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 道家哲學 大乘佛學 禪宗哲學 當代方法論 一般論文

作為文化大國的文化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中國哲學中的自由與命定論 ] 儒家工夫理論的進路與型態 ] 概念思辨的存有論 ] 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思維 ]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 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 理解在實踐哲學中的作用 ] 實踐哲學的檢證者邏輯 ] 東方人生哲學多元真理觀的方法論探究 ] <中國哲學真理觀中的檢證問題> ] [ 作為文化大國的文化建設 ] 高階中國管理哲學 ] 論儒家與法家的會通 ] <菜根譚中的儒老莊和合智慧> ] 論中國大乘佛教思想與中國儒道哲學之間的關係 ] 論儒耶對話在真理觀上的不可溝通性 ] 論韓非子法家思想的內在理路及其與儒道的關係 ] 周易六爻時位與中華國學 ]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 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與材料 ] 周易六爻與國學智慧的整合 ] 以周易六爻的階層邏輯談中國生命哲學的真理觀 ] 人物志中的老子智慧 ] 對本體論概念使用的討論__兼論楊國榮教授三書的寫作特質 ]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 近代六十年來臺灣大陸海峽兩岸中國哲學研究 ] 實踐哲學的檢證邏輯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 ]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____以四方架構為中心 ] 國科會大陸禪學 ] 國科會功夫境界 ] 書評 永恆與現實之間 ] 東方哲學是追求理想完美人格的哲學教育 ] 中華文化氛圍中的哲學人的專業倫理問題 ] 從孔子思想談終身學習的理念 ] 弟子規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 菜根譚的乾坤人生 ] 中華文明與《菜根譚》的簡約生活 ]

 

作為文化大國的文化建設

 

台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一、前言: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自覺覺他的歷程,這從一帶一路的種種作為中已經完全明顯化了,然而,自覺的大國必須有文化的承載,中國作為地球人類傳統文明的大國,它的傳統文化正是人類文明的珍寶。在二十一世紀之後的中國,經歷了二十世紀的動盪恢復重建的再出發,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文化的建設上應該如何架構?正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本文之作,將從以下三個面向討論之: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特質、中國傳統各家哲學的要點與適用性、兩岸目前在文化建設上面對的問題與出路、作為文化大國之後的國際使命。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特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是絕對超級厚實的,但是文化的厚實與現代史的悲慘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梁漱溟以解決物質的、解決心理的、解決宇宙定律的三大方向說明中西文化及其文明時就已點明,中國文化的優勢在於處理人際關係以及處理國際政治,要人屈從自己是不行的,科技可以讓物質低頭,人際之間只有靠自己的修養,因此中國文化、文明的優勢是在要求自己、熱愛他人。當然,這指得是其中的優良傳統,若回顧歷史,中國文明中的缺點亦不勝枚舉,但這是人病而非法病,這一套人生哲學的智慧,確乎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只要國人自己能夠真正了解,真誠學習,落實為自己的人格修養,對個人對國家對國際都會有大利益。

 

  中國文化的項目當然類型眾多,文學藝術、科技醫療、人生哲學、政治思想、宗教信仰等等,都是體系龐大,但以今日作為文化大國而言,首先還是客觀實力,亦即經濟國防科技國土人口等等,在這些項目站穩之後才有文化大國可言,沒有客觀國力,文化就缺乏舞台、土壤以及保護網,然當國力強大之後,文化卻是最能彰顯實力的光而不耀的精品,作為文明的國家總不會是整天拿著槍砲彈藥在國際舞台上耀武揚威吧,當然是以它底蘊深厚的文化文明作為相應於它的國際地位的證書,就此而言,傳統的文學藝術可以再度發光發熱,因為它本身的成果就是永恆而普世的,過去只是一段時間失去了國力的保護而黯然而已。科技醫療可以再接再厲的發展,與西方的交流學習不可少,保留傳統的特殊技巧,吸收人家的專長。這一部分,已經趕上了許多,倒是傳統的技巧丟掉的更多,應該鑽研理解學習恢復。人生哲學部分,就是儒釋道三家的精粹,這一部分是獨步全球無人可比的,只是因為歷史的因素,國家民族衰亡了,傳統優良的人生智慧也就丟棄了,今天,中國崛起,中國人就應該再度以傳統優良人生智慧雕塑自己,此正其時。不是也可以說,就是中國人自己的人生的高度不足了,才遭受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大災難嗎?當然,歷史的發展線索太多,談人生智慧也不足以掌握歷史的全貌,就人生智慧本身而言,它本來也是超越歷史、超越民族國家而應為普世的價值的,任一古老的民族都有人生哲學,但在歷史中該民族延續至今,該哲學體系化地被建構出又持續地被保存及再創作的,則無如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了。至於政治思想,中國向來是以儒家為主,但也有法家、道家、墨家伴隨其中,各自重點不同,立場不同,頗有爭辯的空間,但若能融會貫通,則都有助於理解政治以及引導今日的政治走向。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說,傳統中國文化是精彩萬分的,道教、佛教為其大宗,儒教則聊備於政治思想的附屬內。道教甚至有強烈的入世情懷,形式上是宗教團體,但精神上從不捨離世間,因此常常會出手協助政治事務,當然也會成為推翻王朝的力量之一,因此歷史上道教與政權多是緊密或緊張的關係。佛教不然,只要是真正正信的佛教,必然是出世的,即便入世也只是關心個人的永恆生命,它的出世性格本身與政治是隔離的,只是它的救世特質使得它深具民心的影響力,遂遭致政治的妒忌而來繩約而已。

