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章句卷三
|
河上公章句卷三 論德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 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言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行,民德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 下德,謂號謚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以有名號及其身故。 上德無為 謂法道安靜,無所施為也。 而無以為, 言無以名號為也。 下德為之 言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為。 言以為己取名號也 上仁為之 上仁謂行仁之君,其仁無上,故言上仁。為之者,為人恩也。 而無以為, 功成事立,無以執為。 上義為之 為義以斷割也。 而有以為。 動作以為己,殺人以成威,賊下以自奉也。 上禮為之 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為之者,言為禮制度,序威儀也。 而莫之應, 言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而扔之。 言禮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 故失道而後德, 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失德而後仁, 言德衰而仁愛見也。 失仁而後義, 言仁衰而分義明也。 失義而後禮。 言義衰則失禮聘,行玉帛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 言禮廢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亂之首。 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亂日以生。 前識者,道之華 不知而言知為前識,此人失道之時,得道之華。 而愚之始。 言前識之人,愚闇之倡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謂處身於敦樸。 不居其薄, 不處身違道,為世煩亂也。 處其實, 處忠信也。 不居其華。 不尚華言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昔,往也。一,無為,道之子也。 天得一以清, 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 地得一以寧, 言地得一故能安靜不動搖。 神得一以靈, 言神得一故能變化無形。 谷得一以盈, 言谷得一故能盈滿而不絕也 萬物得一以生, 言萬物皆須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言侯王得一故能為天下平正 其致之。 致,誡也。謂下六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言天當有陰陽弛張,晝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為天。 地無以寧將恐發, 言地當有高下剛柔,節氣五行,不可但欲安靜無已時,將恐發泄不為地。 神無以靈將恐歇, 言神當有王相囚死休廢,不可但欲靈變無已時,將恐虛歇不為神。 谷無以盈將恐竭, 言谷當有盈縮虛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枯竭不為谷。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言萬物當隨時生死,不可但欲長生無已時,將恐滅亡不為物。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言侯王當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貴高於人無已時,將恐顛蹶失其位。 故貴以賤為本, 言必欲尊貴,當以薄賤為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也。 高以下為基。 言必欲尊貴,當以下為本基,猶築牆造功,因卑成高,不下堅固,後必傾危。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 孤寡喻孤獨,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眾輻所湊。 此非以賤為本邪? 言侯王至尊貴,能以孤寡自稱,此非以賤為本乎,以曉人? 非乎! 嗟嘆之辭。 故致數輿無輿, 致,就也。言人就車數之為輻、為輪、為轂、為衡、為轝,無有名為車者,故成為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也。 去用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常久。 天下萬物生於有, 天下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 有生於無。 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於無也。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 同異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惑於情欲,而復亡之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 故建言有之: 建,設也。設言以有道,當如下句。 明道若昧, 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 進道若退, 進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纇。 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類也。 上德若谷, 上德之人若深谷,不恥垢濁也。 大白若辱, 大潔白之人若汙辱,不自彰顯。 廣德若不足, 德行廣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 建德若偷, 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 質真若渝, 質樸之人,若五色有渝淺不明也。 大方無隅, 大方正之人,無委屈廉隅。 大器晚成, 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聲, 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當愛氣希言也。 大象無形, 大法象之人,質樸無形容。 道隱無名。 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 夫惟道,善貸且成。 成,就也。言道善稟貸人精氣,且成就之也。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 道使所生者一也。 一生二, 一生陰與陽也。 二生三, 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 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迴心而就日。 沖氣以為和。 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孤寡不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為稱者,處謙卑,法空虛和柔。 故物或損之而益, 引之不得,推之必還。 或益之而損。 夫增高者志崩,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 謂眾人所教,去弱為強,去柔為剛。 我亦教之。 言我教眾人,使去強為弱,去柔為剛。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粱者,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 不得其死者,為天命所絕,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死。 吾將以為教父。 父,使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為教,誡之始也。 偏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 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 無有入〔於〕無間。 無有謂道也。 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通神明濟群生也。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 不言之教, 法道不言,師之以身。 無為之益, 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於精神,治國則有益於萬民,不勞煩也。 天下希及之。 天下,人主也。 希能有及道無為之治身治國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名遂則身退也。 身與貨孰多。 財多則害身也。 得與亡孰病。 好得利則病於行也。 甚愛必大費, 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 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 多藏必厚亡。 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 生有攻劫之憂,死有掘塚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 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於身。 知止不殆, 知可止,則財利不累於身,聲色不亂於耳目,則身不危殆也。 可以長久。 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大成者〕謂道德大成之君也。 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其用心如是,則無敝盡時也。 大盈若沖, 〔大盈者〕,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 若沖者,貴不敢驕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窮。 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 大直若屈, 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 若屈者,不與俗人爭,若可屈折。 大巧若拙, 大巧謂多才術也。 若拙者,亦不敢見其能。 大辯若訥。 大辯者,智無疑。若訥者,口無辟 躁勝寒, 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清靜能為天下正。 能清靜則為天下之長,持身正則無終已時也。 儉慾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 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糞者,糞田也。 〔治國者〕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農田,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 天下無道, 謂人主無道也。 戎馬生於郊。 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 罪莫大於可欲。 好淫色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富貴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於欲得。 欲得人物,利且貪也。 故知足之足, 守真根也。 常足〔矣〕。 無欲心也。 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以〕知天下, 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 不窺牖〔以〕見天道, 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淨,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兇利害,皆由於己。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 不見而名,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知大,察內知外。 不為而成。 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 忘知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 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 為道日損。 道謂之自然之道也。 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 損之又損〔之〕, 〔損之者〕,損情欲也。又損之〔者〕,所以漸去〔之也〕。 以至於無為, 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 情欲斷絕,德於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取,治也。治天下當以無事,不當以勞煩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任德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 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 以百姓心為心。 