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 道家哲學 大乘佛學 禪宗哲學 當代方法論 一般論文

從儒道對比談莊子哲學的現代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律則中心的老子詮釋進路 ] 道家的生活智慧與中華文化 ] 論老子的聖賢智巧對莊子和孔孟的超越 ] [ 從儒道對比談莊子哲學的現代意義 ] 莊子修養 ] 劉孝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書評 ] 從人生哲學的進路試論莊子思想中的道論氣論與功夫理論 ] 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 ] 莊子外篇中的儒道義理辨正 ] 莊子《天地篇》哲學義解 ] 列子的功夫哲學 ] 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 ] 論道家道教對儒家的調適與上遂 ] 河上公注老的哲學體系之方法論問題探究 ] 嚴君平老子指歸哲學體系的方法論檢討 ] 王弼易學的知識意義 ] 王弼老學的方法論探究 ] 裴頠崇有論對貴無說批判的義理辨正 ] 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 ] 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探究 ] 郭象哲學創作的理論意義 ] 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 ]

 

檔案總管

從儒道對比談莊子哲學的現代意義[1]

 

 

 

 

 

 

台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一、前言

 

    莊子書中充滿了對孔子的批判諷刺之語,然而在論語書中,也有不少孔子對於一些隱士對他的批評的回應,可以說,歷史上真正的孔子,早已回應了莊子的批判,那就是道之不行已,我知之已,然有義命在,故需知其不可而為之。那麼,莊子的出世哲學,還有成立的依據嗎? 亦即,莊子就是孔子所以為的隱士以及不出仕的人物而已嗎? 筆者以為,論語中孔子所回應的僅是一些簡單的挑戰的意見,整部莊子書中的意旨,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在,因此之故,艮古今跨中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那麼,莊子哲學在現代社會上應如何運用呢?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

 

    本文之作,將首先從論語中孔子的反應,定位儒家的心態,再以莊子的立場,提出非孔的意見,然後深入莊子哲學的體系中,說出他的全福生命及理論的觀照,消解了儒道之爭後,回到現實,進入今日,思考一下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的人們,如何汲取莊子智慧? 潤滑人生?

 

二、論語中孔子對隱士的回應

 

    隱士思想對儒家的挑戰在孔子生平中就有多次,在他們的眼中,像孔子這樣的人物,幾乎是頗為多餘的,總是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然而,孔子也已明確的價值立場予以回應,儒家立場既已表明,則道家仍有思想的出路嗎? 本節之作,首先討論論語中的這些儒道之辯。論語憲問第十四 :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14.39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14.40

 

    第一條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第二條說孔子不甘寂寞,可為則為、不可為則不為,何必抱怨呢? 此條,孔子有所回應,如果要放棄對天下的責任,那有甚麼困難的,問題就是放不下天下的責任嗎 !

 

    微子第十八 :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8.5

 

    這一條也是在說時代的隳壞,從政不易,不如暫時放棄,否則會有危險的。可惜孔子沒有機會找到接輿談話,估計孔子想說的,就是想討論如何在不被暴君扼殺的前提下,追求理想的實現,而不是就直接放棄了。

 

    微子第十八 :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渡河口)。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

 

    孔子使子路問路,隱士長沮,答也不答,諷刺地說,他應該自己知道吧。顯然,孔子太有名了,他的博學人人皆知,但他的行徑,隱士卻看不慣。另一位隱士桀溺,勸告子路,你的老師現在周遊各地,就是找不到可以實現理想的可依托的國君,所以不斷地避開不好的國君,其實,整個時代都是如此,人間世界根本不會有好的政治領袖,不如整個放棄吧。他的意思就是說,與其辟人不如辟世吧 ! 孔子對此有所回應,大家都是關心天下的人物,我和隱士們心意是相通的,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需如此汲汲惶惶呢? 就是天下滔滔,才更需要入世救世呀。說到辟世還是辟人?其實孔子有所表態,憲問第十四 :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也就是說,對於時代的滔滔,人物的暴慢,應對的技巧,孔子是知之甚深的。但是,再怎麼辟,最後還是責任放不下。仍是要有所付出、投入,找到服務的管道的。就是儒者的態度,子路有一次做了很好的闡釋,微子第十八 :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子路向一位路上的老人家詢問有沒有看到他的老師,老人家對從政之士以為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沒甚麼值得尊敬的,但仍然很有禮貌地招呼子路過夜,且遣兩個孩子來問安。子路後來見到孔子,報告此事,孔子請子路再去致意,卻見不到了,子路發表了評論,可以代表儒家對隱士批評的最完整回應。子路很推崇隱士不仕無義的作風,發現他們對於家庭倫理也是十分重視的,既然如此,難道君臣之義就可以放棄嗎? 為了自己不與不義者共事的節操,卻忽視了必須承擔天下的大節,這是不可以的。至於天下無道,君子不易施展抱負,這是儒者知道的,但沒有關係,做該做的事情就好了。

