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書公明第二十一
|
本文編輯時以兩倍行距顯示,讀者下載列印時可調為正常行距。 2014/10/10 『宋明理學』 【通書聖學第二十一】
共7頁 公 明 第 二 十 一 公 於 己 者 公 於 人 , 未 有 不 公 於 己 而 能 公 於 人 也 。 此 為 不 勝 己 私 而 欲 任 法 以 裁 物 者 發 。明 不 至 則 疑 生 。 明 , 無 疑 也 。 謂 能 疑 為 明 , 何 啻 千 里 ? 此 為 不 能 先 覺 , 而 欲 以 逆 詐 、 億 不 信 為 明 者 發 。 然 明 與 疑 , 正 相 南 北 , 何 啻 千 里 之 不 相 及 乎 ! 理 性 命 第 二 十 二 厥 彰 厥 微 , 匪 靈 弗 瑩 。 此 言 理 也 。 陽 明 陰 晦 , 非 人 心 太 極 之 至 靈 , 孰 能 明 之 。剛 善 剛 惡 , 柔 亦 如 之 , 中 焉 止 矣 。 此 言 性 也 。 說 見 第 七 篇 , 即 五 行 之 理 也 。二 氣 五 行 , 化 生 萬 物 。 五 殊 二 實 , 二 本 則 一 。 是 萬 為一 , 一 實 萬 分 。 萬 一 各 正 , 小 大 有 定 。 此 言 命 也 。 二 氣 五 行 , 天 之 所 以 賦 受 萬 物 而 生 之 者 也 。自 其 末 以 緣 本 , 則 五 行 之 異 , 本 二 氣 之 實 , 二 氣 之 實 ,又 本 一 理 之 極 。 是 合 萬 物 而 言 之 , 為 一 太 極 而 已 也 。 自 其 本 而 之 末 , 則 一 理 之 實 , 而 萬 物 分 之 以 為 體 。 故 萬 物 之 中 , 各 有 一 太 極 , 而 小 大 之 物 , 莫 不 各 有 一 定 之 分 也。此 章 十 六 章 意 同 。 顏
子
第
二
十
三 顏 子 「 一 簞 食 , 一 瓢 飲 , 在 陋 巷 , 人 不 堪 其 憂 , 而 不 改 其 樂 。 」說 見 論 語 。夫 富 貴 , 人 所 愛 也 。 顏 子 不 愛 不 求 , 而 樂 乎 貧 者 , 獨 何 心 哉 ? 設 問 以 發 其 端 。天 地 閒 有 至 貴 至 愛 可 求 , 而 異 乎 彼 者 , 見 其 大 、 而 忘 其 小 焉 爾 。 「 至 愛 」 之 閒 , 當 有 「 富 可 」 二 字 。 所 謂 「 至 貴 至 富 、 可 愛 可 求 」 者 。 即 周 子 之 教 程 子 , 「 每 令 尋 仲 尼 顏 子 樂 處 , 所 樂 何 事 」 者 也 。 然 學 者 當 深 思 而 實 體 之 , 不 可 但 以 言 語 解 會 而 已 。見 其 大 則 心 泰 , 心 泰 則 無 不 足 。 無 不 足 則 富 貴 貧 賊 處 之 一 也 。 處 之 一 則 能 化 而 齊 。 故 顏 子 亞 聖 。 齊 字 意 複 , 恐 或 有 誤 。 或 曰 : 化 , 大 而 化 也 。 齊 , 齊 於 聖 也 。 亞 , 則 將 齊 而 未 至 之 名 也 。 師 友 上 第 二 十 四 天 地 閒 , 至 尊 者 道 , 至 貴 者 德 而 已 矣 。 至 難 得 者 人 , 人 而 至 難 得 者 , 道 德 有 於 身 而 已 矣 。 此 峈 承 上 章 之 意 , 其 理 雖 明 , 然 人 心 蔽 於 物 欲 , 鮮 克 知 之 。 故 周 子 每 言 之 詳 焉 。求 人 至 難 得 者 有 於 身 , 非 師 友 , 則 不 可 得 也 已 ! 是 以 君 子 必 隆 師 而 親 友 。 師
友
下
第
二
十