百姓心之所便,聖人因而從之。 善者吾善之, 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 百姓德化,聖人為善 信者吾信之, 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為信者也。 德信。 百姓德化,聖人以為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 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為天下渾其心。 言聖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也。 聖人皆孩之。 聖人愛念百姓如嬰孩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 貴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 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靜魄定,故生。 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勞神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死十有三, 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 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人知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也。 夫何故, 問何故動之死地也。 以其求生之厚。 〔言人〕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忤天,妄行失紀。 蓋以聞善攝生者, 攝,養也。 路行不遇兕虎, 自然遠離,害不干也。 入軍不披甲兵, 不好戰以殺人。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養生之人,兕虎無由傷,兵刃無從加之也。 夫何故, 問兕虎兵甲何故不加害之。 以其無死地。 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營護之,此物不敢害。 養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 道生萬物。 德畜之, 德,一也。一主布氣而蓄養〔之〕 物形之, 一為萬物設形像也。 勢成之。 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德所為,〔萬物〕無不盡驚動,而尊敬之。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 道之於萬物,非但生而已,乃復長養、成孰、覆育,全其性命。 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生而不有,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 為而不恃, 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 是謂玄德。 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歸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 始有道也。 以為天下母。 道為天下萬物之母 既知其母,復知其子, 子,一也。既知道己,當復知一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己知一,當復守道反無為也。 沒身不殆。 不危殆也。 塞其兌, 兌,目也。〔使〕目不妄視也。 閉其門, 門,口也。使口不妄言 終身不勤。 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生不勤苦。 開其兌, 開目視情欲也。 濟其事, 濟,益也。益情欲之事。 終身不救。 禍亂成也。 見小曰明, 萌芽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 守柔日強。 守柔弱,日以強大也。 用其光, 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 復歸其明。 復當返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也。 無遺身殃, 內視存神,不為漏失。 是謂習常。 人能行此,是謂修習常道。 益證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此言。 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行無為之化。 唯施是畏。 唯,獨也。獨畏有所施為,恐失道意。 欲賞善,恐偽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夷,平易也。徑,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從邪徑也。 朝甚除, 高台榭,宮室修。 田甚蕪, 農事廢,不耕治。 倉甚虛, 五穀傷害,國無儲也。 服文綵, 好飾偽,貴外華。 帶利劍, 尚剛強,武且奢。 厭飲食,財貨有餘, 多嗜欲,無足時。 是謂盜誇。 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誇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並隨〔之〕也。 〔盜誇〕,非道〔也〕哉。 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辭。 修觀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善抱者不脫, 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 子孫祭祀不輟。 〔輟,絕也〕。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則〕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無〔有〕絕時。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 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 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 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 其德如是,乃為普博。 故以身觀身, 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觀家, 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 以鄉觀鄉, 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 謂含懷道德之厚〔者〕也。 比於赤子。 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於赤子也。 毒蟲不螫, 蜂蠇蛇虺不螫。 猛獸不據,玃鳥不搏。 赤子不害於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返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專而〕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赤子未知男女會合而陰陽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 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 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氣多之所至也。 知和日常, 人能和氣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 知常日明, 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於玄妙也。 益生日祥, 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 心使氣日強。 心當專一和柔而神氣實內,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為,〔則〕和氣去於中,故形體日以剛強也。 物壯則老, 萬物壯極則枯老也。 謂之不道, 枯老則不得道矣。 不道早已。 不得道者早死。 玄德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 知者貴行不貴言也。 言者不知。 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兌,閉其門, 塞閉之者,欲絕其源。 挫其銳, 情欲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 解其紛, 紛,結恨不休也。當念道恬怕以解釋之。 和其光, 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亂〔人也〕。 同其塵, 不當自別殊也。 是謂玄同。 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親, 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 亦不可得而踈 志靜無欲,故與人無怨。 不可得而利, 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 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 不可得而貴, 不為亂世主,不處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賤, 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 故為天下貴。 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貴也。 淳風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 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有國也。 以奇用兵, 奇,詐也。天使詐偽之人,使用兵也。 以無事取天下。 以無事無為之人,使取天下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見知〔之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者防禁也。今煩則姦生,禁多則下詐,相殆故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者,權也。 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聽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多技巧,謂刻畫宮觀,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鏤玉,文繡彩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 飢寒並至,而盜賊多有也。 故聖人云: 謂下事也。 我無為而民自化, 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靜而民自正, 聖人言:我好靜,不言不教,而民自忠正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也。 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則隨我為質樸也。 〔我無情而民自清〕 聖人言:我修道守真,絕去六情,民自隨我而清也。 順化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 政教寬大,故民醇醇富厚,相親睦也。 其政察察, 其政教急疾,言決於口,聽決於耳也。 其民缺缺。 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踈薄。 禍兮福所倚, 倚,因也。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 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 福兮禍所伏。 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 孰知其極, 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 其無正, 無,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其無國也。 正復為奇, 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為詐也。 善復為訞。 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君迷惑失正以來,其日已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 〔害,傷也〕。聖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人也。 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 肆,申也。聖人雖直,曲己從人,不自申也。 光而不曜。 聖人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闇昧,不以曜亂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