 

  今天,所有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都應該被復甦與重建,從而進入歷史的軌跡中,那就是需要中國人自覺地繼承與深入地學習及發揮,那麼,它們各自的內涵與學習和發揮的要點是甚麼呢?以下,將就人生智慧、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三的層面來討論,文學藝術和科技醫療並非筆者專長,便不予討論。

 

三、中國傳統各家哲學的要點與適用性:

 

  以下將以中國墨家、儒家、莊子、老子、法家、佛教作為討論的學派,附帶易經、人物志、菜根譚三部經典。討論的進程將以人生智慧、政治思想、宗教信仰為子題。

 

(一)人生智慧中的各家學派:

 

  就人生智慧而言,墨家無所貢獻,都是一些平民百姓對於政治事務的呼籲,可以說就是政治思想加上宗教信仰,個人修身養性的著墨極少。儒家在人生智慧上就貢獻卓著了,基本上就是中國人心的主流道德價值,孝順、愛國是其世間形象,做君子為民服務是其價值理想,為做君子,儒家有許許多多的人生修養智慧,《論語》中對於君子小人之辨、對於仁、禮、孝的價值意識的定位,都成為中國人心主流的價值觀,兩千年來穩定了社會的基層,也成為有能力的優秀士子為國效忠的生命理想來源。莊子的人生智慧是逍遙自適的,關鍵就是不以社會世俗的眼光定位自己,追求個人的自由逍遙。這對於缺乏社會服務性格的人正是心靈最好的出路,但更是對於在職場上受盡委屈不願再被束縛的士人更重要的心靈依歸,中國就因為有了莊子,所有的藝術心靈由此而出,不為社會名聞的個人才技得以盡情創造,官場上灰心受氣的士人找到去處,從此放下家國家社會,追求人生的自適,創造一個人的天下,詩詞歌畫醫養武藝,成為個人造詣的精靈。老子的人生智慧就是無私與服務大眾,其實是社會高層的權力人士在官場中的生存之道,唯有讓利於人才有領導統御之實效,但這種無私無為的智慧使用在人生互動的任何場合都是積極有用的。人都好名、好利、好出風頭,學習老子謙虛的智慧,對付任何人都是有效的,重點就是自己要能捨得損之。法家關心國家安危,關心國君安危,關心外交攻防,關心興利除害,但所思皆是群體性的,國家體制性的,可以說都是政治哲學,對個人的建議也都是從政治事務的處置角度發言,沒有甚麼個人人生修養的觀念,所有對個人的修養觀念,都是在社會體制國家群體事務的處置時所需的能力要求,法家的個人只是國家的工具,對國家最為有效,但對個人卻最無情,談不上人生修養,但絕對有政治思想,以及應對政治任務的能力鍛鍊之要求。佛教則全是個人人生修養的智慧,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是追求彼岸,大了乘之別只在大乘助人渡彼岸,小乘自渡而已。大小乘都追求永恆的生命,在輪迴的歷程中逐步淨化自己,家國天下甚至宇宙天界都是自我存在的外化而已,人生就在淨化這內外的國土。這樣一來,佛教絕無政治思維,有政治意見也是為了個人生命的福祉,而非國家體制的維護,更遑論政團的權力攻防。

 

    從人生智慧的角度來看,莊子與佛教全為個人自己,可以說針對社會體制的人世間而言是出世的哲學,而儒家與老子固有充分的人生智慧,卻更有國家體制的關懷,個人生命的出路也在社會體制的角色扮演上完成,所以是最入世的哲學。墨家學說為人民百姓而設,但沒有針對人民個人的人生修養的深入討論,而是面對國家體制的政策要求,所以全是政治思想,連它的宗教思想也是為了政治要求而認定的。因此,要學人生智慧,入世心多者學儒、老,出世心多者學莊、佛。

