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姓
名 |
職
稱 |
題
目 |
|
主題演講(按姓氏筆畫) |
|
王邦雄 |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
|
|
|
成中英 |
夏威夷大學教授 |
中國哲學的世界化與世界哲學的中國化:典範的分歧與統合 |
|
|
沈清松 |
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
|
|
|
郭齊勇 |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
陳鼓應 |
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
湯一介 |
|
|
|
|
黎建球 |
輔仁大學校長、中國哲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
Jean-Marie Schaeffer |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所長 |
|
|
|
幽蘭 |
巴黎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指導、教授 |
|
|
|
|
|
|
|
台灣地區學者(按姓氏筆畫) |
編號 |
姓
名 |
職
稱 |
題
目 |
|
1 |
尤煌傑 |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2 |
王慧茹 |
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班 |
焦循「論語學」的經典詮釋
|
|
3 |
江美華 |
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
論《禮記》中祭禮之宗教意義與權力觀 |
|
4 |
吳叔樺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洛、蜀二學人性論之比較與現代省思 |
|
5 |
吳瑞珠 |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
奧斯定論「記憶」-人類認識的資料庫 |
|
6 |
李德材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
良知主體性之消解與儒學宗教世俗化──羅近溪心學發展之哲學意義 |
|
7 |
李賢中 |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
從墨家「志」「功」關係論中國哲學的理想性與實踐性 |
|
8 |
杜保瑞 |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牟宗三對陸象山王陽明儒學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
|
9 |
阮綺霞 |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副教授 |
牟宗三、布隆德與康德形上學 |
|
10 |
林盛彬 |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 |
論《孔子詩論》中的審美範疇 |
|
11 |
俞懿嫻 |
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
《易》與懷德海的時間哲學 |
|
12 |
陳立驤 |
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
「分解的思路」和「全體論與整體實存的思路」──建立中國哲學詮釋主體性的一組參照系 |
|
13 |
陳佳銘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 |
〈元明之際程朱學者的持敬思想-從吳澄、曹端、薛瑄到「崇仁學派」〉
|
|
14 |
陳俊輝 |
輔大哲學系兼任副教授 |
八論孔子哲學有關「天」的思維暨其可能指涉──試由史萊馬赫的詮釋學解讀《論語》談起 |
|
15 |
陳福濱 |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16 |
鈕則誠 |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 |
華人應用哲學取向的成人生命教育 |
|
17 |
黃信二 |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論「天人合一」之可能與不可能性 |
|
18 |
黃秋韻 |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通識教育委員會
助理教授 |
論中國藝術之精神:以徐復觀與唐君毅為比較的探討 |
|
19 |
黃渼婷 |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
論西方區分道家與道教的分水嶺:以耶穌會傳教士柏應理為例 |
|
20 |
劉述先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
由當代新儒家觀點看「本土全球化」問題 |
|
21 |
劉原池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
張載的《中庸》學思想 |
|
22 |
劉振維 |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論老莊對「禮」的認知與評價 |
|
23 |
潘小慧 |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24 |
蔡志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 |
《老子》首章之英譯及其問題探析 |
|
25 |
蔡忠道 |
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 |
魏晉倫理思想探析-以嵇康為中心 |
|
26 |
鄭維亮 |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
輔仁學派的來龍去脈 |
|
27 |
謝林德 |
開南大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兼所長 |
釋「識」:中文佛典中vijñāna的譯文及其意義演變 |
|
28 |
韓京悳 |
致理技術學院
應用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淺析韓.中《莊子.逍遙遊註解》中“逍遙遊”的比較—以朴世堂、郭象與林希逸為主 |
|
29 |
李開濟 |
國防醫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
從現代窗口看古佛禪心 |
|
30 |
賴賢宗 |
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
唐君毅的精神哲學 |
|
31 |
黃筱慧 |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敘事的迴盪作為詩學對話的轉折 |
|
32 |
陳振崑 |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二程主敬德性工夫的語言分析 |
|
33 |
蘇嫈雰 |
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
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華僑發展的介紹 |
|
34 |
陳旻志 |
南華大學文學系所副教授
四川大學訪問學者 |
聖巫關涉與《山海經》神話思維模式的貞定 |
|
35 |
李匡郎 |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教授 |
「道」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意涵及與LOGOS對話的可能性初探 |
|
36 |
林彥如 |
Ph.D.
