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 道家哲學 大乘佛學 禪宗哲學 當代方法論 一般論文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中國哲學中的自由與命定論 ] 儒家工夫理論的進路與型態 ] 概念思辨的存有論 ] 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思維 ]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 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 理解在實踐哲學中的作用 ] 實踐哲學的檢證者邏輯 ] 東方人生哲學多元真理觀的方法論探究 ] <中國哲學真理觀中的檢證問題> ] 作為文化大國的文化建設 ] 高階中國管理哲學 ] 論儒家與法家的會通 ] <菜根譚中的儒老莊和合智慧> ] 論中國大乘佛教思想與中國儒道哲學之間的關係 ] 論儒耶對話在真理觀上的不可溝通性 ] 論韓非子法家思想的內在理路及其與儒道的關係 ] 周易六爻時位與中華國學 ]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 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與材料 ] 周易六爻與國學智慧的整合 ] 以周易六爻的階層邏輯談中國生命哲學的真理觀 ] 人物志中的老子智慧 ] 對本體論概念使用的討論__兼論楊國榮教授三書的寫作特質 ]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 近代六十年來臺灣大陸海峽兩岸中國哲學研究 ] 實踐哲學的檢證邏輯 ]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 ]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____以四方架構為中心 ] 國科會大陸禪學 ] 國科會功夫境界 ] 書評 永恆與現實之間 ] 東方哲學是追求理想完美人格的哲學教育 ] 中華文化氛圍中的哲學人的專業倫理問題 ] 從孔子思想談終身學習的理念 ] 弟子規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 菜根譚的乾坤人生 ] 中華文明與《菜根譚》的簡約生活 ]

檔案下載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杜保瑞

 

一、中國哲學當代研究現狀:

 

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哲學,是中國地區自商周秦漢以來的思想結晶,主題重在政治管理的原則、人生修養的方法、生命的意義與最終歸趣,西方哲學史,發源於希臘文明,發展至歐陸、英美,重在探究真理的意旨、思想的方法、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極限。西方哲學以定義、推理、思辨見長,建立嚴密思考的標準,成為科學理性的堅實基礎,從而形成了哲學這個學科的特性。中國哲學以體驗、實踐為主,建立理論以面對人生,解決生命疑惑,而追求理想完美的人生。

 

十九世紀末以迄二十世紀初期,西方哲學進入中國,形成強大的挑戰與刺激,相比之下,中國哲學的思辨推理性不足,理論的嚴密性不顯,儒釋道三教只是人生智慧,談不上有嚴密理論而能捍衛其價值觀,面對這樣的批評,中國學者經過自我反省,自二十世紀前後期至今,所有有學力的中國哲學學者,莫不用力於建立中國哲學的嚴密體系,他們認為,中國哲學非無理論,非非真理,而是理論表達的模式以及理論建構的層次不夠清晰明瞭,於是向西方哲學學習嚴密推演的儒釋道三教理論,而重新表述中國哲學,迄今為止,有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為其中最有成就者。然而,他們各自對各家中國哲學理論的理解與詮釋又有不同,於是需要後學者繼以而為新的再詮釋。

 

時至今日,中國哲學研究逐漸為西方學者重視,紛紛投入研究的工作中,但是,基於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學者不易深入中國哲學的理論世界,找出真正核心有價值的真理觀而有所應用,從而刺激中國哲學向前推進,而是在若干鱗光片羽的視角中,挖掘能與西方溝通的論點,固有助於西方學者了解中國哲學,卻無助於中國哲學本身的深化與推進。

 

而東方學者,則又陷於學術的格式與學院的資源分配中,不能真正見到儒釋道三教真理觀的理想境界,致使中國哲學的研究,缺乏生命奮進的動能,以及指導時代的氣度。

 

面對此一情景,同時也有走回國學的呼聲,以為回到傳統的工作方式最能彰顯傳統文化的精髓。此說或許成立,但無論如何,缺乏與西方哲學溝通的長處,故非本文立場。

 

要建立對時代有用的中國哲學,還是必須深入儒釋道三教的精義之中,而這又需要有一套嚴密推演的解釋架構,這就是中國哲學的解釋學,是能有效解讀傳統經典文本的解釋架構之學。以下將以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說之。

