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章句卷二
首頁 ] 向上 ] 河上公章句卷一 ] [ 河上公章句卷二 ] 河上公章句卷三 ] 河上公章句卷四 ]

 

河上公章句卷二

淳風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太古無名之君。

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朴也。

其次,親之譽之。

其德可見,恩惠可稱,故親愛而譽之。

其次畏之。

設刑法以治之。

其次侮之。

禁多令煩,不可歸誠,故欺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猶兮其貴言。

說太上之君,舉事猶,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也。

功成事遂,

謂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為己自當然也。

俗薄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之時,家有孝子,戶有忠信,仁義不見也。

大道廢不用,惡逆生,乃有仁義可傳道。

智慧出,有大偽。

智慧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為大偽姦詐。

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紀絕,親戚不合,乃有孝慈相牧養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政令不明,上下相怨,邪僻爭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

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盡無欲不知廉,各自潔己不知貞。

大道之世,仁義沒,孝慈滅,猶日中盛明,眾星失光。

還淳第十九

絕聖

絕聖制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倉頡作書,不如三皇結繩無文。

棄智,

棄智慧,反無為。

民利百倍。

農事修,公無私。

 

絕仁棄義,

絕仁之見恩惠,棄義之尚華言。

民復孝慈。

德化淳也。

絕巧棄利,

絕巧者,詐偽亂真也。棄利者,塞貪路閉權門也。

盜賊無有。

上化公正,下無邪私。

此三者,

謂上三事所棄絕也。

以為文不足,

以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

故令有所屬。

當如下句。

見素抱樸,

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

抱朴者,當抱其質朴,以示下,故可法則。

少私寡欲。

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

異俗第二十

絕學

絕學不真,不合道文。

無憂。

除浮華則無憂患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同為應對而相去幾何。疾時賤質而貴文。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善者稱譽,惡者諫諍,能相去何如。

疾時惡忠直,用邪佞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謂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絕學之君也。

不可不畏,近令色,殺仁賢。

荒兮其未央哉!

言世俗人荒亂,欲進學為文,未央止也。

眾人熙熙,

熙熙,放淫多情欲也。

如享太牢,

如飢思太牢之具,意無足時也。

如春登臺。

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台觀之,意志淫淫然。

我獨怕兮其未兆,

我獨怕然安靜,未有情欲之形兆也。

如嬰兒之未孩。

如小兒未能答偶人時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我乘乘如窮鄙,無所歸就。

眾人皆有餘,

眾人餘財以為奢,餘智以為詐。

而我獨若遺。

我獨如遺棄,似於不足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不與俗人相隨,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

沌沌兮。

無所分別。

俗人昭昭,

明且達也。

我獨若昏。

如闇昧也。

俗人察察,

察察,急且疾也。

我獨悶悶。

悶悶,無所割截。

忽兮若海,

我獨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窮極也。

漂兮若無所止。

我獨漂漂,若飛若揚,無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眾人皆有以,

以,有為也。

而我獨頑

我獨無為。

似鄙。

鄙,似若不逮也。

我獨異於人

我獨與人異也。

而貴食母。

食,用也。母,道也。

我獨貴用道也。

虛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

孔,大也。

有大德之人,無所不容,能受垢濁,處謙卑也。

唯道是從。

唯,獨也。

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獨從於道也。

道之為物,唯怳唯忽。

道之於萬物,獨怳忽往來,於其無所定也。

忽兮怳兮,其中有象;

道唯忽怳無形,之中獨有萬物法象。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道唯怳忽,其中有一,經營生化,因氣立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

其精甚真,

言道精氣,其妙甚真,非有飾也。

其中有信。

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自,從也。

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以閱眾甫,

閱,稟也。甫,始也。

言道稟與,萬物始生,從道受氣。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吾何以知萬物從道受氣。

以此。

此,今也。

以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動作起居,非道不然。

益謙第二十二

曲則全,

曲己從眾,不自專,則全其身也。

枉則直,

枉,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

窪則盈,

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敝則新,

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少則得,

自受取少則得多也,天道祐謙,神明託虛。

多則惑。

財多者,惑於所守,學多者,惑於所聞。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守也。式,法也。

聖人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為天下法式也。

不自見故明,

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達也。

不自是故彰,

聖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

不自伐故有功,

伐,取也。

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

不自矜故長。

矜,大也。

聖人不自貴大,故能久不危。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爭者爭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傳古言,曲從則全身,此言非虛妄也。

誠全而歸之。

誠,實也。

能行曲從者,實其肌體,歸之於父母,無有傷害也。

虛無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謂愛言也。愛言者,自然之道。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

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

孰為此者?天地。

孰,誰也。誰為此飄風暴雨者乎?天地所為。

天地尚不能久,

不能終於朝暮也。

而況於人乎?