candidate |
「對比中的相對」作為「轉多入一」之關係性意涵:懷德海觀點的中西比較哲學 |
|
37 |
高凌霞 |
輔仁大學哲學系與宗教系兼任教授 |
多瑪斯論類比 |
|
38 |
李富雄 |
聖約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原始儒家倫理思想的綜合性格 |
|
39 |
盛慶琜 |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效用主義的人本精神 |
|
40 |
李明書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
錢緒山功夫哲學進路的儒學建構 |
|
41 |
齊婉先 |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
王陽明致良知教詮釋「私」概念在倫理學上之意義 |
|
42 |
尤淑如 |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
哲學的實踐--論哲學作為一種治療的可能性 |
|
43 |
郭朝順 |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從天台一念三千至華嚴一心法界﹣﹣論「觀心詮釋學」之繼承、轉變與開展 |
|
44 |
陳文祥 |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
格物與洞察:朱熹與郎尼根 |
|
45 |
馬耘 |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論莊子哲學中「政治」之意義與地位 |
|
46 |
林安梧 |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
「後新儒學」與中國哲學之未來 |
|
47 |
張己任 |
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
Classic” Music in Taiwan—a leisure type |
|
48 |
趙茂林 |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
How
do we experience leisure from leisure participation?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9 |
黃冠閩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政治大學哲學系 |
Journey and the play of the world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0 |
林志明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 |
The
In-Between and the Sublime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1 |
林淑文 |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養生與休閒:從莊子庖丁解牛論之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2 |
劉光能 |
中央大學法文系副教授 |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3 |
蔡明哲 |
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
複製文人符號:清代台灣記遊詩的文化建構,1683-1895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4 |
汪文聖 |
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
休閒作為自然與文化的結合
–
從物的指涉與意義來討論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5 |
姚文琦 |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
從台灣廟會活動看閒暇性的宗教意涵-以大甲媽祖進香之行為例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6 |
葉海煙 |
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7 |
陳明進 |
台東大學社教系講師 |
論安樂死的倫理問題──從醫師助人自殺的觀點談起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港澳大陸地區學者 |
編號 |
姓
名 |
職
稱 |
題
目 |
|
1 |
楊國榮 |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 |
心性之學與意義世界 |
|
2 |
林可濟 |
福建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詮釋—張世英先生"天人合一"新哲學觀初探 |
|
3 |
秦峰 |
香港中文大於哲學系博士生 |
黃宗羲理氣論與良知觀之關係 |
|
4 |
周海春 |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 |
義哲學綱要 |
|
5 |
曾振宇 |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 |
唐朝李淳風"軍氣占"考論 |
|
6 |
張志偉 |
華僑大學教授 |
真理與境界 |
|
7 |
史軍 |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
健康的個人與健康的社會——公共健康領域權利與善的和解 |
|
8 |
林航 |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博士) |
仁學實踐理性 |
|
9 |
劉新華 |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07級博士 |
從郭象哲學看世界新軸心時代中國哲學的建構 |
|
10 |
韓彩英 |
山西大學教授 |
略論老子的自然倫理思想 |
|
11 |
劉成紀 |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身體及其映像 |
|
12 |
馬琳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
列维纳斯与《道德经》对女性哲学的贡献 |
|
13 |
吴忠伟 |
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圆教的自拘——山家山外之争与宋代制度佛学 |
|
14 |
伍俊斌 |
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 |
公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 |
|
15 |
李維武 |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現代大學哲學系的出現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哲學的開展 |
|
16 |
王薇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从明人年谱看明代士大夫人生价值观 |
|
17 |
張澤鴻 |
安徽省合肥學院中文系
副教授 |
中國哲學精神與宗白華美學建構 |
|
18 |
许淳熙 |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員 |
儒学智慧与犹太智慧的比较研究 |
|
19 |
李佑新 |
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院長 |
現代性問題與後儒學 |
|
20 |
鄭淑媛 |
遼寧省渤海大學
教授 |
精神修養學有關問題及其先秦儒家、道家的精神修養學 |
|
21 |
刘长城 |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孟子的“義利之辨”与其社会分工观念 |
|