 

(二)政治思想中的各家學派:

 

  就政治思想而言,墨家可說的就多了,要尚同,這是尊君的部分,要尚賢,這是愛民的部分,為了國君能讓賢者治國,為了賢者能夠全心效忠,墨家還提出了國君要能夠給賢人以名位、以權力、以及豐厚的報酬,讓賢人能夠專心治國。墨家最站在人民立場,無論任何戰爭可憐的都是百姓,故而主張非功、主張兼愛,可惜立論基礎薄弱,都是一廂情願的吶喊而已,關鍵是討論問題的進路比較片面,難能統觀全局。墨家又有一些與儒家唱反調的政策立場,如非樂、節用、薄葬等,但與其說是跟儒家唱反調,不如說是對當時上層社會的奢靡之風的抗議,韓非子書中就提到齊人的厚葬之風,大臣建議要處罰以遏止風氣,儒家重禮樂,但也與奢靡無關。墨家要賢人治國的目的是要賢臣照顧百姓,若國君不能執行,則主張有天志的存在,並主明鬼,天志及鬼神是可以對國君實行賞罰的,天好善惡不義,且天下人包含國君都不可能逃於上天和鬼神的賞罰,這就是墨家政治思想的精要,只此而已,所以說他們是基層百姓對政治的期望,他們在社會底層,無力過問政治,只好訴諸宗教信仰以約束政治,下層百姓在歷代中國政局中也就只能如此了。若國君還是不聽,墨家固然沒有提出甚麼革命的主張,但是歷朝歷代的民間宗教組織對政權的革命行動卻從未缺席,當然期望明君,期望天下大治,但事不可為時也只好革命了。不過,革命是孟子的思想,但孟子的革命不是下層百姓的革命,仍然是貴族的革命,甚至是皇室宗親的革命,孟子高義的湯武革命就是貴族的革命。

 

  儒家是政治思想的學派,儒家的政治是站在知識分子立場愛護人民的君子的政治,孔子教育子弟要從政,從政要愛民,孟子強調儒者是協助君王治理天下的專業政治工作者,本身應該受到君王的禮遇尊重,若君王不能尊重賢臣,大臣必須去職。孟子自己就去齊,孔子也去魯,去掉了政治職務之後就只能以教育家、政論家面世了,但是儒者的理想就是從政,而且是知識分子身分的從政,不論自身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有從政的理想,目的就是照顧人民的生活。孟子多方論證只有照顧百姓的國君能夠王天下,孟子也高舉堯舜禹湯文武的政治為理想的君王政治,關鍵就是行仁政愛百姓,則天下賢人助之,天下人民歸之,在分裂的時代只有這樣的君王能夠統一天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也,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是關於政治理想的哲學,關於國家存在目的的哲學,以知識分子的身分關心國事的政治哲學。儒家沒有以統治者自居,總是衷心期盼明君在上,自己也不是發動革命的人物,革命仍是貴族對貴族的事業,齊王問孟子國君不受賢臣教化時該如何?孟子說若是宗室之臣就將國君換掉,另找同室賢者居之,若是外姓之臣就去職他去就好了。可見儒者心中沒有統治權的思想,秦以後歷代的儒者,已經沒有孔孟去國的自由了,對於國君與國家也只有效忠而已,國君不行的時候,除了自己去職也無他法。去職之後,若是為了稻糧謀,那就做個小官可也,盡忠職守,照顧一方水土的百姓,也正因此,在儒者治理下的廣土大地,倒也能維持人民的安康。除非儒者自己變身為奪權的梟雄,否則就是安於下位。董仲舒如此,王陽明如此,不為言官則為地方官,不為地方官就逃官了,做個逍遙的百姓可也,若是智慧太高,就教書著述流芳萬世。所以,自由自在的莊子是儒者書生的一種出路,若是不甘放逐自己於市井山林,那就努力擠身高層,與權臣一搏,不過,此時之儒已非純儒,必有老子的智慧,也或許有法家術勢的聰明技巧,或是像菜根譚般地通透人生,否則硬骨頭一來,都是自己去職。也可以說,儒者對於最高權力的問題仍受限於中國傳統君王政治的格局,沒有能掙脫,但他們本來就不是統治者心態,而是以管理者自居,一旦體制變革成為今日的共和民主政體,儒者的角色依然存在,儒者的理想依然必須,儒家的角色仍有可為也必須為之,因為天下滔滔百姓嗷嗷,儒者不出,誰來擔負?

