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通書後序
|
本文編輯時以兩倍行距顯示,讀者下載列印時可調為正常行距。 2014/10/10
『宋明理學』 【太
極
通
書
後
序】
共6頁 建 安 本 朱 熹 右 周 子 之 書 一 編 , 今 舂 陵 、 零 陵 、 九 江 皆 有 本 , 而 互 有 同異 。 長 沙 本 最 後 出 , 乃 熹 所 編 定 , 視 他 本 最 詳 密 矣 , 然 猶有 所 未 盡 也 。 蓋 先 生 之 學 , 其 妙 具 於 太 極 一 圖 。 通 書 之 言 , 皆 發 此 圖 之蘊 。 而 程 先 生 兄 弟 語 及 性 命 之 際 , 亦 未 嘗 不 因 其 說 。 觀 通書 之 誠 、 動 靜 、 理 性 命 等 章 , 及 程 氏 書 之 李 仲 通 銘 、 程 邵公 誌 、 顏 子 好 學 論 等 篇 , 則 可 見 矣 。 故 潘 凊 逸 誌 先 生 之 墓, 敘 所 著 書 , 特 以 作 太 極 圖 為 稱 首 。 然 則 此 圖 當 為 書 首 ,不 疑 也 。 然 先 生 既 手 以 授 二 程 本 , 因 附 書 後 。 祁 寬 居 之 云。 傳 者 見 其 如 此 , 遂 誤 以 圖 為 書 之 卒 章 , 不 復 釐 正 。 使 先生 立 象 盡 意 之 微 旨 , 暗 而 不 明 。 而 驟 讀 通 書 者 , 亦 復 不 知有 所 總 攝 。 此 則 諸 本 皆 失 之 。 而 長 沙 通 書 因 胡 氏 所 傳 篇 章, 非 復 本 次 , 又 削 去 分 章 之 目 , 而 別 以 「 周 子 曰 」 者 加 之, 於 書 之 大 義 雖 若 無 所 害 , 然 要 非 先 生 之 舊 , 亦 有 去 其 目而 遂 不 可 曉 者 。 如 理 性 命 章 之 類 。 又 諸 本 附 載 銘 、 碣 、 詩、 文 , 事 多 重 複 。 亦 或 不 能 有 所 發 明 於 先 生 之 【43】 道 , 以幸 學 者 。 故 今 特 據 潘 誌 置 圖 篇 端 , 以 為 先 生 之 精 意 , 則 可 以 通 乎 書之 說 矣 。 至 於 書 之 分 章 定 次 , 亦 皆 復 其 舊 貫 。 而 取 公 及 蒲左 丞 、 孔 司 封 、 黃 太 史 所 記 先 生 行 事 之 實 , 刪 去 重 復 , 合為 一 篇 , 以 便 觀 者 。 蓋 世 所 傳 先 生 之 書 、 言 行 具 此 矣 。 潘 公 所 謂 易 通 , 疑 即 通 書 。 而 易 說 獨 不 可 見 , 向 見 友 人 多蓄 異 書 , 自 謂 有 傳 本 , 亟 取 而 觀 焉 , 則 淺 陋 可 笑 。 皆 舍 法時 舉 子 葺 綴 緒 餘 , 與 圖 說 、 通 書 絕 不 相 似 , 不 問 可 知 其 偽。 獨 不 知 世 復 有 能 得 其 真 者 與 否 ? 以 圖 、 書 推 之 , 知 其 所發 當 極 精 要 , 微 言 湮 沒 , 甚 可 惜 也 ! 熹 又 嘗 讀 朱 內 翰 震 進 易 說 表 , 謂 此 圖 之 傳 , 自 陳 搏 、 种 放、 穆 修 而 來 。 而 五 峰 胡 公 仁 仲 作 通 書 序 , 又 謂 先 生 非 止 為种 、 穆 之 學 者 , 「 此 特 其 學 之 一 師 耳 , 非 其 至 者 也 」 。 