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第一篇第二章 第一篇第三章 第一篇第四章 第一篇第五章

第一篇第二章注釋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二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節 ] 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 ] [ 第一篇第二章注釋 ]

第一篇第二章

 

 

一:「夏五月戊申會講於解吟軒,……於是有慎獨之說焉。」《劉子全書及遺編》明,劉宗周撰,中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六月出版,(以下簡稱《全書》)卷四一,頁八九四,年譜,四十八歲。

二:《全書》卷四一,頁八九五,年譜四十九歲。

三:《全書》卷四一,頁八九五,年譜四十九歲。

四:《全書》頁八五0,大學古記約義,慎獨章,五十二歲。

五:《全書》頁八四九,大學古記約義,格致章,五十二歲。

  「其實曉得大學真頭腦則格致誠正不作二觀,分言之可合言之亦可,蓋大學八條目遞推之以求主腦之所在,而歸功於格致,若格非其格致非其致則雖八者一齊俱到,其為無頭之病一也……孔門之學無往而不以格致為第一義者……自格致之旨晦而聖學淪於多歧……」。此外,約義中有止善章,有格致章,有慎獨章,卻無誠意章亦可為証。

六:參考大學古記約義,格致章,或本論文第三章。

七:《全書》卷四0,頁九一七。年譜,六十二歲。

  「先生讀大學曰,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慎獨而已矣……故格物致如為誠意而設……誠意者大學之專義也……慎獨乃誠意之功……」

八:《全書》卷十,頁一五六,學言上,上欄左。

九:《全書》卷十,頁一五九,學言上,上欄右,五十九歲。

十:《全書》卷十九,頁二三九,論學書,與錢生仲芳,六十歲。

註十一:《全書》卷三八,頁八五0,大學古記約義,慎獨章,五十二歲。

註十二:同前註。

註十三:《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右,五十九歲。

註十四:《全書》卷一,頁四四,人譜,証人要旨第四,敦大倫以凝道,五十七歲。

註十五:《全書》卷十,頁一五三,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十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七,學言中,六十歲。

註十七:《全書》卷四十,頁九一四,年譜,六十歲,按語。

註十八:參見附錄一,中庸首章說。

註十九:《全書》卷四十,頁九一四,年譜六十歲。

註二十:《全書》卷四十,頁八九五,年譜四十九歲。

註二一:《全書》卷十三,頁二0四,會錄,下欄左。

註二二:《全書》卷十,頁一四四,學言上,上欄左,四十三歲前。

註二三:《全書》遺編卷二,頁九八七,遺編學言,上欄左。

註二四:《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三五:《全書》卷一,頁四二,人譜,五十七歲。

註二六:《全書》卷十九,頁三三七,論學書,答履思六,五十五歲。

註三七:《全書》卷十,頁一五三,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二八:《全書》卷四十,頁九一四,年譜六十歲。

註二九:《全書》卷四十,頁九0五,年譜五十五歲。

註三十:《全書》卷十二,頁一八四,學言下,上欄右,六十六歲。

註三一:《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成。

註三二:《全書》卷三八,頁八五五,大學雜言,下欄左。

註三三:《全書》卷三八,頁八五六,大學雜言,上欄右。

註三四:《全書》卷三八,頁八五五,大學雜言,下欄左。

註三五:《全書》卷三八,頁八五二,大學雜言,上欄右。

註三六:《全書》卷三八,頁八五0,大學古記約義,慎獨章,五十二歲。

註三七:《全書》卷十九,頁三五九,論學書,答史子復,六十六歲。

註三八:參見《全書》卷十九,頁三五八,論學書,答史子復。及本篇第三章之意的本體理論部份。

註三九:《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四0:《全書》卷十,頁一五五,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四一:《全書》卷一,頁四三,人譜,証人要旨一,五十七歲。

註四二:《全書》卷三八,頁八五六,大學雜言,上欄右。

註四三:《全書》卷一,頁四三,人譜,証人要旨一,五十七歲。

註四四:《全書》卷十,頁一五三,學言上,下欄右,五十九歲。

註四五:《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四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八,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四七:「中庸首章大義」,(或稱中庸首章說),參見附錄一。(因《全書》所錄有缺文,故補之於後。)

註四八:《全書》卷二,頁五六,易衍,六十六歲。

註四九:《全書》卷十三,頁四八五,獨箴。

註五0:《全書》卷十九,頁三四四,論學書,示金鋐鮑濱二生,六十歲。

註五一:同前註。

註五二:《全書》卷十,頁一五六,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五三:《全書》卷一,頁四三,人譜,証人要旨一,五十七歲。

