笑的事情就去笑,耳朵聽見什麼好笑的話馬上就傳開了,我們很多時間浪費在言人長短,叫做“耳目役於外”。為了一時的好勝,同你沒有關係的事你去攬;該你辦的重要的事你卻沒有勇氣,逃避;該你辦的事不見得做得好,但是不見得需要你攪合的事,比你小十歲、五歲的人就可以辦成的事,你在那裡攪合,你既阻礙了別人成長,你自己也沒有成長好。攬外事者,其實是自墮,年齡長,能力一定要成長,服務層次再提升,如果沒有提升,停留在原來的階段,甚至做比原來能力更簡單的事情就是自墮。每個人要成長,重要的角色需要有人成長上去、承擔下來,否則老人家從職場上退休,他的經驗、能力後面人接不上去,一定要有人接上啊。說穿了,志氣不夠大,只想做最簡單的事情,只想做受眾人注目的事情,這是自墮,做的都是俗事。
“不肯自治。只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長短就是言人長短,言人長短的時候自己會非常興奮,這是在退步的狀態中,而且會得罪人。 “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志氣很小,容易滿足。我已經非常好了,就不會去努力。“易足則無由進”,太容易就不會想要努力學習,就不會進步,所以志向要大。志向不大你不會想要進步,這就是人生的懈怠狀態,狀態常懈怠就顯得老而衰。 “氣輕”是沉不住氣,容易滿足。“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學”,你很想要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能力強的樣子,準備好就上場了。“則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學”,這是氣輕、志小。
程伊川說,“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這個人怎麼樣,要看他的行為、舉動、氣度、講話。想事情想得很深刻、滲透、開悟了,思慮有得,會消耗一些力氣。“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真的把事情想透徹了,就了然於胸,放在心上,不需要再多說,別人怎麼跟他講,也不會改變他的想法。他完全不需要再花力氣說服自己和說服別人,力氣永遠直接花在那件事情的成長上。該做什麼,跟別人討論、辯論,搞得自己很累,一件事情都沒有做,還要辯論自己做的事情對,這是沒有開悟。叫“實未得也,強揣度耳,所得不實在”,其實我們所謂的開悟,就是對於你所做的、要做的事情想得非常透徹,怎麼樣你都會做到,不用再花力氣討論、辯論、說服別人,或者說服自己,你就會認真的、一步一步地去做。
程伊川說,人的身體血氣固有虛實,聖賢也不免會有生病的時候,可是“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心疾者”,我們身體累了休息一下好了,不會因為學習、服務而產生心病。什麼是心病?事情想不清楚就是心病,容易罵人就是心裡有病。對於該做的事情、理想的事情,為社會服務的事情,對就是對的,沒有人因為想這種事情想破頭腦。把頭腦想瘋掉了,那就是欲望太多,患得患失,絕不是為追求理想而把自己想破頭,“我欲仁 斯仁至矣”,這只是態度而已。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是程伊川引用的《論語》中的一句話。太精彩了。意思是,讀了書就要會做事。《詩經》裡面這麼多的文章,一篇一篇都是人際關係互動的原則,什麼情況下產生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感受。每個人有種種心思,你要了然於胸,才能夠跟別人應對進退,才能夠做外交官,讀《詩經》讀了那麼多,還不能應對進退,說明根本沒有讀通《詩經》,不過是練習讀古文而已。 “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讓你做一件事情,為什麼不能辦成?“授之以政”,就是給你一件事情辦,你要辦成,你要知道事情難在什麼地方,關鍵環節在什麼地方,什麼事情要你自己努力,什麼事情要把程式安排好,這是你能力的展現。各位朋友,你們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個儒者,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很簡單,你自己的事情常常辦得成還是辦不成,公家的事情你常常辦成了還是辦不成,我要給你一個標準,公事你常常辦不成,你肯定偷了懶,當然辦不成;你害怕了,也辦不成;你自私,更辦不成。讀了《詩經》,人與人之間互動產生的感受就是讀通道理。人是很複雜的,人有種種的感受,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應該知道了別人的心態,所以“使于四方”。做一個儒者、君子,你自己要單獨就能夠把場合處理好。
