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第一篇第二章 第一篇第三章 第一篇第四章 第一篇第五章

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 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二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 ] 第一篇第二章注釋 ]

第二章 從慎獨說到中庸詮釋系統的建立

第一節 蕺山詮釋中庸思想的理論脈絡

  蕺山對中庸的詮釋,最重要的就是表現在慎獨理論的建立上,可謂一方面由慎獨工夫理論貫串了中庸詮釋的整個理論體系,建立了蕺山個人獨特的中庸學面貌;一方面更因藉中庸慎獨工夫理論的持舉,為儒學發展在宋明理學系統內揭開了工夫理論的新義,建立了蕺山功夫理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慎獨的工夫理論是在明末工夫理論的困境中提煉出來的,因此在理論提出過程中勢必要對作為工夫理論問題意識及理論建立原則作一釐清,因此藉著以慎獨說詮釋中庸的過程中,也展開了與其它理論系統的辯論,此時主要的敵論乃朱熹之靜存動察的功夫理論格局。

  另外,在蕺山功夫理論的逐漸發展中,亦慢慢形成了一套相應的形上思想體系,此一形上思想體系之出現,實亦為蕺山在中庸、大學、濂溪思想的詮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蕺山中庸思想的詮釋架構中,亦有作為蕺山形上思想重要理論來源的契機,此即表現在對中庸首章思想的詮釋上,尤其是藉「喜怒哀樂」以講出的整套形上體系內容者。

  本章對蕺山之中庸詮釋系統的處理,重點將先放在慎獨工夫理論的闡釋,及藉慎獨說而貫串解釋的中庸思想詮釋上,然為顧及蕺山中庸詮釋的整體面貌不致支離,故亦將處理中庸首章之其它重要思想的討論,然而此一部份的工作亦非只是附帶,其重要性更將在下篇討論蕺山形上思想時發揮出來。

  本章進行的次序將先討論慎獨工夫理論出現的幾個入徑,然後進行對獨、獨體、獨知、獨位的細部內容說明,進而使蕺山的慎獨工夫理論全貌大顯,而此中又能藉蕺山與敵論之爭辯,看出蕺山與前哲意見分歧之重點。隨後便將討論蕺山對中庸首章思想的詮釋,並藉以一方面看出蕺山如何由慎獨理論以融通地解釋,一方面看出蕺山建立整個形上思想體系的契機。

  本章之重點為討論慎獨工夫理論,然有兩個觀念必須事先說明。首先,慎獨在先秦典籍中乃同時出現於大學與中庸二書,然本文以之為中庸詮釋系統中事者,並非忽視慎獨在大學中的重要性,更無忽略蕺山藉大學慎獨說以發揮慎獨的實情,然究其實,大學固然談到慎獨思想,蕺山對慎獨的理論闡釋,卻仍以在中庸思想系統中進行者為多,可謂就中庸首章一篇之中,蕺山無有不藉慎獨以相互發明者,慎獨說在蕺山詮釋中庸裡才是真正的理論根源,至於在大學中的功夫理論發揮重點,是在知止 、格致,誠意諸說上。故本章以蕺山慎獨工夫理論配合中庸詮釋系統的討論,既能顧及蕺山建立慎獨說的實際,又能不忽略慎獨說在其它詮釋脈絡的發展,就引介蕺山思想的重要精華之一——慎獨工夫而言,應是恰當的。

  其次,慎獨 做為工夫的理論,其實際的理論擴深是在獨、獨體、獨知、獨位的內容討論上,本章的處理方式是藉此四事以逐一明析地為之疏清其義。然而若就蕺山整個思想體系面貌擴清而言,慎獨的工夫理論乃須與誠意說、主靜立極說及其形上思想配合而觀,方才得能見出慎獨說理論的真義,然而依本論文之安排,此時尚未討論及誠意說及主靜立極功夫理論和其形上思想,是故有關蕺山慎獨說在其整體思想中的理論意義,本文將在以後諸章節中再適時說明。然而本章先對獨、獨體、獨位、獨知所作的詳細討論,亦仍有其整理蕺山理論的重要意義之不可忽視處。

以上說明蕺山詮釋中庸的理論脈絡以及本章的進行主題和方式,下節即先討論慎獨工夫的幾個不同理論入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