 

    從論語的角度來看,儒道之辯就是天下無道,君子應該隱居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已。就此而言,其實都不是最佳方案,顯得相當無奈。儒者的選擇當然是繼續入世實踐,道家隱士的選擇就是退出官場,不信任政府,也不推崇從事政治改革的人。就此而言,儒家如果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則也不算是好的出路,儒家應該另求更好的出路。現實上的天下無道,似乎不論世道如何,都是一樣的,戰亂時期不論,承平時期一樣是小人鬥君子,怎麼辦? 最高級的典範有兩種,從現實的作為上說,王陽明是出世救世投身風暴中,其他儒者是鑽入學術中建立理論發煌儒學。從理論的回應上說,則兩千年的儒學對於如何落實德福一致,筆者認為,仍未找到終極的解答,其所努力而有成的,仍是建構儒學天道論以至工夫境界論的內在一致性系統。至於在歷史哲學上、政治學上如何保證天下不滔滔、理想必落實,則此事尚未成功。

 

三、莊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講儒道之辯應該以莊子為道家代表。莊子才能在根本價值立場上與儒者一辯,至少即是如論語中諸位隱者之所言。筆者一向主張,孔老互補,但莊孔對立。那麼,莊子部分,其與孔子的差異,只是隱者對天下滔滔的態度有所不同嗎? 若只是如此,則子路的回應已說明了儒者的立場,十分合理,若隱士仍不認同,則只能說儒者更有民胞物與的胸懷,而隱士不免較為自私了。筆者以為,道家莊子作為出世主義的哲學體系,絕不止於逃避社會責任而已,而是有更大的世界觀視野,簡言之,莊子有神仙存在的氣化宇宙論的思想,人間不過是暫時的生命階段,既然世人不明,君王暴虐,那就跟他們說再見吧。因為生命還有更好的出路,在神仙的世界中,生命更為完美,所以投身現實政治的改革理想,對莊子而言,確是無益之事。以下,本文將適度展現莊子哲學的體系。

 

(一)實踐哲學進路的氣化宇宙論

(二)實踐哲學進路的消遙自適的本體論

(三)實踐哲學進路的身心修煉的工夫論

(四)實踐哲學進路的不死不生的神仙境界

(五)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

 

(一)氣化宇宙論

 

    莊子哲學是先秦哲學中第一個有體系的哲學系統,它有完整的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2],以下先談他的宇宙論。宇宙論談存在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就在此處落實。莊子的宇宙論就談萬物的發生,與生命的來去。於是藉此建立了生死自適的價值觀。宇宙論中會涉及於造物者,對造物者特性的描寫,則為思辨的存有論所談的問題,本文另節處理。莊子宇宙論有以下特點 :

 

1:天地一氣也。

2:萬物以氣之聚氣散而有無。

3:人的生死亦是氣之聚散,聚而有生不必喜,散而入死不必悲,都是天地造化的流變而已。

4:由氣化宇宙論,而知生死只是一氣的流變,以此破生死觀,並得出生命的逍遙自適的價值智慧,不必與社會世俗同。

5 : 宇宙論中涉及神仙存在的思想,神仙由人修煉而成,這中間則是工夫論與境界論在談的問題。

 

