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 道家哲學 大乘佛學 禪宗哲學 當代方法論 一般論文

<中國哲學真理觀中的檢證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中國哲學中的自由與命定論 ] 儒家工夫理論的進路與型態 ] 概念思辨的存有論 ] 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思維 ]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 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 ] 理解在實踐哲學中的作用 ] 實踐哲學的檢證者邏輯 ] 東方人生哲學多元真理觀的方法論探究 ] [ <中國哲學真理觀中的檢證問題> ] 作為文化大國的文化建設 ] 高階中國管理哲學 ] 論儒家與法家的會通 ] <菜根譚中的儒老莊和合智慧> ] 論中國大乘佛教思想與中國儒道哲學之間的關係 ] 論儒耶對話在真理觀上的不可溝通性 ] 論韓非子法家思想的內在理路及其與儒道的關係 ] 周易六爻時位與中華國學 ] 三教會通中的選擇性問題 ] 中國管理哲學的理論與材料 ] 周易六爻與國學智慧的整合 ] 以周易六爻的階層邏輯談中國生命哲學的真理觀 ] 人物志中的老子智慧 ] 對本體論概念使用的討論__兼論楊國榮教授三書的寫作特質 ]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 近代六十年來臺灣大陸海峽兩岸中國哲學研究 ] 實踐哲學的檢證邏輯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與檢證邏輯 ]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____以四方架構為中心 ] 國科會大陸禪學 ] 國科會功夫境界 ] 書評 永恆與現實之間 ] 東方哲學是追求理想完美人格的哲學教育 ] 中華文化氛圍中的哲學人的專業倫理問題 ] 從孔子思想談終身學習的理念 ] 弟子規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格理論 ] 菜根譚的乾坤人生 ] 中華文明與《菜根譚》的簡約生活 ]

 

檔案下載

 

<中國哲學真理觀中的檢證問題>[1]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一、前言:

 

談檢證問題,就是要談中國哲學的理論成立的證明問題,就是要提出檢證理論以證明中國哲學內涵為真的理論工作。就此而言,首須準確掌握中國哲學的理論特質,中國哲學是以實踐為主要型態,儒道佛三家都是提出人生的理想以為生命的追求的理論,包括先秦的墨家、法家、兵家也是這樣,包括《易經》《人物志》《菜根譚》等珍貴文化寶典也是如此。所以,談中國哲學的證明,既要談理論推演一致的證明,也要談實踐達成理想的證明。其實,理論推演的證明,就在前章系統性的問題中談完了,任何一個學派,若能在系統中的哲學基本問題都已建構完備,而且互為推演,形成了體系,它的理論就是建構完成了。但是,理論都必須依據一定的假說,在西方哲學而言,則是絕對預設,就此預設而言,任何體系自己未能再予言說,因此未能自我證成,這本來是知識論時代對過往形上學時代的普遍原理的批判,但即便是知識論時代以後的哲學,無論它再怎麼反思思維的起點,再怎麼追究無預設的前提,再怎麼提出絕對自明的原理,都免不了在理性上的被質疑。以這種知識論問題意識的質疑精神來看中國哲學時,首先就會質疑它的缺乏論證性以致不能算是哲學,面對這個問題,在筆者所提的系統性四方架構中則可解決,事實上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家們都是以各種哲學基本問題所組成的解釋架構面對並解決了這個問題,只是各家系統不同,頗有別異與爭執,並且還可以繼續辯論較競下去,因此,不是中國哲學的理論建立不起來因而不能算是哲學,而是所建立的中國哲學理論是否能符合檢證的有效性要求,以致於能被承認是一套具備真理性的哲學體系。就此而言,從中國哲學的實踐特質方面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討論檢證理論來談面對它。

 

對於追求人生理想的中國學的理論檢證,筆者認為,一方面必須要從人的實踐活動中去談,二方面必須要依據各個學派分開來談。

 