註五四:《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四,學言中,下欄右,六十歲。

註五五:《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五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八,學言中,上欄中,六十歲。

註五七:《全書》卷十一,頁一七0,學言中,上欄右,六十歲。

註五八:《全書》卷十二,頁一八四,學言下,上欄右,六十六歲。

註五九:《全書》卷十,頁一五九,學言上,下欄右,五十九歲。

註六0:參見《朱子語類》之下列引文:

    《朱子語類》 文津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出版。

    「問:「『不睹不聞』者,己之所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所不睹不聞也。如此看,便見得此章分兩節事分明。先生曰:『其所不睹不聞』,『其』之一字,便見得是說己不睹不聞處,只是諸家看得自不仔細耳。」又問:「如此分兩節工夫,則致中、致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萬物育』亦各有歸著。」曰:「是」,(頁一五0二)

    「戒慎」一節,當分為兩事,「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如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是防之於未然,以全其體;「慎獨」,是察之於將然,以審其幾。」(頁一五0二)

    「問:「『不聞不睹』與『慎獨』如何?」曰:「『獨』字又百箇形跡在這裡可慎。不聞不見,全然無形跡,暗昧不可得知。只於此時便戒慎了,便不敢。」」(頁一五0三)

註六一:《朱子語類》,同前書。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非謂於睹聞之時不戒懼也。言雖不睹不聞之際,亦致其慎,則睹聞之際,其慎可知,此乃統同說,承上『道不可須臾離』,則是無時不戒懼也,然下文慎獨既專就已發上說,則此段正是未發時工夫,只得說『不睹不聞』也。『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上既統同說了,此又就有一念萌動處,雖至隱微,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尤當致慎。如一片止水,中間忽有一點動處,此最緊要著工夫處!」(頁,一五0五)

註六二:參見註六0

註六三:參見註六一

註六四:《朱子語類》,同前書。

    「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以下是存養工夫,『莫見乎隱』以下是檢查工夫否?」曰:「說『道不可須臾離』,是說不可不存。『是故』以下,卻是教人恐懼戒慎,做存養工夫。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說不可不慎意。『故君子』以下,卻是教人慎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頁一五0五)

    「問:「林子武以慎獨為後,以戒懼為先。慎獨以發處言,覺得也是在後。」曰:「分得也好。」又問:「余國秀謂戒懼是保守天理,慎獨是檢防人欲。」曰:「也得。」又問:「覺得戒慎恐懼與慎獨也難分動靜。靜時固戒慎恐懼,動時又豈可不戒慎恐懼?」曰:「上言『道不可須臾離』,此言『戒

懼其所不睹不聞』與『慎獨』,皆是不可離。」又問:「泳欲謂戒懼是其常,慎獨是慎其所發。」曰:「如此說也好。」又曰:「言『道不可須臾離』,故言『戒慎恐懼其所不睹不聞』;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言『慎獨』。」又曰:「『戒慎恐懼』是由外言之此盡於內,『慎獨』走出內言之以及於外。」問:「自所睹所聞以至於不睹不聞,自發於心以至見於事,如此方說得『不可須臾離』出。」曰:『然』。」(頁一五0六)

註六五:《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不睹不聞天之命也,亦睹亦聞性之率也,即睹即不睹即聞即不聞獨之體也。」

註六六:《全書》卷八,頁一二三,中庸首章說,(五十四歲)(因該處所引有缺文,茲將全文引錄於附錄中,請參見之)。

註六七:參見註六五。

註六八:同註六六。

註六九:《全書》卷十,頁一四八--頁一四九,學言上,下欄左,四十八--四十九歲。

註七0:《全書》卷十二,頁一七七--頁一七八,學言下,六十六歲。

註七一:《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四,學言中,下欄左,六十歲。

註七二:《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四,學言中,下欄左,六十歲。

此文所言之心無善惡及無善無惡之體及無極而太極等,將在第三、四章中討論,此處只談與獨知有關者。

註七三:

    此處所言之「獨本無知,因物有知,物體於知,好惡立焉」乃為知藏於獨之註腳。「獨本無知」似「心無善惡」,似無極而太極中之先言個無極者,非執意於「無」,乃在知之用中先提個神,知乃在獨之體天命的神妙作用才出現,故先說個無。「因物有知」「物體於知,好惡立焉」似「一點獨知,知善知惡」意即當獨與物接,因物有知時,知之知善知惡之好惡一機的功能,即立刻成為決定物之意義的本體,物以知為本體,即以知善知惡之知為本體,故對物之好惡,乃即刻判然而出。此「物」一般而言,無特定必須如何詮釋者,似可以行事,或行事之對象說之。

註七四:《全書》卷十,頁一五九,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七五:《全書》卷三八,頁八五六,大學雜言,上欄右。

註七六:《全書》卷十九,頁三三六,論學書,答履思,五十五歲。

註七七:《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四,學言中。下欄中,六十歲。

註七八:《全書》卷三八,頁八五四,大學雜言,下欄左。

註七九:《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八0:《全書》卷十,頁一五三,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八一:《全書》卷十,頁一五二,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八二:《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二,學言下,下欄中,六十六歲。

註八三:《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八,學言中,下欄右,六十歲。

註八四:《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七,學言中,上欄右,六十歲。

註八五:蕺山對於道不可離之義,其義究竟為道不可離我,抑我不可離道者有所討論,蕺山云:「學者須是見道分明,見道後方知所謂道不可離者,不是我不可須臾離道,直是道不能須臾離我。」(《全書》卷十一,頁一七二,學言中,下欄右,六十二--六十三歲。),事實上,人心的工夫與天道兩者應是相依的,我不可離道,是指人心的工夫不能不依於天道的本體,道不可離我,是指天道本體的掌握,不能不藉人心以開顯。故道不可離,性不可離,一方面指的是人心須求道復性,不可離道離性,而再擴深的看時,性與道本是在人心之工夫中彰顯,故性與道亦不離人心。

註八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三,學言中,下欄左,六十歲。

註八七:《全書》卷十,頁一五六,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八八:《全書》卷十,頁一五二,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八九:參見前節言「蕺山評朱子之言獨知」,及註六五。

註九0:蕺山固然極富哲學理論之建構能力,然其言功夫時卻決不忘記功夫在實際中行動的重點,証學雜解第六中有言:「古人慎獨之學,固向意根上討分曉,然其工夫必用到切實處……」(《全書》頁一0八),此處言「從耳目不交處時致吾戒慎恐懼之功」,即從經驗活動中講起,即為蕺山重規工夫的實際行動之明証。

註九一:《朱子語類》同註六0所引書,頁一五0三。

註九二:《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九三:《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九四:《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五,學言下,上欄左,六十六歲。

註九五:《全書》卷十二,頁一八四,學言下,上欄右,六十六歲。

註九六:《全書》卷十,頁一六一,學言上,上欄右,五十九歲。

註九七:《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九八:《全書》卷十九,頁三三九,論學書,與錢生仲芳,六十歲。

註九九:《全書》卷十,頁一五五,學言上,上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00:《全書》卷六,頁一0九,証學雜解第十,六十六歲。

註一0一:《全書》卷十二,頁二0八,會錄,下欄右。

註一0二:《全書》卷十二,頁一八六,學言下,上欄左,六十六歲。

註一0三:《全書》卷十九,頁三五六,論學書,答葉潤山三,六十五歲。

註一0四:《全書》卷六,頁一一一,証學雜解第十九,六十六歲。

註一0五:《全書》卷六,頁一一0,証學雜解第十六,六十六歲

註一0六:《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右,五十九歲。

註一0七:《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六十歲。

註一0八:《全書》卷二,頁五六,易衍第七章,六十六歲。

註一0九:《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七,學言中,下欄左,六十歲。

註一一0:《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三,學言下,上欄右,六十六歲。及卷二,頁五四,讀易圖說第八圖,六十六歲。

註一一一:《全書》卷九,頁一四一,問答,商疑十則答史子復。

註一一二:另參考「天有四德運為春夏秋冬四時,而四時之變又有風雨露雷以效其用,謂風雨露雷即春夏秋冬非也,人有四德運為喜怒哀樂四氣,而四氣之變又有笑啼哂詈以效其情,謂笑啼哂詈即喜怒哀樂非也,故天有無風雨露雷之日,而決無無春夏秋冬之時,人有無笑啼哂詈之日,而決無無喜怒哀樂之時,如此可知未發已讓之說矣。」(《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八,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一一三:《全書》卷九,頁一四一,問答,商疑十則答史子復,六十六歲。