存養,前面講的都是理想,現在講方法。方法很簡單,就是好好吃飯,好好講話,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亂吃東西,會病從口入,食物是最好的鑰匙。 “慎言語以養其德,節飲食以養其體”,提醒一下大家,因為我們太容易吃到很多東西,好吃的食物但不一定有利健康。長官要讓你報告的時候你精神萎靡,老師讓你回答問題的時候你打瞌睡,精神沒有養好,身體沒有養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握好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 “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過於言語、飲食也”,這句話非常深刻,很有道理。“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事之至近,我們每天都吃東西。所系至大,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更嚴重的是,一天吃東西只有三次,我們一天講話幾次?三千次,每一句話將形成別人對我們的觀感,形成老師對我們的觀感,長官對我們的觀感,部下對我們的觀感,學弟學妹對我們的觀感,決定了我們辦事成不成,所以言語是更重要的。言語反映了我們的個性、能力。不要把力氣花在說別人的缺點上,要把力氣放在發現自己的缺點上,缺點就是你的個性,在講話的時候一定會表露出來,形成你的社會形象,決定你命運的好壞,所以講話要謹慎。講話完全是你的個性在主導,你個性好,是照顧別人,為別人服務的個性,你就會讓別人很舒服,社會會進步。你個性不好,你一講話就傷人,很容易傷害別人自尊,所以言語非常重要。 “邢和叔言吾曹常須愛養精力。精力稍不足則倦”,你累了,體力不夠,你的體力耗在哪裡了?或許是攬外事,言人長短。如果體力耗費在這裡,重要的場合你可能沒有充沛精力,怎麼能把事情處理好呢?
以上講的都是方法。身體要照顧好,講話要小心,吃東西要小心,平常該休息的時候要休息,不要熬夜,該幹事的時候要精神昂揚,不要萎靡。這個話太簡單了,太日常了,但是又太有道理了。 “精力稍不足則倦,所臨事皆勉強而無誠意”,你有誠意為社會服務,但是你為百姓說話時你精神萎靡,這不是有誠意的表現。你沒有誠意,你的體力用在吃飯、睡覺、聊是非上,沒有用在為百姓服務、為民眾服務,為自己的社團服務,為班級服務,為家庭服務的重要事情上。重要的場合沒有力氣,就是沒有誠意。 “接賓客語言尚可見,況臨大事乎”,跟別人應對進退,接待一下朋友都可以看出你這個人精神狀態好不好,何況做國家大事,更需要精神狀態飽滿。
“聖人不記事,所以常記得。今人忘事,以其記事”,聖人不記事是聖人們不記別人的小事、瑣事、好笑的事,可以聊天的事、八卦的事,因為聖人要做的事情非常清楚,就像在座的各位剛才問過,三五天內有沒有重要的事要做,一個星期內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做,你都要做好,今天晚上有沒有重要的事要做,要記得重要的事情。聖人不記不需要記的事,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不必強調,在心裡頭清清楚楚,重要的事情一件不忘。聖人不會把力氣放在無謂的事情上。“今人忘事,以其記事”,重要的事情做不出來,因為他的力氣都放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不能記事,處事不精,皆出於養之不完固”,記不住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事情的時候沒有到位,馬馬虎虎,那說明自己志氣不夠遠大。志氣遠大有很多標準、很多條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主心不定,識心如寇賊而不可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意思是,做事情做不好,慌裡慌張,茫茫亂亂,自己在做這個事,心裡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情。重要的事情做不好,藉口說被別的事情耽擱了,叫做“事累心”。程伊川說,“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重要的事情記不住,辦不成,是你自己的心耽擱了重要的事。調心很重要。
講話不能感動別人,是因為你誠意不夠。做事情一做就厭煩,也是沒有誠意。我們哪怕是例行公事,哪怕是每天做同樣的事情,都是為社會服務,不能厭煩。你一厭煩,就會影響到跟你互動的人,服務品質就不好了。所以做本分的事情,要認真做,很神聖、很偉大。你家孩子到學校念書,老師那天厭煩了;你爸爸媽媽到醫院看病,那天醫生、護士很累,不想理你,那怎麼辦?我們在自己工作崗位上不要厭煩。厭倦也表示無誠意。人就是要做事,不做事,社會就沒有辦法變好,要把事情做好,不要厭倦。 做事情容易發怒,要克制。程明道講,“制怒為難”,要克己,特別是在做公家的事情時憤怒,如果不能夠克制,那你要小心了。什麼意思?因為做公事,導致自己的私利沒有被照顧好而憤怒的話,你會責備人,而且頭頭是道,其實是自己的私利部分沒有照顧好。當你在發怒時,別人在道理上也許說不過你,但是心裡頭都明白、都會看得出來你的意思,這等於你把自私之心赤裸裸地用憤怒的語言、放大的聲音讓社會看得清清楚楚,你用語言傷害的是自己。所以憤怒是很可怕的,大家一定要注意,究竟為了什麼事情而憤怒,特別是在公開場合、大庭廣眾之下憤怒,簡直是你在向社會坦白、交待自己的自私自利。你發怒的時候一定敏感,因為你正在暴露你自己,正在形成不好的個性,一定要克己、制怒。