首先,從人的實踐活動來談的意思是說,中國哲學是由創教者提出的理想建構的理論以為指導後繼者學習、仿效、實踐而完成自己的生命的哲學,這其中,就有幾種實踐的活動在進行,第一,就創教者而言,他是在如何的經驗中提出理想而建構了理論的?第二,創教者眾,學派紛雜,學習者要如何進入某一學派的理論世界與生活世界,這裡,還可以區分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研究者指得是像筆者這樣的學者,實踐者指得是各學派的弟子,例如以儒者自居的知識分子,以老莊的智慧指導自己的人生的道人,還有進入佛門出家修行的和尚等等。研究者要怎樣研究才算是正確的研究?實踐者要怎樣實踐才算是正確的實踐?這樣的課題,才是實踐哲學的檢證理論具有的特殊性課題,宜予發揚,成為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前沿問題。第三,實踐哲學的落實,是落實在老師帶領弟子進行學習的實踐活動中,老師的角色是絕對的關鍵,除了創教者自身天才橫溢以外,之後的所有研究者、實踐者都是面對創教者的系統而為學習的活動者,研究者的成果還是建立在系統的理解與詮釋上,至於實踐者的成果,就有待老師的檢證了,所謂的老師,首先是創教者,如孔子對弟子的評價與教導,如佛陀對弟子的訓勉與教育,當創教者不在世了以後,弟子們接續師門傳統,自己也成為了師父,開始教育弟子,並且確認他們的學習成效,這時候,就進入了檢證理論最真實的現場,那就是師父對弟子的檢證,例如禪宗的公案,都是師父檢證弟子學習成效的語錄,例如象山、陽明,也都有對子弟教育訓練的話語,這當中就是檢證理論的具體材料。此外,具有優秀中華國學素養的知識份子,也有融會儒釋道各家的修養體證的作品,如《人物志》《近思錄》《菜根譚》等書,只要能準確地註解,就是討論中國哲學如何檢證實踐者的最佳具體智慧。

 

依據以上所說,討論中國哲學的檢證理論,就從創教者、研究者、實踐者、檢證者這四個人物角色的實踐活動來談。對於創教者,要談一個學派的理論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如此可以解消檢證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中國哲學這種哲學是怎麼發生的。對於研究者就要談他的研究心態,要使自己成為可能的實踐者,甚至實踐成功後的檢證者之前,研究的過程是不可少的,但是研究也是實踐,而不是單純的思辨的解析,因此研究者需要有相應的心靈,也就是一個相信的心態。至於專業的技術,當然是必要的,且是關鍵的,指得就是當代中國哲學家們的解釋架構,這些各自不同的架構,有助於讀者理解經典文義最重要,不必硬分高下,也就是說學者間的理論較競是不必要的。第三就是實踐者,作為教派的信徒,必須要有一定的心理建設,缺乏正確的心理素養,他的實踐是不可能達成的,因此對於實踐者,要談的就是他的自我要求的工夫了。最後,當一個人經歷過好的研究者、實踐者的過程,而成為學派的典範之後,他才能夠扮演真正的檢證者的角色,檢證與教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為肯定他或否定他都是在教他,儒家的因材施教、佛教的授記、印心都是對檢證者可談的理論問題。

 

其次,從學派的角度來說,不同學派的創造與研究、實踐、檢證的活動類型是絕不相同的,分辨其差異的工具也是多樣的,如宇宙論的此世它世的區別,如工夫論的出世入世的差別,如境界論的社會階層的不同,至於本體論那絕對是不一樣的,各家皆緣起於理想,各教派之別異就是因為理想的差異,沒有理想就沒有實踐的目標,各家在實踐方法上的不同,關鍵當然是理想有別了。既然各個面向上各教派都有形態之不同,那麼,各教派的檢證活動也就一定會有型態的差異。當具體落實到各家的檢證行動之後,就是要各家分開來談的,這就是檢證者對實踐者的檢證,至於創教者和研究者的活動,倒是可以整個中國哲學談一個共同類似的型態理論。實踐者和檢證者之間的互動的檢證行動,要落實到一家一談,才能見真章,也才表示真正深入了。本文之作,就各家的檢證理論,仍只談基本原則。