五 道 義 者 , 身 有 之 , 則 貴 且 尊 。 周 子 於 此 一 意 而 屢 言 之 , 非 複 出 也 。 其 丁 寧 之 意 切 矣 。人 生 而 蒙 , 長 無 師 友 則 愚 。 是 道 義 由 師 友 有 之 。 此 處 恐 更 有 「 由 師 友 」 字 , 屬 下 句 。 而 得 貴 且 尊 , 其 義 不 亦 重 乎 ! 其 聚 不 亦 樂 乎 ! 此 重 、 此 樂 , 人 亦 少 知 之 者 。 過 第 二 十 六 仲 由 喜 聞 過 , 令 名 無 窮 焉 。 今 人 有 過 , 不 喜 人 規 , 如 護 疾而 忌 醫 , 寧 滅 其 身 而 無 悟 也 。 噫 ! 勢
第
二
十
七 天 下 , 勢 而 已 矣 。 勢 , 輕 重 也 。 一 輕 一 重 , 則 勢 必 趨 於 重 , 而 輕 愈 輕 , 重 愈 重 矣 。極 重 不 可 反 。 識 其 重 而 亟 反 之 , 可 也 。重 未 極 而 識 之 , 則 猶 可 反 也 。反 之 , 力 也 。 識 不 早 , 力 不 易 也 。 反 之 在 於 人 力 , 而 力 之 難 易 , 又 在 識 之 早 晚 。 力 而 不 競 , 天 也 。 不 識 不 力 , 人 也 。 不 識 , 則 不 知 用 力 ; 不 力 , 則 雖 識 無 補 。天 乎 ? 人 也 , 何 尤 ! 問 勢 之 不 可 反 者 , 果 天 之 所 為 乎 ? 若 非 天 , 而 出 於 人 之 所 為 , 則 亦 無 所 歸 罪 矣 。 文
辭
第
二
十
八 文 所 以 載 道 也 。 輪 轅 飾 而 人 弗 庸 , 徒 飾 也 ; 況 虛 車 乎 !文 所 以 載 道 , 猶 車 所 以 載 物 。 故 為 車 者 必 節 其 輪 轅 , 為 文 者 必 善 其 詞 說 , 皆 欲 人 之 愛 而 用 之 。 然 我 飾 之 而 人 不 用 , 則 猶 為 虛 飾 而 無 益 於 實 。 況 不 載 物 之 車 , 不 載 道 之 文 , 雖 美 其 飾 , 亦 何 為 乎 ! 文 辭 , 藝 也 ; 道 德 , 實 也 。 篤 其 實 , 而 藝 者 書 之 , 美 則 愛, 愛 則 傳 焉 。 賢 者 得 以 學 而 至 之 , 是 為 教 。 故 曰 : 「 言 之 無 文 , 行 之 不 遠 。 」 此 猶 車 載 物 , 而 輪 轅 飾 也 。然 不 賢 者 , 雖 父 兄 臨 之 , 師 保 勉 之 , 不 學 也 ; 強 之 , 不 從 也 。 此 猶 車 已 飾 , 而 人 不 用 也 。不 知 務 道 德 而 第 以 文 辭 為 能 者 , 藝 焉 而 已 。 噫 ! 弊 也 久 矣!此 猶 車 不 載 物 , 而 徒 美 其 飾 也 。 或 疑 有 德 者 必 有 言 , 則 不 待 藝 而 後 其 文 可 傳 矣 。 周 子 此 章 , 似 猶 別 以 文 辭 為 一 事 而 用 力 焉 。 何 也 ? 曰 : 「 人 之 才 德 , 偏 有 長 短 , 其 或 意 中 了 了 , 而 言 不 足 以 發 之 , 則 亦 不 能 傳 於 遠 矣 。 故 孔 子 曰 : 『辭 達 而 已 矣 。 』 程 子 亦 言 : 『酉 銘 吾 得 其 意 , 但 無 子 厚 筆 力 , 不 能 作 耳 。 』正 謂 此 也 。 然 言 或 可 少 而 德 不 可 無 , 有 德 而 有 言 者 常 多 , 有 德 而 不 能 言 者 常 少 。 學 者 先 務 , 亦 勉 於 德 而 已 矣 。 聖
蘊
第
二
十