程明道說,君子碰到困難,就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粗糙的石頭來磨塊玉石,那塊玉石很快就很光滑了。君子天天跟小人相處,受小人折磨,不發怒,而最終能夠引導他,還能夠把事情辦成,胸襟擴大,能力提升,才是真正成就了這個君子,所以“古之學者為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願意忍耐,越困難越磨煉成就越大。所以君子會甘心被磨煉,而不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就暴怒、責備,看到別人不進步就暴怒、責備,請注意你在暴怒的時候你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欲望,反而是讓人害羞的事情。 “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擾人,學之至也”,懂得責己,懂得反省自己的缺點,而不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不要一碰到難處就發脾氣。“學至於不擾人,學之至也”,為社會服務,不以暴怒的方式處理,要以和諧的方式處理,才是社會的進步。
張橫渠講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各位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孩子從小不要太驕縱他,否則長大了,壞脾氣、壞習性改不了。個性的缺點常常是小時候養成的,“世學不講”,儒家的道理不講究,從小、從幼驕惰壞了,長大之後更加兇狠。你小學同學過去就是這種習性,二三十年後,他的毛病跟小時候一樣,只是變得更嚴重而已。 “到長益兇狠,只為未嘗為子弟之事”,小孩就應該做小孩的事,子弟的事,應對進退,對長輩有禮。“則於其親己有物我,不肯屈下”,小時候不肯屈下,沒有孝心、沒有敬意,這個病根將跟隨他一輩子。 “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不懂禮讓朋友,不能欣賞朋友的優點,不能夠成全朋友的美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 ,對長官沒有敬意。這是最笨的人,太驕傲了,不知道長官操自己生殺大權。“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賢”,天下事天下人做,宰相一個人做不了幾件事,要有君子在各個崗位,每個崗位的執事者都是宰相,應該是尊敬、禮賢的對象。沒有這樣的敬意,就是“從小驕惰壞了”。
家道,同父母親人怎麼相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痛,更安忍治酒張樂以為樂?”,人都有父母,若父母不在了,過生日應該悲痛一些,因為父母照顧了我們,把我們養大,這種情況下過生日,怎能忍心置酒長樂?過生日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父母不在了,生日這天應該要思親恩,而不是喜樂。“若具慶者可矣”,除非父母都在。 “病臥于床”,父母親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每個人都要成為家庭醫生,當然今天的社會環境不可能這樣。我們只好信賴醫生和護士,讓醫生和護士很有良心地照顧我們的家人。我們期待自己,也可以期待別人,先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人之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碰到艱難很簡單,要堅持走正道,不能夠妥協。不需要急切以極端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處置,處置好了以後是盡人謀,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就是接受這個結果。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反應、狀況發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選擇的路是對的。 “有人遇一事,則心心念念不肯舍,畢竟何益?”我們為社會服務,若無法立刻完成,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還有別的事情要做,不要因此整個腦子想這件事情,否則可能耽擱別的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意無命也”,假如只有一個處置,只有這樣做才是對的,那我就這樣做,沒有效果沒有關係,受到一些損傷沒有關係,這就是意。命就是知道環境有阻礙,命中如此只好這樣,暫時擱著,去做別的事情。