 

此外,從理論完備性上說,其中必須解決的時代哲學問題即是,如何檢證為真?這是需要所有關切此一問題的中國哲學學者投入研究的新課題,亦即實踐哲學的真理觀如何檢證的問題。這個問題,正是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課題,過去以荀子解蔽、或大學格物致知、或禪宗明心見性說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其實,這只是對傳統哲體系如何正確認識的認識方法問題,或是如何實踐的工夫論問題,而不是如何檢證其說為真的知識論問題,不是西方哲學史自笛卡兒以後的反思主體認識能力的知識論問題。知識論的討論應後於解釋架構,唯有正確理解準確詮釋之後,才能有效地討論這些真理觀的命題如何可能為真以及主體的實踐如何已達境界。

 

再者,中國哲學是應用的哲學,是人生智慧的哲學,如何有效運用此一多元分歧、又深奧難解的人生智慧寶庫,亦須有一中國哲學的管理學,管理人生之學。這就是要議定中國哲學各套理論的應用層次,以及運用操作之方法,將各種理論的問題意識安置在人生問題的不同層面上去界定,有面對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目的的,有面對如何自我修養的、有面對人性弱點的理解、有面對團體組織的人事管理的、有面對領導者得自我修養以及管理智慧的,有面對生死問題的理解與安頓的,有面對命運好壞的理解與處理的,有面對入世的問題的與出世的問題的。必須將各種不同的智慧寶典釐清其功能與領域,方能有互為呼應而不是互相牴觸的功效。

 

最後,對於個別實踐者的實踐之選擇問題,熱愛中國哲學的實踐者,在面對理想差異工夫有別的儒釋道三教的真理觀時,他應該選擇哪一家作為自己的終身理想?這也是一個知識使用學的問題,亦值得進行討論。

 

二、理論的適用範圍與應用問題:

 

中國哲學主要都是人生哲學、是追求人生理想的哲學、是必須自我修養的哲學、是管理社會國家的哲學、是窮究天人之際的智慧真理。它們都是應用於人生管理的管理哲學,但是,雖然儒釋道三教都是人生管理哲學,它們卻有各自的不同經驗領域及使用範圍。此一環節若不能識明,任憑三教如何辨證,亦始終沒有互為說服的可能。以下簡說之。

 

首先,理論有依據於此在世界的認識體系和依據它在世界的認識體系之別。有它在世界觀的哲學體系,其智慧亦是應用在此在世界的人生,唯其理由上升至它在世界,而其最終理想境界亦涉入它在世界,這就是儒釋道三教辨析的最大關鍵,道佛兩教就有它在世界的理論,而儒家都是此在世界的思維的,此處不明,任由三教論辯真理爭議價值,亦是無效的辯論。

 

儒家就是此在世界的哲學,用於社會體制的個人及國家管理問題上。道家老子也是此在世界的哲學,用於領導者有效領導的原理上。道家莊子依據它在世界的哲學觀,而發揮智慧應用於此在世界的人生管理上,用於解放體制的矜持。道教有天師道教及神仙道教兩型,兩型都有它在世界的理論,天師道教依據其知識學說將智慧能力應用於此在世界問題的解決上,神仙道教應用它在世界的知識學說將智慧應用在它在世界的理想追求上。佛教也是有它在世界的理論,依據它在世界的理論,將智慧同時用在此在世界的人生改善上以及它在世界生命體的理想追求上,相較於儒道兩家,佛教可以解決它們不能解決的命運的理解與生死的超越問題。

 

除了以上儒釋道三家之外,中國哲學中另有幾個特殊領域或主題的管理哲學系統,例如:《易經》用於階層組織的應對進退吉凶禍福,這是此在世界的管理哲學,預設了所有的人生圖像都是在階層體制下的境遇,於是從階層境遇說明規律找出吉凶禍福的原理而給予智慧的建議。《人物志》用於人才分類運用的人事管理,也是此在世界的管理哲學,給予領導者識人用人的人才知識,對於求職者自身,亦是最佳的認識自己能力優劣高下的哲學體系。《菜根譚》是綜理人生的實戰演練原理,也是此在世界的管理智慧之學,唯其文字洗鍊簡潔,易懂易記,是綜合儒道的管理智慧寶典。