 

  莊子的真面目不能算是政治哲學,而是人生哲學,但也是有明確的政治態度,就是政客是可惡的,國家是束縛人民的怪獸,君王沒有一個好東西,國君不治理天下,人民反而幸福滿滿。對於儒者,總覺得他們做的都是不能成功的事情,白費力氣而已,至於莊子自己,就做個大隱隱於市的自由人吧。莊子就是個出世的哲學家智者,他追求體制外的個人自由,體制對於他而言都是束縛,不小心萬一當上君王,就執行放任政治,一切不管,大家反而快樂幸福。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又不是武俠小說,所以,莊子哲學對政治建設是沒有理念的,莊子哲學只對個人人生修養智慧有重大的貢獻,那就是當政局不可為的時候,要看破體制的虛妄性,不要一死抱君王,不要跳入汨羅江,追求一個人的生活技藝的天下,也是正確的出路。

 

  老子哲學是政治哲學,包括了個人修養的智慧,關鍵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必須透過個人的修養才能實現,老子的政治理想也是愛民治國,也甚至要取天下,根本就是追求天下不能與之爭,爭甚麼?爭治理天下的權力,為什麼要治理天下?不為私利,而仍是為百姓的福祉。老子屢言物極必反,根本就說反者道之動,事情朝向對反的方向發展根本就是人事的鐵律,為何如此?指得是人際關係的對待原理,謙虛者人敬之從而居高位而人不害,驕傲者人厭之從而不易晉升,就算升上高位亦人人欲害之。謙虛、讓利於權勢心態的人物,保住自己的位子,然後虛與委迤以治理天下,既然鐵律是反者道之動,那麼處事就要弱者道之用,守柔謙虛就是弱者的意思,並非無能,而是採低姿態,並且減少自己私利的慾望,與群眾共事,利益都讓與他人,則人人樂與共事,事業可成,只是,有哪個政治人物能夠利益皆讓人?不都是為了利益而來奪權的?老子要有權力又要讓利,就可見出他得權力的目的是要為百姓、為人民而不是為了自己,因此,老子型態的聖人也不是權力型的人物,而是服務型的偉人,是有儒者愛民利國的胸懷的知識分子,只是,他更加看透人性,知道權力世界的邏輯,都是爭利益而來,君王如此,高層權力人物也是這樣,沒有例外,不必幻想,不像儒者仍然期待聖君明主,而是投身全力的火海,一樣掌權,且掌握得更為緊密,因為人人樂推,處上不厭,於是可以影響眾人,可以推動政策,可以服務天下,但是,榮譽歸君王,權力與權臣共享,利益歸部屬,資源歸天下人,自己孓然一身,沒有私利,私利早已損之又損,故而能無為而無不為,因為人人都願意他在高位,事情都是他來做,利益都給周圍所有的人,這樣的修養智慧,怎麼可能不會成功?不在高位?所以老子是政治哲學與修養智慧合而為一的型態,就是河上公之所言,「治身即治國」。老子這種型態的人物,可以為君王,但也不必一定要為君王,為大臣即可,甚至,不是大臣而有大榮譽的受尊重之人即可,總之是要扮演團結眾人的角色,透過自己的智謀才幹,把事業幹好,又把人心的慾望填滿,完全無私才可做到。其實,這不是真儒是甚麼?又有幾個儒者真能做到?照顧天下豈非儒者所求?卻總在榮譽地位名分上計較,己私未克,何以治國救民?所以,儒者可以在高位,就是必須有老子的智慧才可以做到。

 

  法家就是政治哲學,甚至是沒有談個人人生智慧的政治哲學,如果談了智慧,也是政治管理的智慧,如果談了修養,也是政治謀略時所需的修養。法家目的在富國強兵,法家的言說都在講給君王聽的,告訴君王如何保命強國。儒家也講話給君王聽,但是是要君王愛護人民百姓的,君王的權位儒家不關心,誰做國君不是知識分子的事情,不見子路干涉衛政就被剁成肉醬了嗎,孔子就沒有介入,孟子也不管誰做齊王,只是會發牢騷說望之不似人君。但法家要管,關鍵是國家要強大必須君位要穩固,君位是最危險的位子,兒子為王位會殺他,太太怕失寵會殺他,權臣為奪權會殺他,敵國為兼併會殺他,想殺者眾,歷史上國君自然生病死亡的不到二分之一,所以韓非以法術勢三策告訴君王如何保命守國,進而富國強兵,而法的關鍵就是必行賞罰,若能賞罰而重法治,韓非說庸才也可以治理天下。此說,筆者不同意。能行賞罰就是一種超級厲害的能力,罰是能夠忍悲寡情的人才做得到的,賞是胸襟廣闊的人才做得到的,缺乏這種意志與個性,賞罰不行,法勢就不重,如此,則一切策術亦無法發揮功效了。韓非在內儲篇說明了種種國君御下的策略,目的都是為了嚴格控制臣下,權力牢牢掌握,太多的謀略,不是橫空出世的天才,真是難以辦到。