22 |
周国文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后 |
公民伦理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境遇中的缺失及原因 |
|
23 |
林永強 |
Assistant Professor, Centre for Religious and Spirituality Educat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Reconfiguring death: Tang Junyi and Nishida Kitarō |
|
24 |
英冠球 |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
《論語》反映的倫理學型態衡定 |
|
25 |
鄭宗義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
「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五十年後的閱讀 |
|
26 |
景海峰 |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 |
在文明对话中发展儒学 |
|
27 |
吳啟超 |
2009年1月起轉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導師 |
「我們贊成謙卑嗎?」——儒家面對基督教時的必要自省 |
|
28 |
钟仕伦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校長 |
《金楼子·说蕃》篇载《乐记》作者考论 |
|
29 |
王毅 |
四川外语学院旅游与审美文化研究所
教授 |
女娲神话·汶川地震·原点价值观——从文化原点到当代生活的中国文化内核探究 |
|
30 |
韓斌全 |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太谷县委党校
副校长 |
老子的文化理性和文化理性的辩证法——试论老子自然伦理思想在学理上的文化哲学特色 |
|
31 |
蔣海怒 |
華僑大學哲學研究所
副教授 |
自由主義的佛學格義—五四時期的佛教“自由”話語考論 |
|
32 |
于雯霞 |
山东省政协
主任科员 |
<礼记·乐记>与儒家经世治国之学 |
|
33 |
王前 |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
“道”的技术哲学意蕴 |
|
34 |
毛慶其 |
廣州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
論中國的群性文化哲學 |
|
35 |
肖平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世界是圆的,还是平的?——中西方思维方法之比较 |
|
36 |
李慶本 |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教授 |
跨文化闡釋與審美拯救方案 |
|
37 |
鄧小虎 |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 |
「心之所可」和情欲──重構荀子道德哲學的一個嘗試 |
|
38 |
王興國 |
深圳大學哲學系教 |
“親親之隱”的再詮釋 |
|
39 |
才清華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
王弼言象意之辨新詮 |
|
40 |
李銳 |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 |
評近年來西方學者對中國古代學派問題的看法 |
|
41 |
陸建猷 |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
傳統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方式疏論 |
|
42 |
郁有學 |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
禪是什麼? |
|
43 |
張麗華 |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朱子論忠恕 |
|
44 |
高群 |
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
富成論:一個哲學方法論的新視野 |
|
45 |
宛小平 |
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 |
王陽明與朱光潛美學比較 |
|
46 |
韩德民 |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孟子的“義利之辨”与其社会分工观念 |
|
47 |
孫勁松 |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
禪是什麼? |
|
48 |
張弘 |
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主任記者 |
是"悟讀",而不是"誤讀" |
|
49 |
許全興 |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原院長、哲學部教授 |
中國哲學直覺論 |
|
50 |
林光華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
論牟宗三對老子之道的詮釋 |
|
51 |
王黎静 |
山西师范大学宣传部,高级政工师 |
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进取互利简论 |
|
52 |
劉經緯 |
東北林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海德格爾、熊十力哲學本體特徵之比較 |
|
53 |
李健 |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
試論企業倫理自覺(共同發表) |
共同發表 |
王國慶 |
陝西師範大學企業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陝西丹尼爾企業集團董事長 |
54 |
蔡元霸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研究員 |
在自然辯證法思想指引下我所走過的科學方法論的道路 |
|
55 |
傅澤風 |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唯物論傳統試析 |
|
56 |
王傑 |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中外哲學教研室副主任 |
文化的轉型、抉擇與發展—對中國17世紀以來文化演進歷程的回眸與思考 |
|
57 |
劉鹿鳴 |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 |
《中庸》仁學四境論——基於《中庸》文本解讀的孔子仁學體系新詮釋 |
|
58 |
張宏 |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
從新時期電影看當代中國的婚姻倫理困境 |
|
59 |
林桂榛 |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06級博士生、徐州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副教授 |
荀子非持“性惡”論——荀子《性惡》校正議 |
|
60 |
洪曉楠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20世紀中國哲學的文化體用論評價 |
|
61 |
甘明 |
雲南昭通師專 |
語言文明之哲學新知 |
|
62 |
黃熹 |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講師 |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等三句之詮釋 |
|
63 |
黃敏浩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
唐君毅論王船山哲學 |
|
64 |
倪晉波 |
