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功夫境界 基本哲學 船山哲學 蕺山哲學 中國哲學方法論 北宋儒學 南宋儒學 哲學概論

緒論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 緒論 ] 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 ]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 試論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 ] 從牟宗三哲學談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 ] 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 ] 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 董仲舒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 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 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 肇論中的般若思維 ] 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 傳統中國價值觀的現代意義 ]

 

緒 論

 

第一章: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

第二章: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第三章:試論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

第四章:從牟宗三哲學談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

第五章: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

第六章: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第七章:董仲舒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第八章: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第九章: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第十章:肇論般若思維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第十一章: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第十二章: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本書中之各篇文章皆為作者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在歷次學術會議中所發表之學術論文,作者有志於從事中國哲學詮釋體系之建構,特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之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方法論架構,對於中國哲學史上的各家義理系統進行方法論的實戰解讀,企圖藉由解讀過程中更進一步充實此一方法論的適用性及體系架構,是以在所有論文寫作中皆扣緊此一問題意識,一方面對傳統哲學作品進行解讀,一方面對此一方法論作體系擴展,亦頗有收穫,是以將近期之十二篇論文集結成書出版,以就教於學術先進,及提供青年學者之參考。

 

作者近期所參加之學術會議及期刊論文之論文題目如下:

 

19988月<當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造與發展>

第七屆兩岸關係研討會──北京京都信苑飯店〔中國社科院台研所主辦〕

1998年8、9月<試論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上、下)

台北《法光雜誌》第107期﹔第108期。

1998 11月<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第十四屆國際易學大會──台北公企中心〔中華易經學會主辦〕

199812月<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人文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主辦〕 

199812月<從牟宗三哲學談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

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園地〔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

19995月<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海峽兩岸當代禪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19996月<重建中國知識份子的價值心靈──從中國哲學基本哲學問題的反省說起>

邁向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團結自強學術研討會──台北圓山大飯店〔中華團結自強協會舉辦〕

19997月<肇論中的般若思維> 

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華梵大學舉辦〕

19997月<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__跨世紀的中國哲學:總結與展望____學術研討會

〔國際中國哲學會舉辦〕

19998月<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第四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中華易經學會主辦〕

19999月<董仲舒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國際孔子學術研討會──台北〔鵝湖雜誌社主辦〕

199912月<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

二十一世紀人文精神之展望”生命美感與創造”方東美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中國哲學會暨哲學與文化月刊社主辦〕

 

  作者對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觀念建構,是藉由以上的寫作次序而開展的,至於本書之編次,則已另作調整,乃簡單地依據問題意識與哲學史次第而排次。本書之作乃接續作者前一部學術專書《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之作的續篇,兩書皆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研議之作。如果作者沒有這個方法論問題意識,其實也就沒有這些作品的產生,這些中國哲學領域的專題論文,其實都是作者建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演義之作。工作一但展開,問題意識一但發動,許多觀念的連結皆重新有了義涵,許多義理的理解皆重新有了定位。作者表述出來的觀點眾多,引發出來的問題更多,這一個中國哲學詮釋體系的建構工程仍在進行之中,基於前此二書的基礎,作者下一步工作重點將置放於哲學體系的定位上,亦即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我們可以說一個哲學體系是自成一個體系的問題,又在什麼樣的意義下一套哲學理論是屬於哪一個學派的理論的問題,這將會是作者未來研究寫作及論文發表的重點問題。

 

  以下即將本書各章之要點陳述如後。

 

第一章: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

 

本文將探討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新與發展,探討的進路將以「研究方法」及「方法論」為討論主題。所謂的「研究方法」指得是將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術領域時,在台灣的中國哲學研究是使用著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亦即要針對專業的中國哲學學者的工作方法進行檢討,我們認為這個思考的側面是關乎中國哲學研究能有什麼樣的成果的關鍵問題。所謂的「方法論」側面是指得中國哲學的傳統觀點,如何在當代學院內的哲學研究的視野下,予以哲學化地理解與證成的方法論建構的工作,亦即探討在台灣的中國哲學專業學者對於證成一切中國哲學命題的哲學活動的努力側面。在這兩個基調下,我們將提出三個研究方法的工作視野,以及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詮釋模型,並由之以檢討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研究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那些重要的中國哲學詮釋的理論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案。

 

關鍵詞:中國哲學 方法論 研究方法 概念範疇 勞思光 牟宗三

 