 

    如此看來,儒家是站在臣子的位子管理自己的私慾以利益天下人民,老子既是站在臣子也是站在君王的位子管理自己的私慾以及管理別人的私慾好勝好表現之心而利益天下人民,法家則是站在國君的位子管理臣下的慾望以利益自己的權勢的思維。都是管理哲學,但面向不同,目的不同,於是做法就差異巨大,功用也不一樣,適用的角色也不同,也可以說三家都是管理哲學,也都是入世的哲學,都有政治思想,但都是人事管理的政治哲學,而不是政治體制的哲學,關於政權的問題,儒墨法都是君王政體的格局,沒有超過。君王自己得打天下,儒者不與役,天下打完出來治理而已。

 

  在政治思想方面,佛教是不著力的,只有期待轉輪聖王協助弘法的心願,理想在彼岸,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假,即便關心了政治,也是政治與渡人之間的問題,沒有建設政治體制的心願,本質上就是出世的哲學。

 

  總結政治思想部分,莊子和佛教是出世哲學,不管政治體制內部的問題,墨家站在人民立場吶喊,也不能涉入政治。只有儒、老、法三家涉入政治,這三家就是最入世的哲學體系。儒家管好自己以照顧人民,但對君王及權力沒有辦法。老子管好自己也管好權力人物以照顧人民,對權力雲淡風輕,但有辦法。法家教與君王管好自己以及管好臣下,追求富國強兵,法家加上術家,對政治的辦法多多,是高層從政者必備的思想武器。

 

  從政者,必須決定自己是哪類的人物,要愛民,就要是儒者,要影響政策,就要是老子,要治國,就要是法家,要打仗就要是術家,術家在儒者心中沒有地位,老子型態的人物一轉身就可以是術家,法家當然包含術家的思維,但與老子型態的不同就在於更看重人民的利益還是國家君王的利益而已。真正的法家自己也是儒者,真正的老子型態人物自己也是儒者,面對詭譎險惡的政治環境,沒有老子智慧、沒有法家思維的儒者只能甘居地方官員。求仁得仁,又有何妨。天下的安定不都是基層的官員信守愛民的道德而穩下來的嗎?儒墨道法自己都不是權力型的人物,權力的爭鬥場中,人心已不單純,儒道墨法都是知識份子心態,損人利己、殺一不辜得天下都不是知識分子該有的作為。

 

(三)宗教信仰

 

  從宗教信仰說,墨家是有宗教信仰的,但是神祇何人,並未明定,可以說只是先民一般的鬼神信仰,且欲借鬼神以訂正君權,這是後來董仲舒所繼承的一個類型。儒家本來就是人文哲學,宗教不是它的本質,即便有所謂儒教,或是祭天、祭祖的主張,也只是對天感謝賜予,因為人們藉天的大化流行以正德、利用、厚生,人文理性色彩濃厚,沒有迷信的部分。可以說在宗教信仰上保持一個「敬鬼神而遠之」的淡薄立場,政治要靠人,不是靠鬼神。道家老莊宜與道教做出區分,道教有神仙道教及天師道教,神仙道教修煉成不死的神仙,這確實是宗教信仰了。天師道教役使鬼神,以法術為人民禳災治病,這也是標準的宗教信仰。信仰就是相信修煉從而施法,若不相信,修煉不成,治病也無效。宗教是信仰就在於對他人而言親眼不能見證,因此只能說是信仰,但對宗教中人而言,則是有修煉、修行之法以獲得親證的能力,總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真信者即非迷信,不信者更不迷信,迷信者乃貪欲加上法術,正氣凜然者固不受影響,半信半疑又貪又愚的人就受影響了。至於老子,文中有鬼神,但不是理論重點,是道教以老子為神明而崇祀才有宗教意味的,老子自己沒甚麼談宗教信仰的。至於莊子,文中多神仙,但不是作為迷信的對象,而是自己修煉成仙的嚮往,也是在莊子被道教奉為神明之後才有宗教意味的。可以說老莊都是哲學體系,文中都有鬼神神仙之辭,鬼神非老子所重,神仙則確實是莊子的生命嚮往,也與他出世主義的政治思想有直接關係,若非有神仙作為生命的出路,莊子在現實人間政治事務上的逍遙無為態度,確實有理論不完備的缺失。

 

   法家幾乎不談鬼神,是最入世最現實的哲學,宗教信仰與這個學派談不上關係,若有妨礙富國強兵的路線,必定撤除之。

 