 

中國哲學都是人生哲學、應用哲學、也都是管理哲學。但其理據有從它在世界來,有在此在世界中說,欲解明其理論體系的真相,需有能同時兼顧此在世界及它在世界的解釋架構,以下論之。

 

三、系統性解釋架構:

 

過去,談中國哲學的理論,或是依據西方哲學的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辯證法等哲學基本問題為解釋架構,企圖將中國哲學文本置於此些問題中說明其哲學意旨,但不免會有削足適履之弊,於是有概念範疇研究法出現,強調以中國文字的概念範疇為研究的進路、主張與問題之分類,但是這又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缺失,筆者以為,欲有創新的中國哲學研究,以及貢獻於中西哲學交流之功者,宜於提出適合中國哲學特質的基本問題以為研究的進路,這就包括: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且此四者互為犄角,共構一個中國哲學的詮釋架構。

 

宇宙論談現象、物質、存有者類別、時間、空間、涉及世界觀、生死、命運、健康等問題,它同時作為價值意識反思的依據,由宇宙論觀察思維而得價值意識的本體論。此中有推理的跳躍問題,但這是知識論問題,宜另外討論。

 

本體論談價值意識,價值來自意義,意義由現象觀察而得,即是從宇宙論思維而得。儒釋道各有價值本體,仁義儒家、無為老子、逍遙莊子、苦空佛教,且兩千年不變,以形成學派立場。依現象說意義,以意義為價值,就價值求理想,於是有本體工夫,成為創作奮進的作為,而有了人文社會的創造性功業,如儒家的修齊治平,道家的内聖外王、治身治國,佛教的人間淨土。可謂價值意識有智悟獨斷之特徵,但更有創造社會的實功,依其實功識其真理。

 

工夫論談主體的自我培養、提升、與鍛煉,它有兩個脈絡,一為宇宙論進路的身體修煉工夫、二為本體論進路的心理修養工夫。宇宙論進路的身體修煉工夫者,道教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即其代表;佛教的禪定工夫亦屬。它是由人體宇宙學的知識為基礎,所進行的知能提升的修煉工夫。另一為本體工夫,即是以本體論的價值意識以為心理修養工夫的蘄向,以純粹化主體意志以與終極價值合一為操作的方式。工夫論的次級問題還有:工夫入手、工夫次第、境界工夫。禪宗南北之分,即是境界工夫與工夫次第的爭辯,陽明後學之爭,亦是境界工夫與工夫入手的爭辯,朱王之間的知行合一或割裂問題,也是工夫入手或次第工夫的爭辯。此處不明,便會時常把沒有衝突的理論誤以為是有所對立的兩造。這就需要依靠清晰的問題意識之分別才能講清楚。

 

境界論談主體的理想完美人格的問題,知識上由宇宙論和本體論議定內容,主要說明白最高境界是人間的帝王、聖賢,還是它在世界的神仙、菩薩、佛的問題。但是最高境界是要經過工夫實踐才能達致的,因此又要和工夫論做理論搭配。所謂境界工夫就是工夫已達最高境界以致無須再做時的狀態,如「心平何勞持戒?」、「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論的描述語句,也時常被視為形上學語句,以為是對道體的描寫,這是因為,道體無從識別,唯有對於得道之最高境者的狀態認識以為道體存在特徵的想像。

 

以上,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適成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基本問題,同時也會是研究者的研究進路以及解釋架構,此一架構正是能清楚呈現各學派的理論全貌,因為一家學派的理論完成,就是必須完成在此四大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主張上。同時,此一架構又能有效解消各學派內部不同哲學家的理論衝突,因為不同的理論背後多為不同的問題,故而意見主張有別,卻不是有立場的對立。這正如陸王批評程朱支離、及外理於心的現象,就是把程朱談在存有論概念範疇關係的討論,當成了工夫論的命題而提出的批評。

 

研究中國哲學的系統性就在這四方架構的呈現中說明,但還有對於概念範疇的研究,類似西方形上學、存有論哲學的研究,這是思辨哲學的模式與進路,雖為小宗,但仍存在,牟宗三先生即以程朱哲學多有論及於此而謂其為儒學的別子為宗。牟先生的定位也是哲學基本問題的錯置結果。