張橫渠說,“人多言安于貧賤”,其實沒有人願意安於貧賤,他只是看透了人生,“其實只是計窮力屈,才短不能營畫耳”,(其實只是能力不夠)沒有辦法富貴,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安於貧賤,(貧賤)也沒有問題啊。“邦無道,富且貴,恥焉”,有一些富貴是應該的,有一些富貴不能要,那叫安於貧賤。一般的人“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如果有機會用不好的方式改貧賤于富貴,通過不正道的方式,不見得能夠安。什麼人才能真正安於貧賤?“知義理之樂於利欲也,乃能”,什麼是“義理”,對的事情,應該是對大家都好的事情。 張橫渠把人生看得很透徹,“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怕別人笑我沒有開車子,怕別人笑我沒有上飯店,怕別人笑我住的地方不好,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不知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今日萬鐘,明日棄之。今日富貴,明日饑餓。亦不恤。惟義所在”,我們在社會上只要有能力都會有工作,有工作就有報酬,有報酬就能夠照顧好人的生活,然後用心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這就是理想的社會。可惜我們常常把力氣在車馬、衣食上。
程伊川說,“人惡多事,或人憫之”,事情太多,常常很煩惱,但是,“世事雖多,盡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責誰做?”到處都有事,人就是要辦事,儒者就是要做事,做事就要把事情辦成。你稍微驕傲一下事情辦不成;你稍微自私一下事情也辦不成;你稍微懶惰一下事情也辦不成。“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要做好一件事情很辛苦,但是破壞一件事情非常容易。
“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不要罵人,公開場合隨意罵人,很傷人家尊嚴,私底下好好講就可以了。你的目的是讓他進步,借責備顯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物,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在作祟。要提醒大家,生氣的時候,是暴露你個性缺點的關鍵時刻,不要以為生氣時自己正在理直氣壯,自己正在辯別是非,常常並非如此,為什麼不習慣和顏悅色呢。 “富貴驕人,固不善”,富貴常常讓人驕傲,富貴了,要把缺點改掉。“學問驕人,害亦不細”,要有資質、天分、時間、環境的配合才能夠做好學問。有學問的目的是什麼?學問都是別人努力研究出來的成果,當然還有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學問就是為社會服務的工具,不是拿來向別人驕傲的工具。有學問才有能力,有能力才能為社會更好服務。不需要學習、不需要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生活,這肯定不是很好的方式。用暴力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利益,那是流氓,不是服務,更不是學問。學問都是辛苦、艱苦得來的,但是得到學問的目的就是為社會服務。你為別人服務,別人不花一毛錢可以得到你的服務,你的服務才真正到位。你的服務需要別人很辛苦、低聲下氣的求你,說明你為別人服務非常不到位,這無非是你借服務別人在滿足自己的私利。學問驕人是很不好的習氣,學問好了,能力強了、富貴了,是為人服務的,不是拿來輕視別人的。
程明道借用莊子的話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閱機事之久,機心必生。蓋方其閱時,心必喜。既喜則如種下種子”。如果我們自己的欲望太多,我們很難瞭解很簡單的道理。心思太複雜,城府太深,“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反而很簡單的道理你不能夠明白,很簡單的快樂你不能夠享受,很單純的人生你不能夠去品味。心機太多,常常是為了欲望,非常假。心機越多人越假、越辛苦、越不自在,整天臉上的表情越奇怪。不要“閱機事”,何必要知道別人的隱私?“方其閱時,心必喜。既喜則如種下種子”,你知道了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你可能去譏笑別人,要脅別人,容易產生害人的念頭。各位朋友,回家照著鏡子嘗試一下,去想一些很複雜的事情,或者是心機很深的事情,看看你想的時候你臉上的表情是否開始改變,變得很奸險,我們的心思可能帶動我們的相貌,帶動我們臉上所有的神經,慢慢形成我們新的面相。40歲以前的面相父母親負責,40歲以後的面相自己要負責,試想我們每天想邪惡的事情,我們的面相就會變得很害怕。愛美是人的天性,美貌是人的天職。用現代的話講,你應該是個漂亮的人才好啊。心機太多,相貌不好,會讓人非常不舒服。