    佛教就是宗教,對於一般人而言,也必須信仰了成為佛教徒才有其作用,佛教接收了印度古文明輪迴轉世觀念,以世界無窮盡、生命無止境為教義的世界觀基礎,原始佛教要修煉成阿羅漢果位,倡不死不生,住動天地,飛行變化的境界,大乘佛教強調菩薩道精神,即是自渡渡人,自覺覺人,生命都是迷惘了才在輪迴中受苦,覺悟了,不迷執於現象,則生死即涅槃,即在現有的生命階段中自覺自度與覺他渡他,正信的佛教徒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超脫於社會體制的階層身分的感受,不論身處何位階,都以求解脫為生命的宗趣,但是,此旨太超越,一般人無法體貼此一心境,則多以積福球善報為終,死後上升善界天道,這也是很好的出路。佛教倡無神論,意旨是反對世界為有神的受造體,擺脫了大力天神的主宰,人人都是自為主宰者,生命都是自己的因果歷程而已,在這個意義上,佛教是哲學的體系,不是迷信的宗教,只是人多不信生命在我,於是教團亦被視為宗教的團體了。對正信的佛教徒而言,信佛拜佛都是自己的修行而已,身在人間扮演世俗的角色只是暫時的階段,沒有哪一個身分角色是永恆的,扮演它該完成的任務就好,就在角色扮演中進行自己的修心工夫,佛教徒絕是與世無爭的,佛教徒而參與政治鬥爭、講說鬼神以恐嚇、施作法術以受名聞供養、爭奪權勢以宰制社會,那就不是佛教徒了,只是披著宗教外衣的神棍。

 

    讓正信的宗教成為民間社會的穩定力量,則宗教中的有志之士便會全力投入護國愛民的工程,只是宗教中人永遠必須了解,宗教是自修自謙的程途,以之為利祿功名的踏階就不對了,加入宗教,即是更為約束自己、更為謙虛、深刻反省自己的缺點,如此才有與天地正神溝通的正能量,否則,加入宗教之後竟然慾望更強烈、傲慢心更深重、權力欲更大,這肯定是走錯路了。

 

    做為宗教信仰,在中國文化中,就是道佛兩教為主,當然還有西來的回教,筆者對回教了解不多,不敢置喙。就道佛兩教而言,都有其正信的形象,但是,人慾太強,正信的道佛被神棍異化而為迷信的宗教者亦不計其數,扶植正信的宗教,管理迷信的宗教,正是該為之事。

 

四、兩岸目前在文化建設上面對的問題與出路: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自覺地要承載中國文化發揚的使命,從教科書的編排、傳統文化活動的舉辦、文化載體的建設、面對世界的自我主張,在在都在表彰自己作為文化中國繼承人的主體性地位。然而,一九四九迄今的六十餘年後,台灣社會的政治氛圍已經幡然改變,主政者以獨立自主為政治走向與文化發展的目標,盡量避免與中國的連結,倡導在地文化,雖然,在地文化仍然是中國閩南文化、客家文化,但只流於生活形式與表面外觀的重視。雖然如此,台灣社會的文化風貌與傳統價值觀依然未變,而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的意識依然是傳統中國的現代化表現形式。長植人心的價值觀與教育體系的施教者仍然沒有丟棄中國文化的精髓,文化,本來就是人民生活中的自覺,價值觀本來就是深入人心的本質,儘管有種種光怪陸離的社會政治現象,要說台灣民間已經不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版圖這是不成立的。那麼,台灣地區的文化建設應如何前進呢?筆者以為,還是要靠民間。所謂民間,就是並非以政府官員身分的個人及社團的活動,包括中小學及大專院校教師的教育自覺,在這部分的發展,那就要靠個人的努力了。只要台灣同胞心中有中國文化,傳統儒釋道的優良價值觀就會永遠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台灣畢竟已經是個現代化的生活地區,人民的理性自覺與民間的力量是十分雄厚的。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永久的,在中國文化與台灣同胞之間的連結關係上,筆者並沒有任何悲觀的想法,並不認為政治的走向就真能改變了甚麼。儘管有人認為年輕的世代是天然獨的溫床,但那只是被政客吸引的奮青的突出形象,年輕人首先是課業,其次是將來的職業,只能說政治上是否統一不是他們的第一關切,不能說他們是天然獨,當然也不能說他們是天然統,天然統只存在於第一第二代一九四九年以後來台的外省族群,這是事實。對年輕人而言,個人生命自覺的價值觀,只要是優良的,就會是心中接受為主導的力量,在這方面,筆者對儒釋道文化的優點有絕對的信任。當然,年輕人對儒釋道的認同和他們對中國大陸的認同不是一回事,要台灣年輕人認同大陸,這方面目前台灣的主政者當然是排斥的,但是大陸方面的相關單位負責人卻是可以有所著力的,只是,連結兩岸心文化情的政策路線是一回事,處理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外交空間的政策主張又是另一回事,後者必然影響前者,這是大陸當局必須謹慎調控的課題。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國大陸,在中國文化的對待上,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起伏變化,過去就不提了,就目前而言,中國大陸的文化現象是:高層幾番公開倡導恢復優良傳統文化,民間國學熱已經遍地開花,倫理道德教育的復興毫無阻力,唯道佛兩教以及涉及怪力亂神的民間宗教事務仍在被審慎地關切中,學術界對於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關係保持互不侵犯的冷靜態度,可以說恢復中國文化的理性空間和政治氛圍都具備了,剩下來的問題只是何謂優良傳統文化?它的精華與糟粕是甚麼?自覺承擔中國文化的中國人有無能力從自己做起,成為優良價值觀的實踐者及弘揚者?