    首先看莊子談死生若環” :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寓言)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原來生死只是一氣流變,因此現象世界種種事務的的美醜好惡都是多餘的感受,故而要同一化一切事物的價值。包括世俗社會地位,以及最重要的生命的來去,因為,人本無生 :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死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生命都是一氣通流中的暫時性變化階段,於是不必為死亡而悲傷,不必因出生而歡喜,生死是自然現象中再平凡不過的事件而已。於是莊子主張生死同體 :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瘓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大宗師)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寓言)

 

    既然生死同體,則儒家的弔喪之哀戚便不再是適性自然的行為,它不過是神奇臭腐的不同變遷階段而已。氣化宇宙論讓莊子破除生死的界線,同時也就破除了對死亡的恐懼,但是更進一步,那就要消弭人在世間的世俗地位之高下美醜的無謂矜持。以下進入價值意識的本體論的討論。

 

(二)消遙自適的本體論

 

    本體論討論終極價值意識,莊子本體論之對象為造物者的價值意識,以及人存有者的生命意義。至於造物者的存在特徵,這也是本體論的範疇,但是筆者仍將其置於存有論哲學處討論之,這是近於西方形上學問題的領域。一般而言,以東方實踐哲學的本體論稱之可也,但以西方哲學的存有論稱之,更能準確問題意識。莊子的本體論有幾個重點如下 :

 

1:造物者對天地萬物沒有任何刻意的計畫,就天地萬物的存在之價值意義而言,即是自然而已,沒有目的性。

2:人的生命就是在氣的聚散之間的一段歷程而已,物質上論之,是氣本論的存有,此一氣之聚散,沒有任何目的性。

3:人生天地間,是由造物者而來,故而認清此點之後,即是與造物者遊才是最真實、自在、快樂的狀態。所謂與造物者遊,是接受造物安排的一切,切勿人為地去彰顯個體的特殊性,更不能限制別人的生命。

4:人生貴適性,生命就是逍遙、自適、無目的、有巧妙的造化安排之結果,完全接受,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5:天道實有,無為無形。造化一切,沒有目的,只有自然而然而已。

6 : 如果能進行身心的修煉,則能如神仙般與造物者遊。

 

    莊子的本體論首先對世俗世界是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的,因為現實世界的經營,沒甚麼絕對的道理可言,而開天闢地的事情,更沒有知識論述的可能。其言 :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齊物論)

 

    至於這個世界的造物者,是有這麼樣的一個存有者,它創造世界,生成萬物,澤及萬世,卻逍遙自適,如其言 :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虀(音機)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大宗師)(道體)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大宗師)(道體)

 

    與造物者遊的生命,便是適性逍遙,不落凡俗,自在一生。當然,更貼近造物者的生命便是神仙境界,這就需要一番身心鍛煉的工夫了。

 

(三)身心修煉的工夫論

 

    工夫論談主體的修養或修煉的方法。修養主要是心理純化,修煉則是身體鍛煉。莊子工夫論談成為神仙的修煉步驟。第一步為心理的修養,重點在化除世俗的牽絆與矜持,第二步為身體的修煉,重點在提升感官知覺的能力,終至不死不生的境界。莊子重要的工夫論有以下三種 :  

 

1:心齋

2:坐忘

3:朝徹見獨

 

1: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人間世)

 

    心齋是放下世俗的好惡感應,收攝心神於主體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之內,以便調理身體的能量狀態,差不多最終進入氣功冥想的境界。這是先心理收斂,再身體修煉的工夫。

 

2: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大宗師)

 

    坐忘的工夫,首先還是心理進路的忘仁義、忘禮樂為先,不如此,無法進入身體修煉的狀態,之後,就展開身體進路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的修煉工夫,則能同於大通,終至與造化為一的同於大通的境界。此處之大通,似乎還是人間的至人、真人,下文的不死不生,就是超越人間的神人了。

 

3:朝徹見獨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師)

 

    首先,心理進路的修養是外天下,為先,身體進路的修煉是外生,為後。之後進入更高級的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無古今而不死不生已是神仙的境界了。

 

(四)不死不生的神仙境界論

 

     境界論談最理想完美的人格。莊子的哲學系統是以神仙為最理想完美的人格, 神仙為不死不生、逍遙自在、遊於天地間的存有者。其次為人間的聖王,人間以聖王為典範,讓人民自由生活,絕不干預,亦不主導。再次為人間的自由人,人間的自由人,依氣化生死,安時處順而哀樂不能入,欣然接受。其言 :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逍遙遊)