接下來我補充一點胡宏先生的東西。 胡宏是這幾位元先生的晚輩,他的父親是程頤和程顥的弟子,胡宏在長沙嶽麓書院當山長,秦檜曾經受到過胡宏父親胡安國的提攜,所以秦檜當權以後,想找胡宏入京為官,胡宏寧可在家鄉教書、教子弟,不願配合秦檜的政策,所以沒有入朝為官。他是對人性、對歷史瞭解很深刻的儒學思想家,他有一些話非常深刻。 “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任己蓋非者,鮮不為小人”,看到別人的缺點想自己是否也有這個毛病,先想自己的缺點,會成為君子,碰到什麼事情找理由責駡別人,會變成小人。 “處己有道,則行艱難險惡之中無所不利”,一旦把握事情該怎麼處置,就勇於承擔,然後放下。眼前非常艱難,沒有關係,我已經知道該用什麼態度,我就永遠堅持這個態度,哪怕受到一些損傷也沒有關係,人生的路很寬廣。“處己有道”,就是用對的方式做公家的事。“失其道”,就是用不對的方式做公家的事情,“則有不能堪而忿欲興矣”,你用了不正道的方式,說明你急功近利,居然利益沒有到手你會非常憤怒,而且忍不住把憤怒公開宣洩出來。你宣洩出來又怎麼樣呢?宣洩的是公家的事就沒有關係嗎,錯了,你宣洩了,就是失其道。你用不對的方法做公家的事情,辦不成你更加生氣,而且你沒有辦法忍住這個氣。真正為公家服務,用對的方法,事情辦不成就會感慨,也許會很傷心,世道真的不好,但是他不會用不好的方法。不會很憤怒。憤怒常常是因為私利暴露了,因為“是以君子貴有德也”,否則被看穿了不是丟人嗎。 “有之在己,知之在人”,有沒有能力,有沒有誠意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們不但要有誠意,並且要有能力。“知之在人”,別人的事情我們管不了,也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我們是為己之學,而不是為人之學。“有之而人不知、從而與人較者,非能有者也” ,你有能力很好,但是人家不知道,沒有人來歌頌你,你很不高興,或者別人說的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你很不高興,從而與人較,說明你的修養程度不夠。“非能有者也”,你認為對的事情你應該很堅定,但是要心平氣和,不要辯論,不要跟別人宣揚、炫耀,更不要去吵架,強調自己多麼正確。“與人較者,非能有者也”。
人要做有仁德的人,就是要為社會服務,多為別人辦事,把好的東西發給民眾,就是行仁政、仁德。仁者君子,君子做事時很認真,否則就是不仁。要把公家的物資發給百姓,要成為有仁德有胸懷的人。“不仁見天下之事大”,他手中的事情最重要,大家都得注意他,都得感謝他,都得求他。“而執天下之物固”,他手上握有的資源不容易發出去,一旦別人沒有經過他的許可把東西給百姓,給該用的人使用,“故物激而怒,怒而不能消失”,他就非常生氣,沒有經過他的同意,沒有來謝謝他,沒有來感謝他,上面沒有刻他的名字,“物激而怒”。“感物而欲,欲而不能止矣”,背後就是他的私欲啊。 仁者就不是這樣子。“窮理盡性以成吾仁,則知天下無大事,而見天下無固物”,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大家服務的,不需要人感謝他。“見天下無固物”,這都是你該得的,沒有關係,你拿去,道路應該修好,房子應該蓋好,這是該做的,為了自己我辦這麼多事,都是小事,所以有仁德胸懷的人,“知天下無大事,而見天下無固物。雖有怒,怒而不遷矣;雖有欲,欲而不淫"仁與不仁的差別在這裡,仁者為社會服務,不用錢,不用感謝。小人為社會服務,需要非常感謝,非常尊敬,這有點老子的味道,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有能力的領導者不需要大家感謝他,大家都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其次,需要人家來感謝他,“親而譽之”,感謝他、稱讚他。有不好的領導者用於不好的欲望,用不好的手段,其次畏之,大家會害怕他,這比較像法家心態。“其次侮之”,沒有能力還坐在位子上,事情又做不好,這是“其次侮之”,遭人侮辱,早就不應該坐在位置上。這個話非常深刻,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