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何況人欲為暴卒乎。

故從事於道者,

從,為也。人為事當如道安靜,不當如飄風驟雨也。

道者同於道,

道者,謂好道人也。同於道者,所謂與道同也。

德者同於德,

德者,謂好德之人也。同於德者,所謂與德同也。

失者同於失。

失,謂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所謂與失同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也。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與失同者,失亦樂失之也。

信不足焉,

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君以不信也。

有不信焉。

此言物類相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 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自然之類也。

苦恩第二十四

企者不立,

企,進也。謂貪權慕名,進取功榮,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跨者不行,

自以為貴而跨於人,眾共蔽之,使不得行。

自見者不明,

人自見其形容以為好,自見其所行以為應道,殊不知其形醜,操行之鄙。

自是者不彰,

自以為是而非人,眾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無功,

所謂輒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於人也。

自矜者不長。

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長久。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贅,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國之道,日賦歛餘祿食以為貪行。

物或惡之。

此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無有不畏惡之者。

故有道者不處。

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

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謂道無形,混沌而成萬物,乃在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寂者,無音聲。寥者,空無形。獨立者,無匹雙。不改者,化有常。

周行而不殆,

道通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託蔭不腐,無不貫穿,而不危怠也。

可以為天下母。

道育養萬物精氣,如母之養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見道之形容,不知當何以名之,見萬物皆從道所生,故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不知其名,強曰大者,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也。

大曰逝,

其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所也。

逝曰遠,

言遠者,窮乎無窮,布氣天地,無所不通也。

遠曰反。

言其遠不越絕,乃復反在人身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王」一作「人」,下「王」亦同)亦大。

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也。天大者,無所不蓋也。

地大者,無所不載也。王大者,無所不制也。

域中有四大,

四大,道、天、地、王也。

凡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而得為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八極之內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人法地,

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天澹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

天法道,

道清靜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

道法自然。

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

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草木之花葉輕,故零落,根重故長存也。

靜為躁君。

人君不靜則失威,治身不靜則身危,龍靜故能變化,虎躁故夭虧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輜,靜也。聖人終日行道,不離其靜與重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榮觀,謂宮闕。燕處,后妃所居也。超然,遠避而不處也。

奈何萬乘之主

奈何者,疾時主傷痛之辭。萬乘之主謂,王者。

而以身輕天下?

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輕躁乎。疾時王奢恣輕淫也。

輕則失臣,

王者輕淫則失其臣,治身輕淫則失其精。

躁則失君。

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言謂擇言而出之,則無瑕疵謫過於天下。

善數不用籌策,

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戶有關楗可得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以道結事者,乃可結其心,不如繩索可得解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

故無棄人;

使貴賤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聖人所以常教民順四時者,欲以救萬物之殘傷。

故無棄物。

聖人不賤名而貴玉視之如一。

是謂襲明。

聖人善救人物,是謂襲明大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為人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用也。人行不善者,聖人猶教導使為善,得以給用也。

不貴其師,

獨無輔也。

不愛其資

無所使也。

雖智大迷,

雖自以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是謂要妙。

能通此意,是謂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

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德常在,不復離於己。

復歸於嬰兒。

當復歸志於嬰兒,惷然而無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人能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

復歸於無極。

德不差忒,則常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人能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足,止也。人能為天下谷,則德乃常止於己。

復歸於樸。

復當歸身於質樸,不復為文飾。

樸散則為器,

器,用也。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也。若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也。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

故大制不割。

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也。

無為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

欲為天下主也。

而為之,

欲以有為治民。

吾見其不得已。

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或作「不可執也」)。

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靜,不可以有為治。

為者敗之,

以有為治之,則敗其質性。

執者失之。

強執教之,則失其情實,生於詐偽也。

故物或行或隨,

上所行,下必隨之也。

或歔或吹,

歔,溫也。吹,寒也。有所溫必有所寒也。

或強或羸,

有所強大,必有所贏弱也。

或挫或隳。

載,安也。隳,危也。

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君不可以有為治國與治身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

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為,則天下自化。

儉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

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順天任德,敵人自服。

其事好還。

其舉事好還自責,不怨於人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農事廢,田不修。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天應之以惡氣,即害五穀,盡傷人也。