夫以 先 生 之 學 之 妙 , 不 出 此 圖 , 以 為 得 之 於 人 , 則 決 非 种 、穆 所 及 ; 以 為 「 非 其 至 者 」 , 則 先 生 之 學 , 又 何 以 加 於 此圖 哉 ? 是 以 嘗 竊 疑 之 。 及 得 誌 文 考 之 , 然 後 知 其 果 先 生 之所 自 作 , 而 非 有 所 受 於 人 者 。 公 蓋 皆 未 見 此 誌 而 云 云 耳 。 然 胡 公 所 論 通 書 之 指 曰 : 「 人 見 其 書 之 約 , 而 不 知 其 道 之大 也 ; 見 其 文 之 質 , 而 不 知 其 義 之 精 也 ; , 見 其 言 之 淡 ,而 不 知 其 味 之 長 也 。 人 有 真 能 立 伊 尹 之 志 , 修 顏 子 之 學 ,則 知 此 書 之 言 包 括 至 大 , 而 聖 門 之 事 業 無 窮 矣 。 」 此 則 不可 易 之 至 論 , 讀 是 書 者 所 宜 知 也 。 因 復 掇 取 以 係 於 後 云 。 乾 道 己 丑 六 月 戊 申 、 新 安 朱 熹 謹 書 。 【再
定 太 極 通 書 後 序 ﹝1﹞】 南 康 本 朱 熹 右 周 子 太 極 圖 并 說 一 篇 , 通 書 四 十 章 , 世 傳 舊 本 遺 文 九 篇, 遺 事 十 五 條 , 事 狀 一 篇 。 熹 所 集 次 , 皆 已 校 定 , 可 繕 寫。 熹 按 先 生 之 書 , 近 歲 以 來 , 其 傳 既 益 廣 矣 , 然 皆 不 能 無謬 誤 。 唯 長 沙 建 安 板 本 為 庶 幾 焉 ! 而 猶 頗 有 所 未 盡 也 。 蓋 先 生 之 學 之 奧 , 其 可 以 象 告 者 , 莫 備 於 太 極 之 一 圖 。 若通 書 之 言 , 蓋 皆 所 以 發 明 其 蘊 , 而 誠 、 動 靜 、 理 性 命 等 章為 尤 著 。 程 氏 之 書 , 亦 皆 袓 述 其 意 , 而 李 仲 通 銘 、 程 邵 公誌 、 顏 子 好 學 論 等 篇 , 乃 或 并 其 語 而 道 之 。 故 清 逸 潘 公 誌先 生 之 墓 , 而 敘 其 所 著 之 書 , 特 以 作 太 極 圖 為 首 稱 , 而 後乃 以 易 說 、 易 通 繫 之 , 其 知 此 矣 。 按 漢 上 朱 震 子 發 , 言 陳摶 以 太 極 圚 傳 种 放 , 放 傳 穆 脩 , 脩 傳 先 生 。 衡 山 胡 宏 仁 仲則 以 為 种 、 穆 之 傳 , 特 先 生 「 所 學 之 一 師 , 而 非 其 至 者 」。 武 當 祈 寬 居 之 又 謂 圖 象 乃 先 生 指 畫 以 語 二 程 , 而 未 嘗 有所 為 書 。 此 蓋 皆 未 見 潘 誌 而 言 。 若 胡 氏 之 說 , 則 又 未 考 乎先 生 之 學 之 奧 , 始 卒 不 外 乎 此 圖 也 。 先 生 易 說 久 已 不 傳 於世 , 向 見 兩 本 , 皆 非 是 。 其 一 卦 說 , 乃 陳 忠 肅 公 所 著 ; 其一 繫 詞 說 , 又 皆 佛 、 老 陳 腐 之 談 。 其 甚 陋 而 可 笑 者 , 若 曰; 「 易 之 冒 天 下 之 道 也 , 猶 狙 公 之 罔 眾 狙 也 。 」 觀 此 則 其決 非 先 生 所 為 可 知 矣 。 易 通 【45】 疑 即 通 書 。 蓋 易 說 既 依 經以 解 義 , 此 則 通 論 其 大 旨 、 而 不 繫 於 經 者 也 。 特 不 知 其 去易 而 為 今 名 , 始 於 何 時 爾 。 