“有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以利物”,有品德的人得到了富貴是用來服務社會的。“無德而富貴”,有了富貴之後過奢侈的生活,“乘富貴之勢以殘身”、“以富貴驕人”,向別人驕傲,過很萎靡的生活,結果富貴反而傷害了自己。“乘富貴之勢以殘身。富貴,人之所大欲;貧賤,人之所大惡”。大家不喜歡貧賤,但人貧賤仍然可以修養品德,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提升。“而不失於昏淫者寡”,富貴通常會把持不住,有時候因為富貴反而把身體搞壞了,意思是說,不是不要追求富貴,而是要注意這種現象,“則富貴也,有時而不若貧賤矣”。 人生的路很寬裕,為什麼會有心急,患得患失,無非是利益在腦子裡作祟。如果想的是為社會服務,那麼事情很容易想清楚,不會產生心急,也就不會不知道該怎麼做。懂得反省自己的缺點,把它克服掉,為社會服務,人生的道路是寬廣的,否則把責任推給別人,指責別人,人生的路就不清楚了。這個人你指責他,那個人你得罪他,以後沒有人跟你合作了,你也辦不成什麼事,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經常檢討自己的人是修身之本,“本得,則用無不利”,“君子務本,本利道生”,這是根本,是基礎。 “以反求諸己為要法,以言人不善為至戒”,言人不善的時候,我們經常想別人可笑的事情,自己臉上的肌肉線條開始刻劃出奸險、邪惡的樣態,我們不是在醜化自己相貌的同時,也得罪別人嗎。所以“以言人不善為至戒”。 一件事情要辦成功很困難,自己要做很多努力,社會環境各方面也要配合,但是破壞它很容易。“升高難,就卑易。舟之行也亦然,斥流難,順流易。是故雅言難入而淫言易聽”。對的話你就得努力,你得早睡早起,你就得做事,你就得謙讓、你就得付出、你就得忍耐,所以不容易聽得進去。辛苦!算了!不要早起,這個話容易聽。“雅言難入而淫言易聽,正道難從而小道易用”,在座各位朋友,作為君子就是要把事情辦成。你一定要常常問自己,你把事情辦成了,還是辦不成?如果事情到你手上辦不成,你還有很多語言來推卸責任,你是假人,不是真人,不是儒者,也不是君子,所以我們一定要反思,改正自己的缺點,然後懂得付出,把事情辦成,這才符合儒者的標準。 “能攻人之實病至難也”,朋友之間相處,他有缺點,你看得很清楚,能夠講給他聽,這件事情不容易。第二,他不聽那就更難了。“能受人實攻者為尤難”,每個人做到有修養很難,也不容易聽得進別人對自己的指責,所以人能攻我實病,我能受人實攻,這才夠朋友。人長大了,很難聽別人講自己的缺點,年紀大越大越聽不進去,反彈越重。我們用生氣過日子,就不會有機會聽到別人對你的指責了。 可是大家也想想,你處在生氣的狀態下,你回家照鏡子,進入生氣的狀態,看看你的臉是什麼樣子?你用不好的神經線條刻劃你的面相,長得好看是你的責任,不要靠生氣來討生活,要聽得進別人實攻,這是我們的修養。“人能攻人之實病,我能受人實攻”,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否則“其不相陷而為小人者幾希矣。”,小人甜如蜜,整天說你的好話,但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因為君子不會隨便說你的好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當你有缺點他幫你指出來,如果你是進步的人,那你聽得進去。如果你常常生氣就聽不到,如果要想聽到別人講實話,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常常面帶微笑,別人有話才願意跟你說,如果你常常做壞事,不想被人家指責,很簡單,你只要表現出正在生氣的樣子就行了。一隻小狗得罪你,你正在生那只小狗的氣,這時候別人不會跟你講真心話,而且生氣會讓你變得很醜,“能攻人之實病至難也,能受人實攻者為尤難”。 剛才講的都是老掉牙的觀點。也許你爸爸媽媽講過,或是老師講過,確實這些都是儒學家傳下來的經驗,它們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很貼近,所以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都是人生智慧,人生智慧古往今來都很有用,我們講這些句子一點沒有隔閡的感覺,下面歡迎大家給我提問。
與聽眾交流
提問:杜老師開頭反復強調“開悟”,假如沒有想通的人怎麼開悟,您是怎麼開悟的?第二,芸芸眾生為了生存而奔波,是不是每個人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在為社會服務,可以算個小君子。謝謝。 杜保瑞: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確實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一個君子,“古之學者為己”,你做好了自己的事,你已經跟社會互動了。好學生會讓老師心情愉快,老師的學問做得更好,也會長命百歲,你對老師很有貢獻,你是很好的學生。當你在社會上工作,認真做這些事情,掙一份薪水,讓自己的家人過穩定的日子,就是照顧了家人。在工作崗位上不偷懶,不取巧,不用假貨,把事情做好,也是為社會服務,在工作崗位上把事情做得最好,就是第一等人。 想想我現在有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情,有沒有我該做的事情,有沒有今天該做的事情。我要達成什麼目標,如果有,你想清楚,你非要做好它不可,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什麼而影響你,也不會因為碰到困難你就妥協,這就是開悟。學生的角色就是把考試考好,書讀得好,也是開悟。在好好讀書的過程當中,可能朋友找你出去會消耗一些時間,白天用工8小時,晚上可以出去。如果白天沒有讀書,晚上又要拉你出去,你說不行,今天晚上一定要讀書,因為你對期末考試開悟了。學生有學生該做的對的事情,爸爸媽媽有該做的對的事情,老師有老師該做的對的事情,法官有該做的對的事情,廚師有廚師該做的對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該做的對的事情,知道自己該做的事情想清楚,很認真地做,這就是開悟。