 

    就此而言,筆者看到的文化現象是:就學術界而言,國學院或國學課程的設立不斷增加,國學相關領域的學術會議異常熱絡,對於中國儒釋道三教及其他優良經典的研究,已經是學術界的顯學,研究計畫不計其數。然而,在各種討論的平台上,卻時常會出現激烈爭辯的場面,這就關鍵是理解上有鴻溝,也就是對真正優良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入。其結果,儒學領域的學者內部有路線的爭執,有時候引發為人身攻擊。佛教界學者僧人之間也會有爭執,人身攻擊的現象也常見。爭執的多半是對他人行為學思的動機之否定,而不是真正學術理論或知識的意見對立。學術理論或知識的爭辯總有釐清的時候,人身攻擊就只能沒完沒了,也缺乏建設性,只是徒然讓旁觀者失望而已。至於學術計畫的課題,愈來愈細,鑽進故紙堆的工夫愈深,而劃時代的哲學洞見也不易見到。

 

    民間的傳統文化活動面貌更為分歧。有傳統書院的恢復或創建,有共修讀書的組織多到不可計數,有幼兒青少年的國學學習團體與課程,有闢穀養生的熱潮,有術數靈視的社群,民間的活動力不可估量,但怪力亂神的可能亦恐不免。

 

    不論是學界教界或民間的文化活動,歸根結柢必須依據經典以為匡正之途。經典都是有正知見正能量的,延續了兩千年的儒釋道經典,以及後來的哲學大家的著作,都是可信的,關鍵只在時人是否真正理解。要確定了解,只有下工夫,這一部分也急不來。學界努力研究討論,民間努力自學跟上,一整個時代人民的勤奮閱讀理解,傳統優良文化的真精神還是可以恢復建立的。沒有甚麼力量可以恣意破壞,破壞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儒釋道精蘊的真精神有它在中國土壤上的生命力,自然會有高度自覺者要去傳承發揚它,只是時間的問題,經典的閱讀理解需要時間,學習儒釋道價值的國人的人格養成更需要時間,學術界從孰悉到創作的研究發展更更需要時間,只要沒有向後破壞的政治力量,筆者深信,優良傳統中國文化在中國土地上的燦爛輝煌時期一定會到來。

 

五、作為文化大國之後的使命

 

    要做文化大國,就要認識文化,一整個民族的子孫對自己優良的傳統文化不了解,如何做文化大國。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中華民族站起來的使命,從兩岸關係的角色天秤中看,已經毫無疑問的是向中國大陸傾斜了,過去幾十年的台灣,已經扮演了它該扮演的角色,該維護的該弘揚的都做到了,不管是文化的繼承整理與研究,不論是政府民間與學界,都有它正確的承載,現在的扭曲只是一時的誤途,正本清源的使命在大陸,大陸當局近年來對傳統優良文化的肯定與推動,正是鼓舞兩岸民間愛好文化人士的絕大動力。文化必是成長於民間的實質生活,只有人民的生活中真正展現了它才會成為國家民族的文化,因此,在政府的鼓勵協助下,讓良好的中國文化一步步恢復生機,必然是中國崛起最大的廣土資糧。

 

    那麼,上述各家哲學思想在未來的推動上應有怎樣的作為呢?