 

    這一段文字最生動清楚地說出了神仙的存在狀態,既然能乘雲氣御飛龍,則不可能願意繼續留在人間世俗世界去管理百姓了,於是超脫了儒家聖王的念頭,生命的去路打開,打算與造化者遊去也。又見 :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大宗師)

 

    在尚未成神仙之前,仍可在人間做一逍遙自由之人,而放棄政治的理想,這就是出世主義的立場,關鍵就在還有神仙的嚮往,如下文 :

 

「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

 

    做神仙是多麼的逍遙,至人真人聖人決不為之,這就回答了莊子型態的道家人物可以不治天下的質問,如果天下滔滔,百姓困苦,如何逍遙自適,其實,苟活於亂世中,非不可能也,求全於天地造化之間做個神仙,更是可求可為之事,於是放棄整治天下的想望,不與世俗相刃相靡,退出體制,追求個人的最高神仙境界。若是有治理天下的需要,則提出非一般所知的人間的聖王意境,順物自然無容私,便天下治矣,也就是不治之治,絕非儒家的道德仁義聖治的路線。當然,莊子此說,從政治管理上說,會流於烏托邦主義,不可能成功,但這就表示,他對一切體制內政治人物的失望、批判及否定,這就符合他出世主義的立場了。

 

(五)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

 

    從西方形上學問題意識來說,對於最高存有的討論,總是只能透過抽象思辨的方式去進行,其所得致的觀點,可以與實踐不直接相關,但仍是莊學的重要組成,筆者以為,它有以下幾個要點 :

 

1:實有此道體,亦是造物者。

2:道體無為無形。

3:不死不生。

4:不可名言。

5:不可封限。

6:不可類比。

 

    就實有此道體而言: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本文首先確定有此一道,然而界定它的特徵,這就定位了最高存有的功能與角色,其內容主旨與一般創造者的界定是一致的。其中一較抽象的思考,則是以此道體為非物者,即其絕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務

 

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知北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之非物也。」(在宥)

 

    作為總原理的道體,並非一般之事物,這也是抽象思辨下的結論,又,也應該是不死不生 :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大宗師)

 

    從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來談道體、談造物者,則不死不生與非物都是重要的特徵,同樣的,不可封限、不可名言、不可類比也是其重要特徵,就不可封限言: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齊物論)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其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論)

 

    就不可名言說: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齊物論)

 

    就不可類比說: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齊物論)

 

    以上的討論,針對造物者,也針對道體,造物者從宇宙論說,講存在始源,道體從存有論說,講最高存有範疇的特徵,莊子這些說法既是老子道論的體現與發揮,不過,指得是道體的存有地位的發揮,而不是道體的價值意識的本體論的發揮,在價值意識上,莊老是有所不同的。

 

四、莊子對孔子的批評

 

    莊子書中的孔子角色多元,多處藉孔丘之名講述莊子思想,此非其菲薄孔之之言,然而,還是有若干地方就是對儒家孔子的直接批判,以下引兩文說明 :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德充符)

 

    人間世的一文中,莊子對孔子的批評,就是論語中孔子所聽到的隱士對他的批評,講法都是一樣的。德充符一文中則以生動活潑的故事暴露了孔子的不足,結語謂為 : 天刑之,安可解。實際上這是孔以自己的自我束縛,遁天悖情而受其刑。然以孔子言,這是天職而非天刑,這就是孔莊之辯的焦點,筆者以為,如果定在儒家的世界觀上說,則莊子為逃避責任,但以莊子的氣化宇宙論以及神仙意境而言,莊學有去路,但就要看儒家是否能尊重莊子的世界觀了。

 

五、莊子哲學與儒道佛的關係對比

 

    以上簡述了莊子哲學的體系,大致建構出可以與儒家對比的理論基礎,以下,便針對 : 1:老莊與儒家的關係、2:老莊之異、3:孔莊之互斥與互用等項目稍作分析。

 

1:老莊與儒家的關係

 