 

以下,進入創教者的創造活動的討論,目標在說明中國哲學的理論創造,是一個甚麼樣的型態,以至於對它的檢證的重點為何?對創教者創造的理論的討論重點,應該在於他的知識獲得的過程,並從中理解他們的理論的成立意涵,重點就是,人格程現時,理論就實現為真,創教者自身的境界說明理論為真,弟子學習實踐而亦呈現同樣的人格境界時,則是一方面再度驗證理論為真,二方面說明弟子的實踐為真。

 

二、對創教者的創造活動的檢證

 

決定中國哲學理論型態的基礎,當然就是各學派創教者的心靈與理論,以及他的實踐。檢視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佛陀這些創教者的理論與實踐,首先,他們都是有淑世的心靈,欲解決人生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針對問題,提出理念,進行實踐,建構理論,創造教派。若就真偽而言,理念是無所謂真偽的,只有實踐理念的心態的真偽問題而已,但這不是對創教者要討論的問題,而是實踐者的問題。基於系統性四方架構,以下即以此四項哲學基本問題的知識獲得過程,進行討論。

 

(一)本體論的價值選擇

 

  儒釋道各家都有價值理想,筆者以價值意識的本體論說之,儒釋道各創教者以他們不同的淑世理想而展開人生的實踐與追求,理想是自我設定的,自己選擇的,理想無所謂真偽,只有對其內涵的理解的準確與否而已,然而,創教者仍會合理化之,理據就在宇宙論的現象分析中。至於價值,確實各家不同,其旨,筆者申論之於適用性問題中。

 

(二)宇宙論的知識開發

 

價值理想的差異當然與所見的宇宙現象直接相關,特別是儒釋道三教放在一起的時候道理更明,明確的現象知識得到明確的價值意識,這是自己的選擇,合理性直接存在,它就是主觀的意欲選擇,立基於現象實然。討論宇宙論實重點在此在世界系統和它在世界系統的不同,道佛兩教有它在世界系統,儒家以此在世界為主。既然宇宙現象清楚,價值意識就可依主觀選擇而有其合理性,那麼宇宙論知識的得知便是檢證為真的重點,知其如何得知,比論證其是否為真更真。此在世界的系統就是經驗之知,大家一樣,價值各自選擇,也毋庸爭執。宇宙論知識獲得的難題在有它在世界系統的知識,這一部分既有其客觀性,也有其主觀性在。它既不是世人共享的一般經驗,就只能從獲得者的獲得過程尋找知識確定性的理據。它在世界訊息的發掘,一靠主體的感官知覺能力,一靠人類的科學儀器。人類的科學儀器迄今未能證實它在世界的存在,至少尚未進入普及性知識,這便不談。人類的感官能力才是獲取它在世界知識從而建構哲學理論的途徑,古人便是如此,今人亦可重複嘗試,未來的人類也還可以繼續實行。但有問題的是,古來各宗教哲學的宇宙論知識體系差異甚大,莫衷一是,真要對立起來,不必經驗現實知識系統來否定,它在世界知識系統之間就已經互相否定彼此了。因此,搞清楚這種知識獲得的過程,才能處理這種知識的理論定位,亦即真實性依據。

 

道佛兩教都有它在世界知識體系,各依教派中人的超感官實踐而得,就像科學原理被知道的道理一樣,它們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發明的,既然是被發現的,各人發現不一樣的知識都是正常的,如果將它在世界的經驗及其知識都視為假知識,那麼人類文明中的所有宗教知識體系都是假的,筆者絕不採去這樣極端的態度,而是將宗教世界觀的知識視為宗教徒們經過實踐感知而說出的真知識,當然主要是教主的及後繼的大師們的經驗之知,這對他們而言都是真經驗下的真知識,而這些知識,配合他們自選的價值意識,形成了一套本體宇宙論的理論系統。而這些知識在從未開發到開發的過程,便首先是創教者的想像或假設或更古老的先民訊息傳遞下來的先在預設,再基於他們的淑世的理想的結合,便在自身的感官知覺能力上鍛鍊培養提升,從而得知。既然事先有預想,結果就如其所想地呈現,謂之發現,發現了,配合價值意識,形成了一套理論,從這套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系統中,交代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謂之境界論,以及告訴後人追求這個境界的方法,謂之工夫論。

