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第一節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第一篇第三章 從誠意說到大學詮釋系統的建立 第一節 蕺山詮釋大學思想的理論脈絡 蕺山對大學的詮釋內容主要表現在誠意說思想的建立上,在誠意說中,蕺山則藉對陽明「四句教」及「良知說」的批評而建立意為心之主宰、心之所存、好惡一機等的說法。並立誠意為大學八目中之主腦者。而誠意說之所以能成立者,則在蕺山對知止的詮釋上,蕺山以知止一項為大學經旨之所在,知止則知先後、知始終、知本末、知止於至善,且知止則定靜安慮得,幾乎大學經文一篇中皆該於知止義理之所涵者。然知止即需知先後知本末,故又於大學八目中,以誠意為此先後本末之主腦所在,格致只其功夫,功夫結在主意中,乃為真工夫。既立誠意,則陽明所言致良知即為蕺山所不取。簡言之,蕺山之誠意說者,主要是在批評他論時不逐漸建立起來,而知止說之義理則起始即用以疏通貫串大學經文之詮釋者。 蕺山對大學思想的詮釋過程可約略分為三個時期。最早是五十二歲著《大學古記約義》及《大學雜言》時期,蕺山在此一時期已有特定對大學義理詮釋的看法,即表現在知止說的建立上;此後約十餘年間則轉為建立誠意說的基本理論,而逐漸否定朱子、陽明、龍溪等對意的看法及對格致誠正工夫次序的安排,並同時批評了陽明「四句教」;而約至六十六歲才極力批評陽明之「良知說」。透過這三個時期的理論發展,蕺山對大學之詮釋才面貌全真。然而其中有部份理論是起始即有,如知止;有部份是長時期中逐漸建立,如意的理論及格致誠正的關係;有部份卻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看法的,如對良知說的批評者。本章即將依上述順序,從知止說談到誠意說,再談到對「四句教」及「良知說」的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