善有果而已,

善用兵者,當果敢而已,不美之。

不敢以取強。

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

當果敢謙卑,勿自矜大也。

果而勿伐,

當果敢推讓,勿自伐取其美也。

果而勿驕,

驕,欺也。果敢勿以驕欺人。

果而不得已,

當過果敢至誠,不當逼迫不得已也。

果而勿強

果敢勿以為強兵、堅甲以欺凌人也。

物壯則老,

草木壯極則枯落,人壯極則衰老也。言強者不可以久。

是謂不道。

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

不行道者早死。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佳,飾也。祥,善也。

兵者,驚精神,濁和氣,不善人之器也,不當修飾之。

物或惡之,

兵動則有所害,故萬物無有不惡之者。

故有道者不處。

有道之人不處其國。

君子居則貴左,

貴柔弱也。

用兵則貴右。

貴剛強也,此言兵道與君子之道反,所貴者異也。

兵者,不祥之器,

兵,革者。不善之器也。

非君子之器,

非君子所貴重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謂遭衰逆亂禍,欲加萬民,乃用之以自守。

恬淡為上。

不貪土地,利人財寶。

勝而不美,

雖得勝而不以為利己也。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美得勝者,是為喜樂殺人者也。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為人君而樂殺人者,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矣,

為人主必專制人命,妄行刑誅。

吉事尚左,

左,生位也。

凶事尚右,

陰道殺人。

偏將軍居左,

偏將軍卑而居陽者,以其不專殺也。

上將軍居右。

上將軍尊而居陰者,以其專主殺也。

言以喪禮處之。

上將軍居右,喪禮尚右,死人貴陰也。

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

傷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無辜之民。

戰勝,以喪禮處之。

古者戰勝,將軍居喪主禮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以而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

聖德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道能陰能陽,能弛能張,能存能亡,故無常名也。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樸雖小,微妙無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侯王若能守道無為,萬物將自賓,服從於德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侯王動作能與天相應和,天即降下甘露善瑞也。

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降甘露善瑞,則萬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調若一也。

始制有名,

始,道也。有名,萬物也。

道無名能制於有名,無形,能制於有形也。

名亦既有,

既,盡也。有名之物,盡有情欲,叛道離德,故身毀辱也。

夫亦將知之。

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將自知之。

知之,可以不殆。

天知之,則神靈祐助,不復危怠。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在江海。

譬言道之在天下,與人相應和,如川谷與江海相流通也。

辯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能知人好惡,是為智。

自知者明。

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為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也。

勝人者有力,

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

自勝者強。

人能自勝己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知足者富,

人能知足,則長保福祿,故為富也。

強行者有志,

人能強力行善,則為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

不失其所者久,

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

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

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氾兮,

言道氾氾,若浮若沉,若有若無,視之不見,說之難殊。

其可左右。

道可左可右,無所不宜。

萬物恃之而生

恃,待也。萬物皆待道而生。

而不辭,

道不辭謝而逆止也。

功成不名有,

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雖愛養萬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常無欲,可名於小。

道匿德藏名,怕然無為,似若微小也。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萬物皆歸道受氣,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為大。

萬物橫來橫去,使名自在,故可名於大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聖人法道匿德藏名,不為滿大。

故能成其大。

聖人以身師導,不言而化,萬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仁德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執,守也。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

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萬民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家安寧而致太平矣。

治身不害神明,則身安而大壽也。

樂與餌,過客止,

餌,美也。過客,一也。人能樂美於道,則一留止也。

一者,去盈而處虛,忽忽如過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道出入於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鹹苦甘辛也。

視之不足見,

足,得也。道無形,非若五色有青黃赤白黑可得見也。

聽之不足聞,

道非若五音有宮商角徵羽可得聽聞也。

用之不足既。

既,盡也。謂用道治國,則國安民昌。

治身則壽命延長,無有既盡之時也。

微明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患。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

是謂微明。

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

柔弱勝剛強。

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也。

魚不可脫於淵,

魚脫於淵,謂去剛得柔,不可復制焉。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者,謂權道也。治國權者,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

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為政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以無為為常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言侯王若能守道,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吾,身也。無明之樸,道德也。萬物已化效於己也。

復欲作巧偽者,侯王當身鎮撫以道德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

言侯王鎮撫以道德,民亦將不欲,故當以清靜導化之也。

天下將自定。

能如是者,天下將自正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