第二章: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本文是針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進行探討,文中提出一套方法論分析架構以為詮釋與理解中國哲學理論作品的分析工具,藉由這套分析工具而得以疏理各學派理論重點的同異之辨,作者所提者即以「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分析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架構,這四方架構即是四個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這一套架構必須有著體系性的融通,即其中任一基本哲學問題皆得以貫通至其它三個基本哲學問題上,並且四組問題形成一個義理分析的互動網絡,作者以此四方架構已進行多次的中國傳統哲學作品的理論研究,本文之作乃將研究過程中涉及的方法論問題本身的若干要義再予解明,期使其得以成為一更具解釋效力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分析架構。文中說明本體論哲學與宇宙論哲學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並將本體論哲學區分為研究價值關懷的實存性體之學,及研究道體自身的抽象性徵之學,而實存性體即作為功夫哲學的入手,抽象性徵即落實為實踐者的境界,至於宇宙論知識即負責說明功夫進程中的階次歷程,並強調在道教及佛教哲學中的世界觀中,因為有著它在世界的認知,因此有著不同的本體論的實存性體的觀念,因此宇宙論知識在中國哲學體系建構中是一不可遺漏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

 

方法論﹔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論﹔基本哲學問題﹔實存性體﹔抽象性徵﹔牟宗三﹔佛教﹔儒家

 

第三章:試論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

 

  本文將初步檢討牟宗三先生的儒佛會通觀念,在當代中國哲學理論建構的歷程中,牟先生的哲學體系堪稱最為龐大、最有創造力、也最為獨斷的一個系統,透過牟宗三哲學體系的研究理解詮釋與批判反省,正是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最大的理論挑戰,牟先生以佛解儒,而建立道德形上學,本文之作,即針對牟先生由佛說儒的觀念展現,進行檢討,文中透過對牟先生若干重要命題術語之義涵解析,而進行疏理,企圖將儒佛會通以及中國哲學方法論問題試作釐清。文中將討論: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詮釋體系的根本關懷、對牟先生關懷實有的詮釋體系的重新檢視、從牟先生「存有論」概念的使用重新檢討其詮釋體系、從牟先生「形上學」概念的使用重新檢討其詮釋體系、從牟先生「智的直覺」概念的使用重新檢討其詮釋體系、從牟先生「分別說與非分別說」的概念使用重新檢討其詮釋體系、從牟先生「實有型態的形上學及境界型態的形上學」之說重新檢討其詮釋體系、對牟先生在天台學中的存有論建構之重新檢討。

 

第四章:從牟宗三哲學談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

 

牟宗三先生龐大的哲學體系,需有多重解析方能適予澄清,本文將再次進行對牟宗三先生儒佛會通議題的檢討,藉由牟宗三先生的哲學體系之檢討,探討牟先生在中國儒佛哲學之間的檢擇與方法論的運用,並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詮釋法,重新議定牟先生儒佛詮釋體系的方法論意義,從而建立中國哲學詮釋體系的新視野。文中將指出牟先生在天台學中將智者一念三千的功夫哲學轉化為形上學存有論的語言,從而以之為圓教圓滿的典範,實則是將佛教性空本體學予以實有化了的作法,應是悖離佛教基本命題的發揮。而牟先生在儒學詮釋系統內以道德意識為創生實體而有別於佛道的檢別模型,是基於現世實有的世界觀下的本體論的獨斷,檢別儒佛應正視宇宙論認知的差異的事實,才可能準確地理解哲學體系同異之別的要義。

 

關鍵詞:儒佛會通、牟宗三、方法論、存有論、功夫、境界、天台宗

 

第五章:對方東美論中國形上學的方法論反省

 

  方東美先生在許多作品中都集中地討論到了中國形上學及中國宇宙論的觀點,而在《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華嚴宗哲學》幾部著作中則是集中地討論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義理系統,並且是明確地表達了他對這三家哲學學派的形上學系統的觀點。本文之進行即將首先探討方東美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宇宙論等基本哲學問題的概念定義,亦即透過方先生對中國形上學的義理約定而指出他的方法論觀念,這是作者對方先生的哲學立場全表贊同的部份,並將適度地以作者所提的「以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為中心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進行比較與修正﹔其次將就方先生在儒釋道三家形上學體系研究中所發表的若干觀念進行討論,這是作者將提出的方先生的詮釋觀點中有值得改進的部份,作者亦將以方法論反省的工作方式對方先生的觀點進行檢討。

 

關鍵字:方東美、中國哲學、方法論、形上學、境界哲學

 