提問:傳聞臺灣地區上世紀70年代之後曾經批判傳統國學,批判的核心思想有哪些方面;第二,儒家和道家怎麼調和?謝謝。 杜保瑞:好像臺灣沒有批判過傳統,可能在追求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對傳統社會文化有一些反思,但是談不上批判。我們哲學研究專業上對傳統有非常多的批判,包括西方哲學對東方哲學的批判,也有儒釋道三教相互的批判,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 老子哲學和孔孟哲學完全可以相輔相成,一陽一陰,相互引用。孔子講仁義禮智信,老子主張理直氣和,義正詞緩,事緩則圓。我先把自己的欲望放掉,為公家做事,好處都讓百姓獲得,百姓就會很高興接受我的照顧、領導,我可以永遠站在領導位置上,永遠為百姓服務。我認為老子的哲學精神就是謙虛智慧,就是給的哲學。臺灣佛教界星雲大師奉行老二哲學,老子哲學和老二哲學都姓“老”,很相近,是很謙虛的哲學。莊子哲學跟儒家哲學有差異,我認為,莊子畢竟有神仙思想的體系,他認為有另外更美好的世界,而現實的人間世界虛偽多,偽善多,看不到真正的理想君王,所以對現實莊子採取了放棄的態度。莊子哲學是中國哲學中形態非常鮮明的出世哲學,不以建立社會體制為理想的哲學,而是追求個人不斷超越、追求神仙生活境界的哲學。 還有列子哲學,列子哲學是農村哲學,莊子哲學是農村和都市之間的哲學,老子哲學完全是都市哲學。人際關係上,農村哲學就是在農村如何飛簷走壁,所以列子哲學是中國武俠小說的起點,完全同都市無關。道家有不同的形態,還有道教。儒家和道家的區別,有合在一起的地方,也有區別。道教和儒家分享很多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儒道分合的理論還是蠻複雜的。
提問:剛才看到有句話是“今人皆先獲也”,我們應該先想到他人,服務他人,再想到自己。我有一些疑問,幾年前看到一條新聞,在一個小村莊裡出現了洪澇災害,有十個小孩子被淹沒在水中,一個成人救了九個孩子,只有一個人沒有救出來,那個人恰巧是他的女兒。他先想到別人,再想到自己的女兒。深圳著名歌手叢飛也做了很多好事,賺的錢全捐給別人,他死後沒有一分錢留給妻子和家人,雖然服務了他人,但是置他的妻子和女兒于不顧,這就產生了一種矛盾,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杜保瑞:你講的第二個例子,因為我沒有看到報導,完全不知道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很難評價。你講的第一個例子可以做直覺的判斷,這是個很有愛心的人,不忍心別人受苦。他可以先救自己的女兒,再救別人的女兒,別人也不會怪罪他,但是他先救別人的孩子,這個人是菩薩心腸,非常大愛。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我們有時候不妨有一些宗教世界觀,人死後有靈魂,女兒不在了,爸爸如果那一天到了天堂,會見到他的女兒。所有的宗教承認,人死後有靈魂,宗教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完全一致。生命很複雜,關於生死問題,生命問題,儒家基本是盡其道而死,沒有辦法給予更多的解釋和深厚的解答。那個父親非常偉大,不止愛家人,絕對愛他的女兒,更愛全天下的人,這種人是聖人、菩薩。
提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您是不是感覺儒家文化有問題,需要用道家和佛家思想進行糾偏?第二,儒家重教化、輕刑罰,大家都是君子可以這樣,如果推廣到所有的平民,是不是需要改一改,如何轉換? 杜保瑞:不是儒家思想有問題,對於社會問題、生活問題,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儒學都很重要。儒家關心家國天下、社會體制的正常運作,強調人要修養成為君子,在社會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是生命問題還有很多,還很複雜。醫學問題、生死問題、科技問題都不是儒家的專長,儒家的專長在特定的領域。老子、莊子、道教在生命層面上有重要的面向,佛教、西方宗教在生命問題上也有另外的發展方向,因為生命很複雜,問題很多,不同的宗教哲學學派有它的特長,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第二個問題,儒家重教化、輕刑罰是價值理想,應該讓每個人成為君子。當有人違法亂紀,當然要使用刑罰。儒家不是主張不使用刑罰,只是更看重教化。