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講師 |
天之將喪斯文
——從季敬姜“知禮”看周禮在魯的嬗變 |
|
65 |
陳代湘 |
湖南省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學院教授、副院長 |
周敦頤思想的特色即其在湘學史上的地位 |
|
66 |
孟凯 |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08级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 |
以保罗和曾子为例论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 |
|
67 |
王伟凯 |
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 |
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之《帝君祭文》读解 |
|
68 |
阮青 |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室主任 |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时髦不能动——胡适个性解放思想研究 |
|
69 |
鄒元江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中国哲学美学感受、创造方式论 |
|
70 |
羅永洲,筆名:谢应喜 |
上海体育学院外語系助理教授 |
哲学意识形态的译学误读 |
|
71 |
倪祥惠 |
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副教授 |
阴阳学说的物理、化学基础 |
|
72 |
董广杰 |
中原工学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
論天文與人文合一的文化宇宙觀 |
共同發表 |
杜建慧 |
中原工学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
73 |
张永青 |
中原工学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
論两种科技文化的冲突与和谐 |
|
74 |
龔群 |
北京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
儒家德性伦理的当代理论的意义 |
|
75 |
劉利華 |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论“哲学铁三角”作为一种大哲学范式的意义 |
|
76 |
趙錠華 |
南京大学哲学系07级博士生 |
中西本体论之不同探讨——从中国哲学体用思想角度看 |
|
77 |
梅良勇 |
徐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
|
78 |
歐陽康 |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哲学所所长,教授 |
新世纪中华文化的战略选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悖论与文化心态 |
|
79 |
秦平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
方东美先生中西文化观之演进 |
|
80 |
解丽霞 |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
中国哲学的意义之维与方法选择 |
|
81 |
胡家祥 |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
建构中国哲学原理的初步思考 |
|
82 |
刘孝廷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中国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 |
|
83 |
王雅 |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儒家倫理的日常性分析 |
|
84 |
史向前 |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
老子社会发展观的当代诠释 |
|
85 |
陈世放 |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
“先验的观念性”中的“先验”能否换用“超验”?----与邓晓芒商榷 |
|
86 |
張益寧 |
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
“道氣之基”、“不知之知”與古代懷疑主義
——莊子與古希臘懷疑派哲學思想之比較 |
|
87 |
俞美玉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刘基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
刘伯温和谐思想内容、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
|
88 |
李景林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爱的张力——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 |
|
89 |
李宗桂 |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
从“诗无达诂”看董仲舒的文化阐释 |
|
90 |
楊小明 |
上海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哲学的现代科学借镜 |
|
91 |
黃政新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
道教哲学及性命之学在中西哲学会通中的作用 |
|
92 |
王思义 |
中国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
中国哲学当代走向 |
|
93 |
李会富 |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員 |
论太谷学派的理学特性 |
|
其他地區學者 |
編號 |
姓
名 |
職
稱 |
題 目 |
|
1 |
Aloysius Martinich |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Ideal
Reader Response: The Case of the Yi Jing |
|
2 |
Eric
Sean Nelson |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UMass Lowell Lowell, MA, USA |
Religion, Rituality, and the Sources of Morality in Levinas and Early
Confucian Ethics |
|
3 |
Galia
Patt-Shamir
|
Senior Lecturer in Chinese Philosophy in Tel-Aviv University, Israel |
The
Remains of Void: Chinese-Buddhist View of Nonbeing as Shift of
Perspective |
|
4 |
Henrique Schneider |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Krems (Austria) |
Legalism, Constitutionalism and Legal Positivism |
|
5 |
Israel Kanner |
Student in MTC (師大大學 |
Walking Backwards in Laozi 38 |
|
6 |
Jung-Yeup Kim |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Kent State University |
A
Revisionist Understanding of Zhang Zai’s Philosophy of Qi.
|
|
7 |
K.R.