第六章: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我們對易傳哲學基本問題的分析,是要藉由自論孟中庸所開顯出來的儒家形上學義理特質中,定位易傳對儒家形上學義理建構的主要貢獻,這一個義理建構的脈絡是一個連續的理論開發工程,共同構成了中國儒家哲學義理型態的重要面貌。本文之作即有將論孟庸易之早期儒家哲學的義理內涵分別給予定位的理論目標,企圖藉由這樣的理論型態的定位而能呈現早期儒家在形上學義理發展上一脈相承的理論效果。我們將定位的論孟庸易的理論建構意義如下:論語書中的形上學問題──儒家境界哲學的展現。孟子書中的形上學問題──儒家功夫哲學的展現。中庸書中的形上學問題──儒學本體論哲學的建構。易傳書中的形上學問題──儒學宇宙論哲學的建構。這樣的一個系列的關係是,後一個體系的建構是繼承了前一個體系的觀念而在不同的哲學問題層面上再度展開的義理建構。論語展開了儒家君子及聖人的真實境界,這是整個儒學史的最終義理目標,即是在為著這樣的一個境界的展現而構作了多方的理論以作為此一境界成立的義理根據。孟子在論語君子觀的基本立場上建立功夫哲學,使得君子的境界的得致獲得功夫入路的理論說明,更由功夫入路的思考進而契入本體論哲學問題的探索而與中庸哲學共同構成儒家道德意識本體的本體論哲學基本型態,中庸即在繼承著論孟的君子人格境界以及功夫修養哲學的前提上再度擴展理論的份際而有中庸「誠者天之道」的本體論的建立。易傳即在宇宙論哲學問題的創構上再為儒家哲學注入更為豐足完備的義理規模,並同時持續展現儒家聖人觀的境界哲學及儒家成德之教的修養哲學,以及持續著孟子中庸以道德意識為本的本體論哲學的義理建構。

 

易傳之作非成於一時一人,各篇義理重點不一,我們亦不以易傳為一獨立完整且各篇義理一致的理論作品。但我們將以易傳各篇皆是一個針對儒學的義理建構,在一個儒家形上學義理拓展的進程上各自闡述,所有的闡述皆參與至論孟中庸之作而共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學。易傳自身難言完整,因其作者不一義理零散,但是易傳中之若干命題卻仍得與論孟中庸共構一較為完整的早期儒家形上學體系,這是作者撰寫本文的基本觀點。

 

關鍵詞:論語 孟子 中庸 易傳 善 生 神 變 繫辭傳 

 

第七章:董仲舒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

 

  本文探討董仲舒哲學建構的方法論意義,企圖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分析,釐清其哲學建構在儒學史上的定位。董仲舒由宇宙論進路建構儒學體系,是哲學知識史上的自然發展,宇宙論屬於自然知識的領域,宇宙論對人生的指導功能乃基於人性主體的價值取向本身,是人性主體的價值意識在決定對於宇宙論知識的解讀意義,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建構始終是基於人性主體的自作選擇之中,亦即儒釋道的形上體系終究仍是一境界形上學,亦即基於主體對價值的判斷而建立的形上學理論大廈而來解釋此一價值方向的合理性,宇宙論進路是這一個合理性理論大廈的建構環節,有自然知識的客觀存在就必然有宇宙論的哲學建構。董仲舒論於天地人陰陽五行學說的宇宙論進路的世界觀圖式中藉由神學化天意志的表達而合會於德性本體論的儒學基本立場,是儒學面向宇宙論理論發展的一個環節。董仲舒對於人性氣化結構的稱述是宇宙論進路的人性論,但因仍有仁善本體的優位貞定,故而亦仍保留了人性成德的普遍性可能。董仲舒建構的天人相感之學是基於宇宙論知識的現實性基礎,它說出了成德之教基於客觀知識上的絕對性要求,是一個神性化了的天意的要求,其實正是一個宇宙論知識的情勢理解下的理性要求,天人相感作為一個自然知識上的理論仍有待開發,基於中國哲學傳統陰陽五行氣化世界觀的諸多實例,此一認識世界模式亦有其合理性。佛教因果輪迴說對人生指導行為的必然性要求有其倫理行為上的強勢效力,儒學宇宙論指出天人相感之學亦扮演了成德之教的必然性要求的理論角色,這一切都是形上命題中事。宇宙論與功夫哲學是不同層次的理論關懷,只要是人性主體自由的形上架構仍獲保留,則功夫活動的意義即仍存在,總之,天人相感知識的客觀性與功夫活動的主觀性仍為一個可以合構的形上學系統,但終究而言,這樣的形上系統仍是一境界型態的形上學,亦即是主體在價值意向的主觀認定之下對於本體、宇宙的理論架設之形上學建構。天人相感之學作為一個客觀的知識理論上應得匯入非儒學價值本位的形上學系統,而董仲舒則將之匯入儒學價值本位的形上學系統,問題便不在天人相感之學的知識客觀性問題,這是一個可以改進的知識系統,形上學體系建構的問題仍在各個哲學體系自身的基本型態中所預設的價值命題之內,由價值決斷而架構的形上學終究還是一個境界型態的形上學,所以董仲舒從宇宙論進路所作的一切努力還是應該歸入儒家哲學知識史上的一個環節,一個宇宙論進路的哲學努力的嘗試,我們對它的評價,即在宇宙論知識的建構與自然知識發展的配合性,而非形上學體系的合理性,這個合理性放在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角色釐清中仍然是合理的。