 

以上四方架構加上存有論進路的範疇研究,就是中國哲學本身的系統性全體,並且,一家學派的理論完成,就是完成在存有論的範疇界定,以及四方架構的全體推演中,但是,這樣的工作可以說是理論上的系統一致性的完成,卻不是實際在實踐上已檢證完成,就知識論的問題而言,可謂尚未進行。下節論之。

 

四、檢證的知識論問題

 

中國哲學是實踐的類型,有別於西方思辨的體系,思辨哲學以系統一致為理論的完成及知識的證成,實踐哲學就要在經驗中呈現才是證成。三教教主都是有實踐的親證以為學派的創作依據,對創教者而言,既是親知,必是真理,則對它教就只能欣賞,不去詆毀、否定已算是有度量的了。雖為真理,卻必須接受各家都是真真理的相對主義立場,關鍵在於,各家世界觀不同,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層面也不相同,因此無有爭議的真正必要。至於檢證,宜於區分研究者還是學習者。研究者以知識了解為目的,學習者以能力全備為目的,研究者以知道整個實踐哲學的理論架構為目標,學習者以成為實踐哲學裡的最高境界實踐者為目的。研究者重點在系統的一致,以及系統的是否成立。此時,實踐哲學就是依價值意識為目標的開顯,理想在哪裡,世界觀就到哪裡,只要有心,就能開顯,因為背後正是一套具有理想性格的創造活動。實踐了、實現了就是檢證了。尚未實現前,就是繼續努力、專心一意而已,因為在創教者創教之初的經驗,就已經說明了理想的真實可行了。因而研究者的絕對任務,還是在理論呈現的意義上清楚明白地去知道理論的深刻內涵。

 

至於學習者就不同了,學習者的重點在實踐的達致,亦即自我能力的提升,而能力正是需要親證的事件,因此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便成了實踐檢證的重要課題。但是,親證的系統中有此在世界、和它在世界的區別,此在世界的理論,在實踐之後,是否達致標準,人們較易於檢證。而它在世界的系統,一般人就沒有檢證的能力了。

 

就經驗現實世界的理論而言,如儒家的哲學和道家老子哲學的學習成效而言,就是看學習者在經驗現實世界的實施成效來檢證,其中關鍵的檢證原理在於檢證者自己的哲學素養,以及檢證者的內心純正與否,若是檢證者哲學素養不足,不知何為真儒?何為真道?則不能有效檢證學習者的實踐成效。又檢證者若是内心不純,以私害公,則亦無能為公正的檢證。若是涉及它在世界的經驗能力,則必須要同時具備此一能力的實踐者才能對學習者有檢證的能力,一般人是無法檢證的,即便是良好的研究者也不能。此時學習者就需要有良好的知識基底,而這正決定於在做為研究者的身份時是否做足功課了。

 

以實踐的理論或是活動的成效作為檢證的知識,這便是實踐哲學的知識論的特殊之處,細節的討論還要進入三教的知識世界,這是中國哲學絕對有創造力的新領域,也會是帶領世界哲學的新思維。

 

六、個人的實踐與選擇的問題

 

最後,針對儒、釋、道以及《易經》、《人物志》、《菜根譚》等各個中華傳統學派的智慧,個人在學習上應如何選擇的問題,再進數言。首先,要追求最高境界者,就是一家深入到底,心無旁鶩,才有可能成聖、成仙、成佛。但是就一般人而言,儒釋道的智慧都能為己所用,只要問題與智慧相應就好,於是,首先,應該要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那就是在於服務的人生觀,這是儒家的立場。要做領導者要用老子。要在階層體制中了解吉凶禍福,要求智於《易經》。要在職場中理解角色以為用人與被用的依據,要使用《人物志》。要讓自己優游於職場中以及為退休生活做規畫,就需要莊子的智慧。要知道命運,去使用佛教因果、業報‘輪迴的理論。想知道死後的生命去處,則應問道於一切宗教。

 

以上,以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為中心,簡單地討論了一下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期盼與所有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與學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