提問:杜先生,今天您說的理論很有道理,但我覺得挺難做到。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幸福和快樂嗎?我們不做壞人,也不想做君子。如果把目標定低一點,更容易做到。不必追求太高目標。 杜保瑞:我同意你有這樣的想法,也會接受你過這樣的人生。儒者是一群很特別的人,千斤重擔壓肩頭的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人,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人,當儒者真的是太難了。我們非常敬佩儒者,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是儒者,很難啊,可是社會有儒者,社會才會變得更好。我們不一定個性強,意志力強,起碼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把自己照顧好。不成為別人的負擔,可以追求自己的快樂。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是莊子的話。按照莊子哲學,如果你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很多人因為你的快樂而快樂,這也是你的貢獻。當然儒者不是唯一的生命理想形態,如果我們談的問題是讓社會從動亂恢復到穩定,讓社會從貧困追求到富庶,讓社會從充滿罪惡到充滿和諧,靠誰?還是儒者,所以儒者非常重要。這個社會一定要有儒者,有志者一定要做儒者,但是你可以有別的理想,有道家,有佛家,有科學家、有藝術家,有運動員,他們都是人間極品,都是可以追求的理想,所以我完全可以接受你不做儒者,但要做一個很快樂的人,追求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王老師:我們的提問就到此結束。今天非常高興杜先生以他淵博的知識帶領我們進入到聖人的思想靈魂,通過三位儒者的語錄把儒家的人生智慧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結合現代社會的人生經驗,幾乎是全方位把儒家的人生智慧展現出來了。其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我們看到儒家獲得生活智慧、人生智慧,首先是需要自我反省,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態度。儒家看一切問題首先立足於自己,習慣自我反省,然後再來檢討客觀、外在的環境,在這個方面去努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儒家的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在今天很大程度上丟掉了。英國科學家波普爾曾經批評說,中國人害怕犯錯誤,就像舊時代婦女害怕纏足。但是中國人犯了錯誤又怕改變錯誤,像舊時代的婦女放足,纏足很痛苦,放足也很痛苦,所以既怕犯錯誤,又怕改正錯誤,這樣的人只會隨著錯誤而死。儒家徹頭徹尾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這個精神是鮮活的,在今天也是值得發揚的。 第二,儒家講的人生特別強調所謂的成仁、成己。一方面你作為一個人,活在現實社會裡面,我們一定要為社會服務,要為人類服務,要為天地服務,為宇宙服務,這是儒家的精神。在服務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完善自己的德行、人格。儒家並不要求你一步成為聖人,只要求從每件細小的事情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非常具體,所以儒家的人生智慧最終體現在自己的身體上,包括你的養生,包括你養好身體才能做事,講得很細,是全方位的。所以儒家學問,以前叫成德之學,就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問。儒家精神過去丟掉了,今天應該找回來。 還有一點長期對儒家的誤解,特別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人欲橫流的工商社會裡,我們以前有一個誤會。儒家是什麼?重義輕利,今天通過講座,我們明白儒家並不是重義輕利,假如是輕利,輕的利一定是不正當的利,不是儒家不重利。孔子一直強調富而有教,要惠及天下,不是獨享,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利,並不是說儒家不注重利益。不重利益他還強調富國、富民、富庶?沒有意義啊。這些觀念我們通過重新學習儒家的經典,讓我們重新回到儒學,復興儒學,讓儒學走向我們的心靈,走向我們的現代生活,這就是我們今天聽儒學最重要的意義。從這點來看,儒學並不是僅僅活在過去,也可以重新活在現在,也可以活在未來,這是儒學最重要的,也是杜先生給我最大的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