 

關鍵詞:董仲舒 宇宙論 天人感應 命定論 災異 教化論 人性論

 

第八章: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本文探討王弼在注易及注老之作中所顯現的方法論觀點,文中指出,王弼注老發揮了對於老子哲學中的抽象思辨的認識進路,將本體論哲學問題中的本體與事務間關係的抽象特徵予以推進,極有貢獻於中國哲學史的義理進程,但是對於價值哲學的本體論根據的探討,卻仍不能有效地從其抽象思辨的本體論哲學觀點中推演出來,王弼以萬物宗主的概念稱說老子哲學的最高概念範疇,取代了道與玄等概念,又以崇本息末的觀念稱說老子哲學的功夫主旨,擴充了無為哲學的觀念義涵,但是兩者的結合有著方法論上的鴻溝,王弼並未注意,此亦將為中國哲學史上繼續探究的主題,後由心性說取代。王弼注易只為一對於周易體例的觀點表述,並未有方法論上的創新,亦並未有將玄學思維背景下的價值心靈強行轉嫁,只有若干思維形式上的特徵的借用,其以人事情境為卦爻辭之主旨,以儒門義理的價值心靈適為注解,理論上並不預設六十四卦為一宇宙論的圖式,而只為人心情偽變詐的場合,是為一人性論中心的周易詮解進路,亦為一本體論哲學型態的思維進路。總之,王弼哲學的方法論使用,得以見出魏晉時人哲學構作的方法論傾向,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即為如何將形上學與價值哲學進行義理結合,魏晉之嘗試是為型態之一,王弼之作即為重要指標,足以發為深論之處多矣。

 

關鍵辭:王弼、周易、老子、方法論、本體論

 

第九章: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本文討論魏晉玄學中王弼注老及郭象注莊中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的差異,旁及裴頠崇有論之作對於王、郭的適為比較。作為玄學時代的理論家,王弼和郭象的註解性作品中不僅反應了玄學的精神以及建構了玄學思辨的哲學觀點,更且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也建立了新的哲學問題意識,此即反應在本體論哲學問題上的新的思考進路。王弼對於老子在道論上的繼承主要反應在對於最高道體的抽象性徵上的建構,道體是存在的,它是萬物宗主,只其存在的特徵是無形無象的,因此體道的功夫是以無為本的。至於郭象乃提出一個玄冥之境的概念以處理萬物共生的根據問題,但是最高道體是不存在的,因為物自生爾,所以功夫是任而不助。本文即將討論對於這樣的理論進路的成立的可能性問題,亦即作為本體論哲學問題意識中的觀點主張在王、郭的脈絡中如何能夠合理地轉化為功夫哲學的命題根據的問題。本文將指出,王弼心理上要處理的是對於道德意識的肯定之餘卻要否定虛偽而徒具形式的僵化教條對人性的桎枯,因此藉由道體的無形無象的存在特徵而指出以無為本、崇本息末的處世功夫,這就顯現出了本體論哲學中的以無為為主,以道德意識為輔的「實存性體」,與以存在形式中的無形無名的道體的「抽象性徵」的兩路本體論思維的進路的差異。本文將指出王弼在此進行了一個非法的哲學跳躍,要從無形無名的抽象性徵過渡到無為守弱的實存性體,是一個不具備充足條件的哲學的跳躍。至於郭象的哲學思考是要提出一個既能保存自己的本性又能存活於世俗中的安於現狀的哲學命題,於是對意義與目的的本體論問題提出物自生爾的主張而否定了整體存在界有一個統一原理的可能,只提出一個獨化於玄冥的空洞的概念作為萬物共生的基礎,由於玄冥之境乃不可知爾,於是容許了經驗的世界充滿了存在的紛紜卻也各適其性,這就使得本體功夫的論理格式出現了一種缺乏統一原理的保證卻要在自我個性中自作逍遙的型態。最後本文要指出這兩種理論型態都顯現了本體與功夫割裂的理論缺點,既不能為儒家張本,亦不足為道家開路,理論上的嚐試終究只是一個悲劇時代的知識份子的心靈慰藉。但由中所見出的本體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分疏,卻有助於我們強化中國哲學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理論架構。即如何適為調和本體論的兩路思維於體系中的同一適用性。