然 諸 本 皆 附 於 通 書 之 後 , 而 讀者 遂 誤 以 為 書 之 卒 章 。 使 先 生 立 象 之 微 旨 , 暗 而 不 明 ; 驟而 語 夫 通 書 者 , 亦 不 知 其 綱 領 之 在 是 也 。 長 沙 本 既 未 及 有 所 是 正 , 而 通 書 乃 因 胡 氏 所 定 章 次 , 先 後輒 頗 有 所 移 易 , 又 刊 去 章 目 , 而 別 以 「 周 子 曰 」 者 加 之 ,皆 非 先 生 之 舊 。 若 理 性 命 章 之 類 , 則 一 去 其 目 , 而 遂 不 可曉 。 其 所 附 見 銘 、 碣 、 詩 、 文 , 視 他 本 則 詳 矣 , 然 亦 或 不能 有 以 發 明 於 先 生 之 道 , 而 徒 為 重 複 。 故 建 安 本 特 據 潘 誌 置 圖 篇 端 , 而 書 之 序 次 名 章 , 亦 復 其 舊。 又 即 潘 誌 及 蒲 左 丞 、 孔 司 封 、 黃 太 史 所 記 先 生 行 事 之 實, 刪 去 重 複 , 參 互 考 訂 , 合 為 事 狀 一 篇 。 其 大 者 如 蒲 碣 云: 「 屠 姦 翦 弊 , 如 快 刀 健 斧 。 」 而 潘 誌 云 : 「 精 密 嚴 恕 ,務 盡 道 理 。 」 蒲 碣 但 云 , 「 母 未 葬 」 ; 而 潘 公 所 為 鄭 夫 人志 : 乃 為 「 水 齧 其 墓 而 改 葬 。 」 若 此 之 類 , 皆 從 潘 誌 。 而蒲 碣 又 云 : 「 慨 然 欲 有 所 施 , 以 見 於 世 。 」 又 云 : 「 益 思以 奇 自 名 。 」 又 云 : 「 朝 廷 躐 等 見 用 , 奮 發 感 厲 。 」 皆 非知 先 生 者 之 言 。 又 載 先 生 稱 頌 新 政 , 反 覆 數 十 言 , 恐 亦 非實 。 若 此 之 類 , 今 皆 削 去 。 至 於 道 學 之 微 , 有 諸 君 子 所 不及 知 者 , 則 又 一 以 程 氏 及 其 門 人 之 言 為 正 。 以 為 先 生 之 書之 言 之 行 , 於 此 亦 略 可 見 矣 。 然 後 得 臨 汀 楊 方 本 以 校 , 而知 其 舛 陋 猶 有 未 盡 正 者 。 如 「 柔 如 之 」 當 作 「 柔 亦 如 之 」, 師 友 一 章 當 為 二 章 之 類 。 又 得 何 君 營 道 詩 序 , 及 諸 嘗 遊舂 陵 者 之 言 , 而 知 事 狀 所 敘 濂 【46】 溪 命 名 之 說 , 有 失 其 本意 者 。 何 君 序 見 遺 事 篇 內 。 又 按 濂 溪 廣 漢 張 栻 所 跋 先 生 手帖 ﹝1﹞ , 據 先 生 家 譜 云 : 濂 溪 隱 居 在 營 道 縣 榮 樂 鄉 鍾 貴 里石 塘 橋 西 , 濂 蓋 溪 之 舊 名 。 先 生 寓 之 廬 阜 , 以 示 不 忘 其 本之 意 。 而 邵 武 鄒 敷 為 熹 言 : 「 嘗 至 其 處 , 溪 之 源 委 自 為 上下 保 , 先 生 故 居 在 下 保 , 其 地 又 別 自 號 為 樓 田 。 而 濂 之 為字 , 則 疑 其 出 於 唐 刺 史 元 結 七 泉 之 遺 俗 也 。 」 今 按 江 州 濂溪 之 西 , 亦 有 石 塘 橋 , 見 於 陳 令 舉 廬 山 記 。 疑 亦 先 生 所 寓之 名 云 。 覆 校 舊 編 , 而 知 筆 削 之 際 , 亦 有 當 錄 而 誤 遺 之 者。 