九 「 不 憤 不 啟 , 不 悱 不 發 , 舉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 則 不 復 也 。」 說 見 論 語 。 言 聖 人 之 教 , 必 當 其 可 , 而 不 輕 發 也 。子 曰 : 「 予 欲 無 言 。 天 何 言 哉 ! 四 時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說 亦 見 論 語 。 言 聖 人 之 道 , 有 不 待 言 而 顯 者 , 故 其 言 加 此 。 然 則 聖 人 之 蘊 , 微 顏 子 殆 不 可 見 。 發 聖 人 之 蘊 , 教 萬 世 無 窮 者 , 顏 子 也 。 聖 同 天 , 不 亦 深 乎 ! 蘊 , 中 所 畜 之 名 也 。 仲 尼 無 跡 , 顏 子 微 有 跡 。 故 孔 子 之 教 , 既 不 輕 發 , 又 未 嘗 自 言 其 道 之 蘊 , 而 學 者 惟 顏 子 為 得 其 全 。 故 因 其 進 修 之 跡 , 而 後 孔 子 之 蘊 可 見 。 猶 天 不 言 , 而 四 時 行 , 百 物 生 也 。 常 人 有 一 聞 知 , 恐 人 不 速 知 其 有 也 , 急 人 知 而 名 也 , 薄 亦 甚 矣 !聖 凡 異 品 , 高 下 懸 絕 , 有 不 待 校 而 明 者 。 其 言 此 者 , 正 以 深 厚 之 極 , 警 夫 淺 薄 之 尤 耳 。 然 於 【36】 聖 人 言 深 ,常 人 言 薄 者 , 深 則 厚 , 淺 則 薄 , 上 言 首 , 下 言 尾 , 互 文 以 明 之 也 。 精
蘊
第
三
十 聖 人 之 精 , 畫 卦 以 示 ; 聖 人 之 蘊 , 因 卦 以 發 。 卦 不 畫 , 聖 人 之 精 , 不 可 得 而 見 。 微 卦 , 聖 人 之 蘊 , 殆 不 可 悉 得 而 聞。 精 者 , 精 微 之 意 。 畫 前 之 易 , 至 約 之 理 也 。 伏 羲 畫 卦 ,專 以 明 此 而 已 。 蘊 、 謂 凡 卦 中 之 所 有 , 如 吉 凶 消 長 之 理, 進 退 存 亡 之 道 , 至 廣 之 業 也 。 有 卦 則 因 以 形 矣 。易 何 止 五 經 之 源 , 其 天 地 鬼 神 之 奧 乎 ! 陰 陽 有 自 然 之 變 , 卦 畫 有 自 然 之 體 , 此 易 之 為 書 , 所 以 為 文 字 之 袓 , 義 理 之 宗 也 。 然 不 止 此 , 蓋 凡 管 於 陰 陽 者 , 雖 天 地 之 大 , 鬼 神 之 幽 , 其 理 莫 不 具 於 卦 畫 之 中 焉 。此 聖 人 之 精 蘊 , 所 以 必 於 此 而 寄 之 也 。 乾
損
益
動
第
三
十
一 君 子 乾 乾 , 不 息 於 誠 , 然 必 懲 忿 窒 欲 , 遷 善 改 過 而 後 至 。乾 之 用 其 善 是 , 損 益 之 大 莫 是 過 , 聖 人 之 旨 深 哉 ! 此 以 乾 卦 爻 詞 、 損 益 大 象 , 發 明 思 誠 之 方 。 蓋 乾 乾 不 息 者 , 體 也 ; 去 惡 進 善 者 , 用 也 。 無 體 則 用 無 以 行, 無 用 則 體 無 所 措 。 故 以 三 卦 合 而 言 之 。 或 曰 : 「 其 」 字 亦 是 「 莫 」 字 。「 吉 凶 悔 吝 生 乎 動 。 」 噫 ! 吉 一 而 已 , 動 可 不 慎 乎 ! 四 者 一 善 而 三 惡 , 故 人 之 所 值 , 褔 常 少 而 禍 常 多 , 不 可 不 謹 。此 章 論 易 所 謂 「 聖 人 之 蘊 」 。 家
人
睽
復
無
妄
第
三
十