    就道家而言,老莊有異,其中,孔老可互補,這是因為,儒是積極正面價值,老是防範人性負面,兩者同樣是入世的哲學。就儒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仁義為本體,以無為為境界。在老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無為為本體,以仁義為次德目。至於莊子及道教老學,則因有不同的宇宙論世界觀,所以理論上不能討論互補的議題。

 

    從理論上說,理想的互補形式是具備著相同的世界觀,而有價值命題的交流,使得各自的價值可以安立在對方的體系中,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實踐出來。如孔老之間即易於互補。但是,莊子對儒家充滿了譏諷,理論上是互斥的系統,只是,在此一互斥的基調上,仍需尋求互補為用的管道。亦即於用上互補,而非於理論上互補。這是本文談莊子哲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的目的,後文論之。

 

2:老莊之異

 

    道家不只一型,也許也不只兩型三型,此處僅論老莊。老是入世,莊卻是出世。老子以天下、國家、社會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莊子以天地、自然、人間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孔老互補,莊孔互斥。但莊孔間仍宜求其會通。例如,可以孔子為上班哲學,莊子為下班哲學,同一個人在上下班待人處事有不同態度,此即孔莊於用上的會通互補。

 

3:孔莊之互斥與互用

 

    孔莊之別世所週知,筆者以為,此即為入世與出世之別,即是為肯定社會體制,與否定社會體制之別。也是為建設社會,與隱於市朝之別。莊子對孔子充滿了諷刺與批評,關鍵在對社會體制的虛偽不實之抗議,所以不以出仕為人生的理想,孔子對社會的隳墮實際體會,知之甚深,但有天下之職不能忘,故仍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則有神仙意境以為去路,故而可以順性自適而忘天下。然而,莊孔之間仍可於用上互補,筆者以為,就今日之社會實際而言,人在社會中的大戒,固已解消了其中的絕大部分,但對於仍在世間生活的眾人而言,以儒者的理想服務組織,以莊子的意境處理組織中的非正式關係情境。則是可以運用莊學的路徑。亦即,在上班時間以儒家的態度服務,以老子的智慧管理,在下班的場合以莊子的意境與人互動。這樣在運用上就有會通了。

 

六、莊子哲學在儒道對比下的要點與特色:

 

    本文主要目的在落實莊子哲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藉由前述的討論,先將莊子哲學在儒道對比下的要點與特色標出,限於篇幅,僅標出綱要 :

 

就要點言 :

 

1、社會責任感的修飾 : 放下理直氣壯的工作態度,提出面對社會職責時應有之宛轉的操做技巧。 

2、價值感的衝擊 : 放下價值理想的崇高身段,以無用之大用提出超越社會標準的價值理想。 

3、嚴密理論的解構 : 認識觀念的相對性及預設性及無窮推演性的實然,提出不作觀念採取的態度。

4、超越之道的認知 : 存在的形象是一氣通流,理念的世界是道通為一,追求一個與造物者遊的自適自在之境界。

5、身心操做的工夫 : 將智慧的解悟落實為心理的狀態、與身體的功能上,達到一個在人間的真人之境界,甚至超越人間進入神仙世界。 

6、持身形象的化除 : 將融通於自然的自我,展現在社會之中時,是一個無形象的狀態。 

 

    就特色言 :

 

1、出世主義的哲學 : 非入世價值,不追求社會體制的價值。

2、藝術家的胸懷:非政治家、教育家的胸懷,追求個人極致的技能。

3、個人主義的態度:非群體集團性的目標,回歸自我的需求。

4、自由主義的精神 :沒有接受束縛,而暫時委屈的立場。

5、追求神仙的意境 :不好人間的利樂,追求自己的興趣能力的充份發揮。

 

七、莊子哲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____代結論

 

    雖然神仙是莊學的真正最高意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上,對所有的人有用的人生智慧才是筆者要討論的,這就是在經過了對儒家的反思與認同之後,擷取莊學精神的精華中,提供今天社會中人一些有用的人生智慧,以下,筆者從六項要點來說:

 

(一)看破社會體制的虛妄

(二)建立自主消遙的生活

(三)成為休閒退休的哲學

(四)解放公司領導的矜持

(伍)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六)作為所有朋友的好友

 

(一)看破社會體制的虛妄

 

    是人都應該投身社會、推動改革,追求全人類的幸福,但是,人有達不達,有運不運,不達不運之時,莊子的社會觀察就是安頓心靈最好的良藥,那就是莊子的出世主義哲學,世間,都是政治人物為求私利而建設的體制,公共政策,都是依據政治人物的成見而有的發展方案,因此,建設社會體制並不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體制應以不約束、束縛大眾為最佳方案,最高境界的統治者應讓大家自由生活、自求福祉。

 

(二)建立自主消遙的生活

 

1:生命的意義,在追求自我的自適消遙。每天都活得自在、快樂、適意!