如 蒲 碣 自 言 : 初 見 先 生 於 合 州 , 「 相 語 三 日 夜 , 退 而 歎曰 : 『世 乃 有 斯 人 耶 』 ! 而 孔 文 仲 亦 有 祭 文 , 序 先 生 洪 州 時事 曰 : 「 公 時 甚 少 , 王 色 金 聲 , 從 容 和 毅 , 一 府 盡 傾 」 之語 。 蒲 碣 又 稱 其 孤 風 遠 操 , 寓 懷 於 塵 埃 之 外 , 常 有 高 棲 遐遁 之 意 。 亦 足 以 證 其 前 所 謂 「 以 奇 自 見 」 等 語 之 謬 。 又 讀張 忠 定 公 語 而 知 所 論 希 夷 、种 、穆 之 傳 , 亦 有 未 盡 其 曲 折 者。 按 : 張 忠 定 公 嘗 從 希 夷 學 。 而 其 論 公 事 之 有 陰 陽 , 頗 與圖 說 意 合 。 竊 疑 是 說 之 傳 , 固 有 端 緒 。 至 於 先 生 然 後 得 之於 心 , 而 天 地 萬 物 之 理 , 鉅 細 幽 明 , 高 下 精 粗 , 無 所 不 貫, 於 是 始 為 此 圖 , 以 發 其 秘 爾 ! 嘗 欲 別 加 是 正 , 以 補 其 闕, 而 病 未 能 也 。 玆 乃 被 命 假 守 南 康 , 遂 獲 嗣 守 先 生 之 遺 教 於 百 有 餘 年 之 後, 顧 德 弗 類 , 慚 懼 已 深 , 瞻 仰 高 山 , 深 切 寤 歎 。 因 取 舊 袞, 復 加 更 定 , 而 附 著 其 說 如 此 。 鋟 板 學 宮 , 以 與 同 志 之 士共 ﹝2﹞ 焉 。 淳 熙 己 亥 夏 五 月 戊 午 朔 、 新 安 朱 熹 謹 書 。 【通
書
後
記】 朱 熹 通 書 者 , 濂 溪 夫 子 之 所 作 也 。 夫 子 性 周 氏 , 名 敦 頤 ﹝1﹞ ,字 茂 叔 。 自 少 即 以 學 行 有 聞 於 世 , 而 莫 或 知 其 師 傅 之 所 自。 獨 以 河 南 兩 程 夫 子 嘗 受 學 焉 , 而 得 孔 、 孟 不 傳 之 正 統 ,則 其 淵 源 因 可 概 見 。 然 所 以 指 夫 仲 尼 、 顏 子 之 樂 , 而 發 其吟 風 弄 月 之 趣 者 , 亦 不 可 得 而 悉 聞 矣 。 所 著 之 書 , 又 多 散失 。 獨 此 一 篇 , 本 號 易 通 , 與 太 極 圖 說 並 出 程 氏 , 以 傳 於世 。 而 其 為 說 , 實 相 表 裹 , 大 抵 推 一 理 、 二 氣 、 五 行 之 分合 , 以 紀 綱 道 體 之 精 微 , 決 道 義 、 文 辭 、 祿 利 之 取 舍 , 以振 起 俗 學 之 卑 陋 。 至 論 所 以 入 德 之 方 , 經 世 之 具 , 又 皆 親切 簡 要 , 不 為 空 言 。 顧 其 宏 綱 大 用 , 既 非 秦 、 漢 以 來 諸 儒所 及 ; 而 其 條 理 之 密 , 意 味 之 深 , 又 非 今 世 學 者 所 能 驟 而窺 也 。 是 以 程 氏 既 沒 , 而 傳 者 鮮 焉 。 其 知 之 者 , 不 過 以 為用 意 高 遠 而 已 。 熹 自 蚤 歲 既 幸 得 其 遺 編 , 而 伏 讀 之 初 , 蓋 茫 然 不 知 其 所 謂, 而 甚 或 不 能 以 句 。 壯 歲 , 獲 遊 延 平 先 生 之 門 , 然 後 始 得聞 其 說 之 一 二 。 比 年 以 來 , 潛 玩 既 久 , 乃 若 粗 有 得 焉 。 雖其 宏 綱 大 用 所 不 敢 知 , 然 於 其 章 句 文 字 之 間 , 則 有 以 實 見其 條 理 之 愈 密 , 意 味 之 愈 深 , 而 不 我 欺 也 。 