二 冶 天 下 有 本 , 身 之 謂 也 ; 治 天 下 有 則 , 家 之 謂 也 。 則 , 謂 物 之 可 視 以 為 法 者 , 猶 俗 言 則 例 、 則 樣 也 。本 必 端 。 端 本 , 誠 心 而 已 矣 。 則 必 善 。 善 則 , 和 親 而 已 矣。 心 不 誠 , 則 身 不 可 正 ; 親 不 和 , 則 家 不 可 齊 。家 難 而 天 下 易 , 家 親 而 天 下 疏 也 。 親 者 難 處 , 疏 者 易 裁 , 然 不 先 其 難 , 亦 未 有 能 其 易 者 。家 人 離 , 必 起 於 婦 人 。 故 睽 次 家 人 , 以 「 二 女 同 居 , 而 志 不 同 行 」 也 。 睽 次 家 人 , 易 卦 之 序 , 二 女 以 下 , 睽 彖 傳 文 。 二 女 , 謂 睽 卦 兌 下 離 上 , 兌 少 女 , 離 中 女 也 。 陰 柔 之 性 , 外 和 悅 而 內 猜 嫌 , 故 同 居 而 異 志 。堯 所 以 釐 降 二 女 於 媯 汭 , 舜 可 襌 乎 ? 吾 玆 試 矣 。 釐 , 理 也 。 降 , 下 也 , 嫣 , 水 名 。 汭 , 水 北 , 舜 所 居 也。 堯 理 治 下 嫁 二 女 於 舜 , 將 以 試 舜 而 授 之 天 下 也 。是 治 天 下 觀 於 家 , 治 家 觀 身 而 已 矣 。 身 端 , 心 誠 之 謂 也 。誠 心 , 復 其 不 善 之 動 而 已 矣 。不 善 之 動 息 於 外 , 則 善 心 之 生 於 內 者 無 不 實 矣 。不 善 之 動 , 妄 也 ; 妄 復 , 則 無 妄 矣 ; 無 妄 , 則 誠 矣 。 程 子 曰 : 「 無 妄 之 謂 誠 。 」故 無 妄 次 復 , 而 曰 「 先 王 以 茂 對 時 育 萬 物 」 。 深 哉 ! 無 妄 次 復 , 亦 卦 之 序 。 先 王 以 下 , 引 無 妄 卦 大 象 , 以 明 對 時 育 物 , 唯 至 誠 者 能 之 , 而 贊 其 旨 之 深 也 。 此 章 發 明 四 卦 , 亦 皆 所 謂 「 聖 人 之 蘊 」 。 富
貴
第
三
十
三 君 子 以 道 充 為 貴 , 身 安 為 富 , 故 常 泰 無 不 足 。 而 銖 視 軒 冕, 塵 視 金 玉 , 其 重 無 加 焉 爾 ! 此 理 易 明 , 而 屢 言 之 , 欲 人 有 以 真 知 道 羲 之 重 , 而 不 為 外 物 所 移 也 。 陋
第
三
十
四 聖 人 之 道 , 入 乎 耳 , 存 乎 心 , 蘊 之 為 德 行 , 行 之 為 事 業 。彼 以 文 辭 而 已 者 , 陋 矣 ! 意 同 上 章 。 欲 人 真 知 道 德 之 重 , 而 不 溺 於 文 辭 之 陋 也 。 擬
議
第
三
十
五 至 誠 則 動 , 「 動 則 變 , 變 則 化 」 故 曰 : 「 擬 之 而 後 言 , 議 之 而 後 動 , 擬 議 以 成 其 變 化 。 」中 庸 、 易 大 傳 所 指 不 同 , 今 合 而 言 之 , 未 詳 其 義 。 或 曰: 至 誠 者 , 實 理 之 自 然 ; 擬 議 者 , 所 以 誠 之 之 事 也 。
刑
第
三
十
六 天 以 春 生 萬 物 , 止 之 以 秋 。 物 之 生 也 , 既 成 矣 , 不 止 則 過 焉 , 故 得 秋 以 成 。 聖 人 之 法 天 , 以 政 養 萬 民 , 肅 之 以 刑 。民 之 盛 也 , 欲 動 情 勝 , 利 害 相 攻 , 不 止 則 賊 滅 無 倫 焉 。 故 得 刑 以 冶 。 意 與 十 一 章 略 同情 偽 微 曖 , 其 變 千 狀 。 茍 非 中 正 、 明 達 、 果 斷 者 , 不 能 治 也 。 