註一一四:《全書》卷二,頁五四,讀易圖說,圖八,六十六歲。

註一一五:同註一一三。

註一一六:《全書》卷十,頁一五九,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喜怒哀樂雖錯綜,其文實以氣序而言,至有散為七情,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性情之變,離乎天而出乎人者,故紛然錯出而不齊,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七者合而言之皆欲也,君子存理遏欲之功,正用之於此,若喜怒哀樂四者,其發與未發更無人力可施也。」

註一一七:《全書》卷九,頁一三八,董生心意十問,六十五歲。

     「喜怒哀樂以四氣言,非以笑啼詈罵言,笑啼詈罵時有去來,四氣無有去來也,不然中庸何故就七情中巧巧指出四字來,破天開荒一笑而已。」。

註一一八:《全書》卷二,頁五六,易衍第七章,六十六歲。

註一一九:《全書》卷二,頁五四,讀易圖說,圖八,六十六歲。

註一二0:《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五,學言中,下欄右,六十歲。

註一二一:《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五,學言中,上欄中,六十歲。

註一二二:《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上欄右,六十歲。

註一二三:《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上欄右,六十歲。

註一二四:《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下欄右,五十九歲。

註一二五:《全書》巷十,頁一五九,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二六:《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二七:《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五,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一二八:《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一二九:《全書》卷十一,頁一八四,學言下,上欄右,六十六歲。

註一三0:《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五,學言中,下欄右,六十歲。

註一三一:《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三二:《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五,學言下,上欄左,六十六歲。

註一三三:《全書》卷十,頁一五七,學言上,上欄右,五十九歲。

註一三四:《全書》卷遺編卷二,頁九八七,遺編學言,上欄左。

註一三五:《全書》卷十,頁一四七,學言上,下欄左,四十六歲。

註一三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五,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一三七:《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三八:《全書》卷十,頁一四八,學言上,下欄左,四十八、四十九歲。

註一三九:《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九頁--一九0,學言下,六十六歲。

註一四0:《全書》卷十一,頁一六七,學言中,上欄右,六十歲。

註一四一:《全書》卷十三,頁二0一,會錄,下欄左。

註一四二:《全書》遺編卷四,頁一00二,遺編論學書,與履思十九,六十四歲。

註一四::本文已提示性地論述於前節獨知項下。

註一四四:《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上欄左,六十歲。

註一四五:《全書》卷九,頁一三八,答董生心意十問,六十五歲。

註一四六:《全書》卷十一,頁一六六,學言中,下欄右,六十歲。

註一四七:《全書》卷十,頁一四六,學言上,上欄右,四十三歲前。

註一四八:《全書》卷十,頁一四九,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一歲。

註一四九:《全書》卷十三,頁一九九,會錄,上欄右。

註一五0:《全書》卷八,頁一二六--頁一二七,氣質說。

註一五一:《全書》卷六,頁一一0,証學雜解第十六,六十六歲。

註一五三:《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三,學言下,下欄右,六十六歲。

註一五二:《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三,學言下,下欄左,六十六歲。

註一五四:《全書》卷十,頁一四八,學言上,下欄左,四十八、四十九歲間。

註一五五:蕺山早年尚未處理已發未發致中致和等細部理論疏理的問題,然因蕺山論學自始即依濂溪主靜脈絡主言,故特喜靜存之說,因亦對延平教人看未發氣象一事有所偏好,至於朱子,早年亦受學於此,然終不喜此說,故建立工夫之二分格局,而蕺山則可謂自始持守主靜一路,而能在理論的發揮上,結合動靜,綜合未發已發,致中、致和以立說者,蕺山於四十八、九歲前後另有一文以談延平觀未發氣象者,亦為從未發入而能綰合已發者,茲錄於後。

     「延平教人看喜怒哀樂未發時作何氣象,此學問第一義,工夫未發時有何氣象可現,只是查檢自己病痛到極微密處,方知時雖未發而倚著之私隱隱已伏,纔有倚著便來橫決,若於此處查改分明,知貫 風車輪,更無躲閃,則中體恍然在此,而已讓之後不待言矣,此之謂善觀氣象者。」(《全書》卷十,頁一四九,學言上,上欄左,四十八--四十九歲)

註一五六:《全書》卷十二,頁一八三,學言下,下欄右,六十六歲。

註一五七:參見附錄一,中庸首章說。

註一五八:同註一五二。

註一五九:《全書》,卷十,頁一五八,學言上,下欄左,五十九歲。

註一六0:《全書》遺編卷二,頁九八七,遺編學言,上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