2:發揮生命的專長,以達到最高境界。不斷追求自己的技能藝術的高點。

3:發揮在藝術、科學、文學、健康、武功等領域,都是個人性的最高境界。

4:若是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這就不是莊子的型態了。

5:不以社會體制裡的身分規畫生活中的結構、程序及頻率。

6 : 在任何環境組織內,仍然保持自己獨立自主性的生活基調。

 

(三)成為休閒退休的哲學

 

1:上班時的態度

2:休閒退休哲學的特徵

3:休閒退休哲學的用處

 

1:上班時的態度

 

上班以維持生活所需為唯一目的。

一邊上班一邊發揮興趣專長。

不為升遷加薪而壓抑自己的興趣及樂趣。

與同事長官部屬保持友誼關係,沒有上下階層的心態。

帶給周遭輕鬆自在的舒適感。

 

2:休閒退休生活的特徵

 

沒有薪水的問題

沒有老闆的概念

沒有社會的角色

沒有上班的生活

自己決定生活的意義與內涵

積極追求自己的興趣

每天生活都在尋找樂趣

日子過得快樂逍遙

 

3:休閒退休哲學的用處

對自己的小用:休閒、遊戲、志工

對自己的大用:寫作、創造、修煉、修復

對自己的最終大用:面對死亡、完成生命

對別人的小用:陪伴、放鬆

對別人的大用:家庭照顧、志工

 

(四)解放公司領導的矜持

 

1、基本觀念 :

首先認清人都有一死,死後只是一杯泥土。所以,工作賺錢不是人生的全部,職場上的角色只是人生的一部份。

人生要有超凡脫俗的意境,放得下名利才能達到。

重點在能欣賞種種的美麗,而不是只能看到富麗堂皇;

能享受單純的快樂,而不是只追求肉慾的滿足;

能與眾人相處,而不是只跟有權勢財富者為友。

 

2、具體做法 :

開始認真安排休閒活動,讓生活裡有美學的事物發生,並開始建構退休後的生活環境。

開始喜愛並親近公司機關裡一些單純可愛的職員屬下。

學習微笑與單純,重視身體健康,關心周圍的朋友是否快樂。

 

(伍)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不需對長官有多餘無謂的幻想,以為他會突然器重你或給你加薪,並不會。以平常人的平等態度與之相處,將可獲得對方的敬意,從此對你刮目相看,認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人物!

不再對屬下保持在上位者的矜持,輕鬆自由地與之平等相處,將可得到下屬的真心回報,以及讓對方心情快樂,充滿自信,認為你是智慧過人的領導!

對社會上所有與自己擦身而過的人都保持友善,無論分他人的尊卑貴賤與善惡美醜,你將獲得全然不同的人際關係,以及看到前所未見的人性實景,生命將從此豐富千倍。

 

(六)作為所有朋友的好友

 

與人相處不再依身分維繫關係,一心愛護。

與人互動以關懷為唯一的出發,不論地位。

同時關心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以及路邊的小動物。

可以立即與嬰幼兒玩耍,把他們逗笑!

男女老少人人都與你親善,當你是他們的朋友,從此沒有性別長幼之界線。

 

後話 :

 

你,就是天使啦!

 

    當你還需要學習的時候,你還是得好好學習,這因此成為你的一種負擔,使你不能像天使一樣地自在。但你要學習的事情,一定要是你真的喜歡,有興趣有潛能的事物,一定要在這一部分上保持自己的自由性。


 

[1] 本文為參加20141121-23日,經典傳承與文化發展——儒道經典的核心價值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會議而作,主辦單位:廈門筼簹書院。

[2] 有關哲學體系的解釋架構,請參閱拙著中國哲學方法論,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