訟 卦 曰 : 「 利 見 大 人 , 」 以 「 剛 得 中 」 也 。 噬 嗑曰 : 「 利 用 獄 」 , 以 「 動 而 明 」 也 。 中 正 , 本 也 ; 明 斷 , 用 也 。 然 非 明 則 斷 無 以 施 , 非 斷 則 明 無 所 用 , 二 者 又 自 有 先 後 也 。 訟 之 中 , 兼 乎 正 ; 噬 嗑 之 明 , 兼 乎 達 。 訟 之 剛 , 噬 嗑 之 動 , 即 果 斷 之 謂 也 。 嗚 呼 ! 天 下 之 廣 , 主 刑 者 民 之 司 命 也 。 任 用 可 不 慎 乎 ! 公
第
三
十
七 聖 人 之 道 , 至 公 而 已 矣 。 或 曰 : 「 何 謂 也 ? 」 曰 : 「 天 地 至 公 而 已 矣 。 」 孔
子
上
第
三
十
八 春 秋 , 正 王 道 , 明 大 法 也 , 孔 子 為 後 世 王 者 而 修 也 。 亂 臣 賊 子 誅 死 者 於 前 , 所 以 懼 生 者 於 後 也 。 宜 乎 萬 世 無 窮 , 王 祀 夫 子 , 報 德 報 功 之 無 盡 焉 。 孔
子
下
第
三
十
九 道 德 高 厚 , 教 化 無 窮 , 實 與 天 地 參 而 四 時 同 , 其 惟 孔 子 乎! 道 高 如 天 者 , 陽 也 ; 德 厚 如 地 者 , 陰 也 ; 教 化 無 窮 如 四 時 者 , 五 行 也 。 孔 子 其 太 極 乎 !
蒙
艮
第
四
十 「 童 蒙 求 我 」 , 我 正 果 行 , 如 筮 焉 。 筮 , 叩 神 也 。 再 三 則 瀆 矣 , 瀆 則 不 告 也 。此 通 下 三 節 , 雜 引 蒙 卦 彖 、 象 而 釋 其 義 。 童 , 稚 也 。 蒙, 暗 也 。 我 , 謂 師 也 。 噬 , 揲 蓍 以 決 吉 凶 也 。 言 童 蒙 之 人 , 來 求 於 我 以 發 其 蒙 , 而 我 以 正 道 , 果 決 彼 之 所 行 ,如 筮 者 叩 神 以 決 疑 , 而 神 告 之 吉 凶 , 以 果 決 其 所 行 也 。 叩 神 求 師 , 專 一 則 明 。 如 初 筮 則 告 , 二 三 則 惑 , 故 神 不 告 以 吉 凶 , 師 亦 不 當 決 其 所 行 也 。「 山 下 出 泉 , 」 靜 而 清 也 。 汩 則 亂 , 亂 不 決 也 。「 山 下 出 泉 」 , 大 象 文 。 山 靜 泉 凊 , 有 以 全 其 未 發 之 善, 故 其 行 可 果 。 汩 , 再 三 也 。 亂 , 瀆 也 。 不 決 , 不 告 也。 蓋 汩 則 不 靜 , 亂 則 不 清 。 既 不 能 保 其 未 發 之 善 , 則 告 之 不 足 以 果 其 所 行 , 而 反 滋 其 惑 , 不 如 不 告 之 為 愈 也 。慎 哉 ! 其 惟 「 時 中 」 乎 ! 時 中 者 , 彖 傳 文 , 教 當 其 可 之 謂 也 。 初 則 告 , 瀆 則 不 告; 靜 而 凊 則 決 之 , 汩 而 亂 則 不 決 。 皆 時 中 也 。「 艮 其 背 , 」 背 非 見 也 。 靜 則 止 , 止 非 為 也 , 為 不 止 矣 。其 道 也 深 乎 ! 此 一 節 引 艮 卦 之 象 而 釋 之 。 艮 , 止 也 , 背 , 非 有 見 之 地 也 。 「 艮 其 背 」 者 , 止 於 不 見 之 地 也 。 止 於 不 見 之 地 則 靜 , 靜 則 止 而 無 為 , 一 有 為 之 之 心 , 則 非 止 之 道 矣 。此 章 發 明 二 卦 , 皆 所 謂 「 聖 人 之 蘊 , 」 而 主 靜 之 意 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