 

    首先,墨家早已不存,但是墨家民間組織的型態卻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它有宗教信仰的部分,也有民間互助團體的部分,政府照顧的愈多,民間互助團體就愈不需要,政府功能愈少,民間自救組織就愈為龐大,當民間社團以娛樂愛好為組織目標的時候,這就是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的表徵,人人工作之餘都去當莊子以自娛娛人,當人民不得不組織社團以自救保命的時候,這就是政治不良的社會現象。民間當然會有組織、會有社團會社,要努力讓社團與政府配合,以慈善團體協助照顧弱勢族群,這就是民間團體的良好經營之道。至於人人安居樂業,紛紛組織如大學學生社團以學習種種課外技藝的時候,這豈非盛世之兆。

 

    儒家是中國有良心的知識份子的神聖中心,做官以為人民服務為目的,深明公私義利之辨,承擔百姓生活照顧的神聖使命。今天,所有官員都應該是位儒者,為什麼元以後的科舉考試那麼重視四書五經,就是因為儒家的著作都是培養官員成為聖賢為目的的,都是官場人病的作怪,不是儒學理論有問題,只因人欲難填,不能自省者就同流合汙了。現在,在官僚體制中要倡導儒學,在人心自覺上要熱愛儒家,儒家的復興代表中國人文精神的全面起立,只有所有的公務員、教師、軍人、警察都是儒者,這個社會才會是健康良善的社會,則國力的強大指日可待。

 

    莊子的逍遙獨立精神,原本是對不義社會的逃避,但當太平盛世之日,也是人人自我莊子了,「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役我以老,息我以死。」人生看透了就是年輕時好好工作,老年後快樂享受人生,「魚相忘江湖,人相忘道術」,大家在體制中工作,互不傾輒,互相欣賞,快樂工作,下班後怡情養性,人人都是快樂的莊子,正是後現代社會最美麗的圖像。盛世大國的人民都應該享受快樂的生活,所以莊子的精神一樣要倡導,讓民間的生意盎然勃發,讓藝術、文學、設計、美學風行天下,美矣快哉。

 

    老子的謙虛讓利的智慧是更有能力的人的修養指標,承擔更大的責任的人就要更能無為無欲,已身處高位者就應思愛國利民,人性好名、好利、好表現、見不得人好,高位者就是要來宏觀調控的,一個正常的社會必是有能力的人站在高位,一旦站在高位,就是要更多的為民服務,不思己利,高官都有老子「損之又損」的胸懷,都能如老子所言「取天下常以無事」,必能「弗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上大位者,都必須要讓利於人,才能永保權位。

 

    法家的哲學中從未主張窮兵黷武、殺人放火,嚴刑重罰是不得已,陰謀軌術最終自招其禍,但治國不可無術,不過就是舉重若輕的公共政策,四兩撥千金的便民措施,片言隻語弭平戰爭,當人人重法守法,上下以法相待,而沒有檯面下人脈流動的事情,一個文明理性的社會就建立了。人民與政府互相信賴,就在執法的公平。以儒者愛民的心行公正的賞罰之治,就是法家的真正精神。《論語》不也主張「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當民德歸厚時,法律只是禮儀,當人心澆薄時,刑罰通常只及下民。所以,作官的要有儒者愛民的胸懷,則法律刑罰的施設就是對付惡意犯法的人物,正是造福平民的利器,儒法並治,是立國的機要,兩者皆需。

 

    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哲學,佛教世界觀解決了世間法不能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命運、二是生死。命運有無?來自業力因果自造。生死之象為何?生生死死不已。接受這樣的思想,實能使人頭腦清楚,自己造命,一生的歷程用來淨化心智,如此的宗教,豈非大智慧的大道路。現今兩岸倡導的人間佛教,正是以佛教徒出世的心胸來做入世的服務,因此正信的佛教宜被積極肯定並廣為推行,文化大國中必須有宗教的世界,因為政治體制無論如何處理不了個人的命運與生死之事,而這又是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困惑,人無不死,亦皆有命限,若非宗教,難以安心。

 

    文化中國中的宗教,應讓正信的佛教復興,也讓理性的道教活動,以道佛兩教深厚的民間基礎,並且敞開心胸接受西方外來的宗教,宗教都是處理天國彼岸的事務,不被政客誤用,就能端正人心,保證社會祥和。

 

    最後,文化的輸出要靠實力,一是客觀的國力為依據,二是主觀的文化實力為動力。就此而言,中國大陸固然已有相當的國家客觀實力,但是,文化的實力尚有待加強,當國人還是媚外崇洋的時候,對自己的文化便是蔑視的。當然,這是個人的選擇,但是,中國大陸的土地是否居住了一整個世代的素質優良的國人,是否一整個世代都是優良傳統文化的承載子民,這才是文化是否強大的表徵。筆者期望,所有有自覺的國人都積極努力,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好時代,一個可以前進的時代,莫等他人的資源,自己的努力就是資源的創造來源,創造吧,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