 

不是假設它在世界是甚麼就能親證這些經驗,而是這些假設也是先人的實踐經驗之訊息的傳遞而接受假設而修練修行之後的所得,中國道教理論形成之前早有遠古的薩滿經驗的訊息傳遞,印度佛教的形成之前更有為數眾多的印度古老宗教世界觀的知識橫亙在釋迦牟尼佛的心中,經他自己接續經歷開發而後呈現才形成他的它在世界的世界觀宇宙論知識系統。也就是說,先有合理的它在世界的知識存在作為理論的假設,然後才有親證的經驗見證,然後形成系統的本體宇宙論的理論。就此而言,後人的檢證只有照著實踐才有得證的途徑,然而即便是得證,依然是個別的人的私人經驗,雖然理論可以公諸於世,但是人們若未及實踐就沒有親證之知,只是,雖然沒有親證之知,卻不妨礙可以有信仰,亦即相信其為真知,然後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成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至於證成與否都不妨礙這個相信的態度。

 

(三)工夫論的理論與實踐

 

工夫論觀念的提出,是創教者依據自己的實踐而言說這個實踐方法的知識而出現的,實踐的方法自然是對準價值本體的理想,價值本體是在現象知識的基礎上自我領悟發覺認定選擇的,個別的人可以沒有這樣的理想自覺,那他也就不可能會去做工夫提升自己了,創教者不只有這樣的理想,還有自覺自己必須去追求這個理想的積極意志,因此各教都對立志有關鍵性的強調,立志實是一切宗教哲學系統的實踐動力之源,可以說是一切工夫論的源頭。工夫論有種種類型及進程,此不多論,筆者已申述之於《中國哲學方法論》書中了。對創教者的工夫論的檢證,首先是研究它在知識系統上與其本體宇宙論是否一致,通常當然都是一致的,否則就是頭腦錯亂,問題是工夫有不同類型及進程,不識者時常會因學力不及導致錯認因而否定,但這便是研究者的問題了,而不是創教者的問題。此外,當然必須認定創教者對其所說的工夫都是實際親力親為的真經驗,他是都做了也都做到了,他就是都做到了才為言說本體宇宙論以及工夫論的,他的理論建構是因為有淑世的理想而建構的,既然是為了淑世,當然就是要說出來以為世人所效習的。後人對其論檢證要認定創教者自己做到了,而且他的理論是與他的本體宇宙論上下推演可以一致的。至於檢證他有沒有真正去做或做到位,這其實只能是針對的子的實踐而說的,而不是針對創教者來說的。

 

(四)境界論的主體圖像

 

做工夫且做到了,且完成自己對淑世理想的堅持,這就是創教者達到了他的理論世界中的個人生命的最高境界了,針對這個最高境界,他也會進行言說,言說內涵,即是聖者的境界。沒有做到的話,便不可能準確說出這個境界,也不可能指導後學去做工夫以追求這個境界。而他所言說的境界,理論上當然必須與他的本體宇宙論和工夫論系統一致。作為後學者、研究者,對創教者所說境界的檢證,首在了解其深刻意旨,其次在相信創教者已經達到。檢證上真正有經驗現實意義的,其實是對後繼的實踐者的實踐境界的檢證。

 

綜上所述,創教者自身完成了理論與實踐,就檢證者的任務而言,重點在接受這是一套真實有效的實踐哲學的系統,認識清楚是最重要的部分,認識若不清楚,談何檢證?認識是研究者的任務,在轉入討論研究者之前,創教者就是創造了一套真實有效且經過自己親證實踐了的實踐哲學系統,這是必須先設定的認識,否則,研究的路向就會有所偏差了。

 

三、對研究者的研究活動的檢證要點

 