Sundararajan |
St.
Bonaventur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Theology |
Change—Indian and Chines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
|
8 |
Katrin Froese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s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algary |
Liberating Humour in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 |
|
9 |
Kenneth Inada |
Professor Emeritu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
The
Metaphysics of Immanent Transcedence Revisited |
|
10 |
Louise Sundararajan |
Licensed Psychologist, Rochester Psychiatric Center |
Two
Flavors of Aesthetic Tas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sa and Savoring |
|
11 |
Marnix Wells |
Independent Scholar |
‘Contrivance’
and its Opposite in Early China |
|
12 |
Niva
Sharon
|
Senior Lecturer in Chinese Philosophy in Tel-Aviv University, Israel |
The
Remains of Void: Chinese-Buddhist View of Nonbeing as Shift of
Perspective |
|
13 |
Oleg
Benesch |
Japanese Government Research Scholarship Recipient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Tokyo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Wen-Wu and Japanese Bun-Bu Though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
|
14 |
Roy
Porat |
Instructor (Logics for Philosophers) Philosophy Department, Tel Aviv
University
M.A. student: Chinese Philosophy Faculty of Humanities, Tel Aviv
University
M.A. student: Cognitive Studies of Language
Faculty of Humanities, Tel Aviv University
Both via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Students,
BA bypass program , Tel Aviv University |
The
Knight of Un-Concreteness: The Sad Story of Yu-Rang |
|
15 |
WALTER BENESCH |
DEP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ALASKA, US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
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in Chinese and Indo-European Philosophies and
Philosophizing |
|
16 |
王新力
Wang
Xini |
Philosophy dept, Juniata College, USA |
Propositional vs. Hermeneutic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
|
17 |
何金俐 |
Assistant Professor Trinity University |
Xiao
and Family Reverenc |
|
18 |
李晨陽
Chenyang Li |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epartment Chair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
Xunzi
on the Origin of Goodness |
|
19 |
岳明 |
|
禪宗公案的現代詮釋及意義 |
|
20 |
金瑞
Richard KING |
Assistant Professor, Philosophy Department 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Munich, German |
The
function of universality in ethics: a comparison between Aristotle and
Mencius |
|
21 |
馬雅
Maja
Milcinski |
Professor of Asian Philosophies and Religions,Ljubljana University,
Slovenia |
Life-Death Continuum in Chinese Tradition |
|
22 |
陳寬鴻
Kuan-Hung Chen |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USA |
自我與知識:儒家之知識主體性初探 |
|
23 |
陳鎮華 |
|
太極追蹤 |
|
24 |
劉全華
Liu,
Quanhua |
the
chair of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Gonzaga University |
莊子的語言哲學 |
|
25 |
鄭龍煥
Yonghwan chung |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Lecturer |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 Public Rationality” |
|
26 |
橋本敬司
Keiji
Hashimoto |
廣島大學文學部准教授 |
王陽明之戒愼恐懼的良知 |
|
27 |
龐安安
Ann
Pang-White |
University of Scrant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800 Linden Street,
Scranton, PA 18510, USA |
Femininity and Zhu Xi’s Philosophy: A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of Li
and Qi |
|
28 |
羅亞娜
JanaRošker S. |
Full
Professor and Head of Chinese Studies,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Ljubljana University, Slovenia |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結構主義認識論 |
|
29 |
羅俊傑
Junjie Luo |
PhD candidate, Program in 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hair of the dissertation committee: Professor Nancy Blake, Program in
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如何起信?—
《大乘起信論》的哲學與宗教觀 |
|
30 |
谭明冉
Mingran Tan |
PhD
candidate |
The
Meaning of Kingly Way and its realization in Wang Fuzhi’s works |
|
31 |