顧 自 始 讀 以 至於 今 , 歲 月 幾 何 , 倏 焉 三 紀 , 慨 前 哲 之 益 遠 , 懼 妙 旨 之 無傳 , 竊 不 自 量 , 輒 【48】 為 注 釋 。 雖 知 凡 近 不 足 以 發 夫 子 之精 蘊 , 然 創 通 大 義 , 以 俟 後 之 君 子 , 則 萬 一 其 庶 幾 焉 。 淳熙 丁 未 九 月 甲 辰 , 後 學 朱 熹 謹 記 。 儀 封 張 伯 行 云 : 此 序 晦菴 先 生 最 後 集 解 圖 通 書 而 作 也 。 先 生 始 集 通 書 , 莫 考 其 年, 據 先 生 序 云 : 「 長 沙 本 最 後 出 , 乃 熹 所 編 定 , 視 他 本 最詳 密 , 然 猶 有 未 盡 云 。 乃 於 乾 道 己 丑 ﹙一 一 六 九 年 ﹚覆 較 舊編 , 為 建 安 本 。 至 淳 熙 己 亥 ﹙一 一 七 九 年 ﹚, 凡 十 一 年 , 復加 更 定 , 為 南 康 本 。 又 八 年 丁 未 ﹙一 一 八 七 年 ﹚﹝1﹞ , 重 為注 釋 , 而 是 編 始 定 。 今 本 一 以 此 為 正 , 而 是 序 特 列 於 首 ,諸 序 跋 次 見 於 後 。
【又】
延
平
本
朱
熹 臨 汀 楊 方 得 九 江 故 家 傳 本 , 校 此 本 , 不 同 者 十 有 九 處 。 然亦 互 有 得 失 。 其 兩 條 此 本 之 誤 , 當 從 九 江 本 : 如 理 性 命 章云 「 柔 如 之 」 , 當 作 「 柔 亦 如 之 」 。 師 友 章 當 自 「 道 義 者」 以 下 析 為 下 童 。 其 十 四 條 , 義 可 兩 通 , 當 並 存 之 : 如 誠幾 德 章 云 「 理 」 曰 「 禮 」 , 「 理 」 一 作 「 履 」 。 慎 動 章 云: 「 邪 動 」 , 一 作 「 動 邪 」 。 化 章 一 作 「 順 化 」 。 愛 敬 章云 : 「 有 善 」 , 此 下 一 有 「 是 苟 」 字 。 「 學 焉 」 , 此 下 一有 「 有 」 字 。 「 曰 有 不 善 」 , 一 無 此 四 字 。 「 曰 不 善 」 ,此 下 一 有 「 否 」 字 。 樂 章 云 : 「 優 柔 平 中 」 , 「 平 」 一 作「 乎 」 。 「 輕 生 敗 倫 」 , 「 倫 」 一 作 「 常 」 。 聖 學 章 云 :「 請 聞 焉 」 , 「 聞 」 一 作 「 間 」 。 顏 子 章 云 : 「 獨 何 心 哉」 , 「 心 」 一 作 「 以 」 。 「 能 化 而 齊 」 , 「 齊 」 一 作 「 濟」 , 一 作 「 消 」 。 過 章 , 一 作 仲 由 。 刑 章 云 ; 「 不 止 即 過焉 」 , 「 即 」 一 作 【49】 「 則 」 。 其 三 條 , 九 江 本 誤 , 而 當以 此 本 為 正 : 如 太 極 說 云 : 「 無 極 而 太 極 」 , 「 而 」 下 誤多 一 「 生 」 字 。 誠 章 云 : 「 誠 斯 立 焉 」 , 「 立 」 誤 作 「 生」 。 家 人 睽 復 無 妄 章 云 : 「 誠 心 復 其 不 善 之 動 而 已 矣 」 ,「 心 」 誤 作 「 以 」 。 凡 十 有 九 條 。 今 附 見 於 此 , 學 者 得 以考 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