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章句卷四
首頁 ] 向上 ] 河上公章句卷一 ] 河上公章句卷二 ] 河上公章句卷三 ] [ 河上公章句卷四 ]

 

河上公章句卷四

居位第六十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鮮,魚〔也〕。

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

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其鬼非無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神〕不敢干之也。

夫兩不相傷,

鬼與聖人俱兩不相傷也。

故德交歸焉。

夫兩不相傷,則人得治於陽,鬼神得治於陰,人得保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

謙德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治大國〔者〕,當如〔江海〕居下流,不逆細微。

天下之交,

大國〔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

天下之牝。

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靜勝牡,

女所以能屈男,陰勝陽,以〔其〕,安靜不先求之也。

以靜為下。

陰道以安靜為謙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能謙下之,則常有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此言國無大小,能持謙畜人,則無過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相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大國不失下,則兼併小國而牧畜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使為臣僕。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

為道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

善人之寶,

善人以道為身寶,不敢違也。

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

美言者獨可於市耳。

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入。

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前,無有棄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

有罪以免耶,

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形誅,修道則可以解死,免於眾也。

故為天下貴。

道德洞遠,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

恩始第六十三

為無為,

因成循故,無所造作。

事無事,

預有備,除煩省事也。

味無味。

深思遠慮,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

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報怨以德。

脩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

圖難於其易,

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

為大於其細。

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從易生難,從細生著。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謙虛,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

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難。

不慎患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

故終無難矣。

聖人終生無患難之事,猶避害深也

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

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止也。

其脆易破,

禍亂未動於朝,情欲未見於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

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

為之於未有,

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

治之於未亂。

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豫閉其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從小成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從卑立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近至遠。

為者敗之,

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執利遇患,執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聖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

無執故無失。

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從,為也。

民之為事,常於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之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終當如始,不當懈怠。

是以聖人欲不欲,

聖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顯,聖人欲伏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朴;人欲色,聖人欲於德。

不貴難得之貨;

聖人不眩為服,不賤石而貴玉。

學不學,

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

復眾人之所過;

眾人學問反,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

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為。

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本也。

淳德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說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將以道德教民,使質朴不詐偽。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民之所以難治者,以其智多而為巧偽。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

知此兩者亦稽式。

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智者為賊,不智者為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國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遠矣,

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及也。

與物反矣!

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己,玄德施與人也。

然後乃至於大順。

玄德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

後己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以卑,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以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

是以欲上民,

欲在民之上也。

必以言下之;

法江海處謙虛。

欲先民,

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身後之。

先人而後己也。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虐下,故民戴而不為重。

處前而民不害。

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父母,無有欲害之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也。

以其不爭,

天下無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言人皆有為,無有與吾爭無為。

三寶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老子言:天下謂我德大,我則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唯獨名德大者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無所分別,無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責。

若肖久矣。

肖,善也。謂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貴行察察之政所從來久矣。

其細也夫。

言辨惠者唯如小人,非長者。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

愛百姓若赤子。

二曰儉,

賦歛若取之於己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執謙退,不為倡始也。

慈故能勇,

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也。

儉故能廣,

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廣矣。

不敢為天下先,

不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長。

成器長,謂得道人也。我能為得道人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今世人舍慈仁,但為勇武。

舍儉且廣,

舍其儉約,但為奢泰。

舍後且先,

舍其後己,但為人先。

死矣!

所行如此,動入死地。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并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將救助善人,必與慈仁之性,使能自營助也。

配天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言貴道德,不好武力也。

善戰者不怒,

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心,絕禍於未萌,無所誅怒也。

善勝敵者不與,

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來遠以德,不與敵爭,而敵自服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下也。

是謂不爭之德,

謂上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之道德也。

是謂用人之力,

能身為人下,是謂用人臣之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能行此者,德配天也。是乃古之極要道也。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託己設其義也。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先也。不敢先舉兵。客者,和而不倡。用兵當承天而後動。

不敢進寸而退尺。

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為退。

是謂行無行,

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成行列也。

攘無臂,

雖欲大怒,若無臂可攘也。

扔無敵,

雖欲仍引之,若無敵可仍也。

執無兵。

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愍忍喪之痛也。

禍莫大於輕敵。

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也。

輕敵,幾喪吾寶。

幾,近也。寶,身也。欺輕敵者,近喪身也。

故抗兵相加,

兩敵戰也。

哀者勝矣。

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

知難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惡柔弱,好剛強也。

言有宗,事有君。

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之反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暗,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

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

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

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苦眾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眾人有此病,以此非人,故不自病。

夫聖人懷通達之知,託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朴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減壽消年也。

愛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大害者,謂死亡也。畏之者當愛精神,承天順地也。

無狎其所居,

謂心居神,當寬柔,不當急狹也。

無厭其所生,

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託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本厭神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無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知己之得失,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藏之於內。

自愛不自貴。

自愛其身以保精氣,不自貴高榮名於世。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任為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

勇敢有為,則殺其身。

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

此兩者,

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

活身為利,殺身為害。

天之所惡。

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應,

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

不召而自來,

天不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

然而善謀。

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

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

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懼之?

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

當除己之所殘剋,教民去利欲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疾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

常有司殺者。

司殺者,謂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

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杓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木,勞而無功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人君行刑罰,猶拙夫代大匠,則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代天殺者,失紀綱,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

貪損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所以饑寒者,以其君上稅食下太多,民皆化上為貪,叛道違德,故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為也。是以其民化上有為,情偽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人民所以侵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貪利以自危。

是以輕死。

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

夫為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干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

戒強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和氣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以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

木強則共。

本強大則枝葉共生其上。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道則與天道反,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而不處,

功成事就,不處其位。

其不欲見賢。

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畏天損有餘也。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

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以其無以易之。

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

弱之勝強,

水能滅火,陰能消陽。

柔之勝剛,

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不知,

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

莫能行。

恥謙卑,好強梁。

是以聖人云:

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人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為一國之君主也。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人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天下。

正言若反。

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

任刑者失人情,必有餘怨及於良人也。

安可以為善?

言一人,則先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但刻契為信,不責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

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司徹。

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同也。

獨立第八十

小國寡民,

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不徵召奪民良時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清靜無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遊娛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無怨惡於天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去文反質,信無欺也。

甘其食,

甘其蔬食,不漁食百姓也。

美其服,

美其惡衣,不貴五色。

安其居,

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

樂其俗。

樂其質朴之俗,不轉移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相去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無情欲。

顯質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者,如其實也。不美者,朴且質也。

美言不信。

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善者不辯,

善者,以道修身也。不綵文也。

辯者不善。

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

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要真也。

聖人不積,

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與人己愈多。

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