 

關鍵詞:王弼 裴頠 郭象 老子 莊子 貴無論 崇有論 玄冥之境 跡本論

 

第十章:肇論般若思維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本文將對於僧肇所著《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盤無名論》中的若干基本佛學問題進行方法論的疏解,藉由作者所使用的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方法論的依據,企圖重新定位肇論在中國佛學史及哲學史上的理論定位。文將指出,般若無知論其實是一個境界哲學的思維進路,藉由無知的境界言說般若的道體,不真空論是一個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是對於緣起性空之般若學的準確詮解,並同時是實存道體及抽象性徵的本體論觀點,故而亦將是功夫境界哲學的共同匯集之地。物不遷論原為對於般若空慧的闡釋,但在肇論中所進行探討的方式卻於般若空觀無甚相關,且易與因果輪迴觀念形成不易釐清之糾結。涅盤無名論是討論成佛者境界,內中有更多哲學基本問題值得釐清。本文將以佛學基本命題在肇論中的建構之合法性為探究之進程,並藉由肇論般若學的義理解析,展現中國大乘佛學在中國哲學義理建構中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肇論 般若 涅盤 佛性 不真空 物不遷 般若無知 涅盤無名 功夫論 境界論

 

第十一章: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本文探討明代禪師永覺元賢對於儒道兩家思想的批評觀點,禪師以禪學義理為論理的基礎,對於道家老莊之無的本體論、虛無的氣化宇宙論、對於孟子的人性論、周敦頤的太極動靜說、張載的氣論、程朱的性理說、陽明的良知教都作出批評,另外也對哲學研究的訓詁之路、以字詞使用及概念之同異說儒道佛之同異之路嚴予批評,從中見出許多中國哲學三教比較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方法論的研究進路,企圖釐清禪師所據之佛教哲學基本哲學問題與儒道哲學的差異,指出根本世界觀之相異實為三教不能比較的重點,並指出中國哲學本體論問題研究的兩重進路,一為抽象性徵一為實存性體,亦能有助於三教比較之釐清。

 

關鍵詞:永覺元賢、禪宗、本體論、宇宙論、三教會通、方法論

 

第十二章: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本文將討論現代中國知識份子應有的理想人格,文中以孔子老子莊子與禪宗為傳統價值觀中理想人格的不同類型的討論代表,孔子是道德意識的墊立者,強調承擔責任的君子型態,老子是有見於人性澆薄的智者型態,提出無為守弱的處世智慧,孔老皆是入世的型態,兩者可以互補。莊子以神仙似的逍遙意境作為價值追求的目標,對於社會需要不值一顧,是一個出世的價值型態。佛教以其輪迴觀作為生命的知識,因此追求在無盡的生命歷程中去染求淨的智慧體悟,世界是一個緣起的無盡,本體是一個性空的實相,於是中國禪宗教導承擔業力的直截功夫,提出成佛修行者的理想人格。作為現代的知識份子,如果要徹底了悟生命的真諦,應該有佛教的世界觀才能見道證真。今天中國大陸對佛教道教的研究在學界已經形成氣候,但是在民間的價值生活上還有很長的路,為要認識中華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仍應積極宣揚儒家道德意識的君子人格,以匡正社會風氣,至於知識份子在實踐中打滾的時候,不妨多學習老子的智慧,至於退處靜思面對良知與真情流露的時候,則應學佛以求永恆的平靜。

 

關鍵詞:孔子、老子、莊子、禪宗、四行觀、價值觀、理想人格理論

 

  對於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進程而言,本書之作,亦仍只是它的進展中的一個階段,不論是對作者自己還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集體成果而言。這一個努力的進程尚需所有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的持續努力,唯願本書之出版,對於此一進程亦有增益其勢之助力。然而,此一方法論之研究,最終實為針對當代中國價值心靈之建構,因為中國哲學理論建構之最終目的,亦仍即在各家價值目標之捍衛,因此我們對中國哲學詮釋體系之重建,實亦為重返中國傳統價值心靈之準備,此亦為所有當代中國哲學工作者之應有心態,本書第二章及第十二章之作,實即作者本人之基本信念,亦即有作為本書之結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