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第一節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第一篇第四章 從主靜立人極到周濂溪詮釋系統的建立 第一節 蕺山詮釋濂溪思想的理論脈絡 在宋明諸儒中,最為蕺山所推崇的就是周濂溪,曾言「孔孟之後,論性學惟濂溪為是」(註一)又言「濂溪明道之語淳而無弊,餘亦便須善會」(註二)蕺山對濂溪思想的推崇,就表現在蕺山以《太極圖說》中言「主靜立人極」之功夫為其畢生所守之功夫綱領上。(而與慎獨說、誠意說並列為三)「主靜立人極」是功夫,此一功夫路數與蕺山性格相契,因蕺山早年即喜靜坐,喜談收斂身心,談靜存,故早年即深契濂 溪之旨,並從此而後,談功夫則以收斂為主,尤其表現在慎獨功夫理論的建立上,功夫既以收斂為主,談本體便不喜虛玄,因此又反映到在誠意說建立之後對陽明「四句教」的批評之上。可謂由於蕺山獨契濂溪主靜功夫的路徑,遂決定了一生論學的方向,因此在功夫理論上,得出慎獨理論及誠意理論。 慎獨說與誠意說是蕺山功夫理論的兩套精華,「主靜立人極」是其三,然而在「主靜立人極」說上,蕺山僅只是守著濂溪的格局,為之作解釋罷了,而不若慎獨說及誠意說般有著許多的創造性的發揮,然而雖然只是為濂溪功夫理論作詮釋,蕺山在談「主靜立人極」說時,亦極能發揮在慎獨、誠意說中的相關理論而予以闡釋,更重要的是對濂溪《太極圖說》及《通書》思想中若干重要關鍵問題,亦做了相當的處理,尤其是對《太極圖說》的闡釋,實為構成蕺山自己形上思想體系的重要來源之一。 本章談蕺山對濂溪思想的詮釋,首先即要從蕺山對濂溪「主靜立人極」功夫的闡釋作起,此外,「涵養與省察」功夫的問題,因與主靜說相近,故本章亦將討論,另有關「主敬」功夫及「無欲故靜」的思想亦相近於主靜說,亦一併在此討論。 主靜只是功夫,從功夫必說到本體,如慎獨說中的獨體及誠意說中的意為至善本體者。故談主靜必接著立人極,因此,嚴格說,與慎獨、誠意功夫有同等理論地位的應是「主靜立人極」而不只是「主靜」,靜字畢竟只是形式語,不若獨與意之能有體義,故須藉「極」以為其體,蕺山在濂溪思想詮釋脈絡上有時標「無極而太極」以為此體,有時又從《通書》之「幾」宇以為代表「主靜」功夫之本體也,而以幾與獨與意並列,這都是常見的話語。然而以極也好、以幾也好,都只是在為主靜說找到本體者,因此,我們可以說,蕺山主靜功夫的建立,也是完成在本體理論上的,即在幾或極的理論上,因此本章亦將討論《太極圖說》中的太極思想及《通書》中的誠與幾。 以下即先談「主靜立人極」的功夫,再談對《太極圖說》及《通書》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