Randall L. Nadeau |
Professor of Chinese Religions |
“Gods”
and Philosophical Skepticis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
|
32 |
金明錫
Myeong-seok Family Name: Ki |
Post-doctoral Fellow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hilosophy) |
辭讓之心與道德情緒(Respect
and Desire in Mengz) |
|
33 |
朴素晶
First
Name: So Jeong Family Name: Park |
Visiting Scholar, Philosophy Depart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莊子樂論之當代音樂美學的詮釋(Zhuangzi
on Music(樂,
yue/le): To break from the convention, to listen with your own ears, and
to overcome anthropocentrism) |
|
34 |
Marc
Nuernberger |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inology, LMU University Munich,
Germany |
貪的結構-關於一個老問題的後現代思考
The
Structure of Greed – Postmodern Reflections on an old Problem |
|
35 |
周廷潮
Ting
Chao Chou |
Director,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Core,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
論古代中國哲學與現代科學原理的互輔性
On
the Complement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ce
Algorithms |
|
36 |
劉紀璐
JeeLoo Liu |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Fullerton |
Moral
Sense, Moral Motiv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ltru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ang Zai and Wang Fuzhi |
|
37 |
顧林玉
Linyu
Dr. Gu |
Managing Editor,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awaii |
女性主義與創生和諧:再論神與天
Feminism, Process, Creativity |
|
38 |
華珊嘉
Sandra amily Name: Wawrytko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San Diego, California U.S.A. |
“Buddhism:
Philosophy Beyond Gender” |
|
39 |
李哲承
Cheol
Seung Name: Lee |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儒敎文化硏究所首席硏究員 |
儒家哲學中出現的“權道”的羅輯結構與現實意義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ay of make proper
adaptations” in Confucianism |
|
40 |
文炳道
Byung-do Moon |
光州敎育大學,
敎授 |
當代詮釋於孔孟道德抉擇方法的恕:
義務論與公利主義的和諧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Confucian Shu as a Method of Moral
Decision: A Harmonization of Utilitarianism and Deontology |
|
41 |
鄧紅 |
日本大分縣立藝術文化短期大學教授 |
熊伯龙《無何集》的王充論 |
|
42 |
幽蘭ESCANDE
Yolaine |
Directrice de recherches au CNRS (CRAL) |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Dimension of “Play” in Leisure. A study of
Literati’s Games and Inkplays in Tradition and Nowadays Expressions |
|
43 |
FLAHAULT François |
Directrice de recherches au CNRS (CRAL) |
Le
rôle des activités et des biens non-utilitaires dans les cultures
humaines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4 |
洪慧
HONG
CHARRIF Wai |
Doctorante au 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 (CRAL)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 |
休閒與藝術創作中的
自由,以吳冠中為例
Loisir et liberté de création à partir du cas de Wu Guanzhong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5 |
RONG
Bin |
Doctorante au Centre de Recherches sur les Arts et le Langage (CRAL)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EHESS) |
〈悠閑〉範疇在中國書法領域的延展看一種生活/生命美學
Pour
une esthétique de la vie, le « loisir » à travers 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6 |
ROUSSIN Philippe |
Directeur de recherches au CNRS (CRAL) |
Professions, leisure, idleness, disinterested pleasure and freedom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7 |
SCHAEFFER
Jean-Marie |
Directeur de recherches au CNRS (CRAL), Directeur du CRAL |
Jeu,
esthétique, art et dépense cognitive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8 |
SICARD Monique |
Chargée de recherches au CNRS (CRAL) |
Leisure, a counterpoint of an aesthetic disaster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49 |
沈清松 |
Lee
Chair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
Freedom and Leisure in the Network of Technical Objects and Many Others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
50 |
劉千美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
Spiritual Freedom and/or Elegant Tast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Chinese Literati’s Leisure Life |
休閒的哲學:藝術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