在創教者和實踐者之間,可以有一個研究者的角色,實際上也就是在討論檢證理論的學者族群,檢證的目的是要了解其為真理的意旨,而不是要任意地批判及否定,正確理解及準確詮釋便是最高的目標。以下分幾點述之。

 

(一)要有信仰才會有準確研究

 

對於研究者的研究,過上述對創教者工作成果的認識,首須相信各教所說對各教中人而言是一套真知識,本體論的理想是信念的內涵,它在世界的宇宙論知識是相信的內涵,在研究者先相信理論體系是一套真實有效的系統之下,再展開研究,才會有正確的路徑從而得到正確的理解與準確的詮釋。此處所指出的相信的重點,在於儒釋道各家是一套針對自己的理想要去實踐從而必然可以實現的理想哲學系統,相信了這一點,再展開研究。若是先採取不相信的態度,一切的研究多是枉然,既得不到對理論的了解,更得不到對自己的幫助。理想是信念的選擇,如何否定?它在世界的知識是親證的所得,如何否定?唯一可以否定的是從邏輯上言,世界觀的客觀知識如何得到主觀的價值?這就是筆者一再強調的,客觀的知識是思考的環境背景,本體論的價值意識是主觀的淑世理想之所決定,就像在畫布上彩繪,宇宙論是畫布,本體論是圖案,有畫布才可以繪圖,但繪出甚麼圖畫?是畫家心中自性流露的結果,沒有必然,但卻有美麗。美麗就是這個理想,只要有世界就可以有理想,只要有畫布就可以繪圖,這裡固然沒有必然性,但卻是有美麗的圖畫的呈現。相信那一幅畫已然完成,現在的任務是了解畫中意涵,然後讓後繼者學習如何繪出同樣美麗的畫,當然不是原畫而是新畫,但美麗是一樣的。

 

(二)有專業技術才有研究的成果

 

創教者的理論是研究者要研究認識對象,理論是多面向豐富且複雜的,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任務就是研究者的職責所在,要使其現代化就是使其理論化,理論化就是將意見以系統性的言說予以揭露,這是梁漱溟說於百年前的知見。系統化的言說是要有專業技術的,明確的概念定義、問題的清晰、主張的明確、推理的過程合乎邏輯原理等等,就是專業的技術。筆者前述所談的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就是這個技術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針對傳統儒釋道的理論以系統性的架構將它清晰地表述出來,這樣的表述任務,必須有正確理解的前提,才會有準確詮釋的成效,正確理解首在相信,準確詮釋首在相應,專業技術要靠勤學,不是自己任意擇用某個架構不假反思地使用就能做好的事。

 

(三)完成在體系的清楚認識

 

研究者任務完成在能夠系統性地將儒釋道哲學一一言表,且能克服儒釋道哲學的許多隱喻與遮詮的意旨內涵,隱喻與遮詮多半與工夫論境界論有關,不解實踐哲學的特質在實踐的活動與成就的境界的研究者,多半在隱喻和遮詮中就過不了關,很可能根本就不能了解理論的意旨,這就是專業技術的功能,只有願意相信與能夠相應的研究者,才能找到合適的架構予以清晰地解說,為什麼中國學的解釋架構系統必須是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筆者就不再在這裡多說,這是筆者前書《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論述要點,這裡要強調的是,有了四方架構的依靠,一方面能夠將各學派之間的差異說清楚,二方面可以將學派內部的差異予以解消。首先就三教之異而言,宇宙論的知識立場就不相同,其次價值意識也絕不相同,因此工夫論的實踐當然不同,最後成就的理想人格也完全不相同。許多想要說各教相同的說法,都是片面的只看到個別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形式性表述,就輕易地論說其同,如心性論,僅僅是談心性概念的定義及關係,這是字詞的使用,是西方哲學傳統的思辯的存有論問題,心性情才天道理氣這些概念範疇,當然是各教通用的,但不能因此說各教意旨相同。以心性概念說本體工夫時,儒佛幾乎完全相同,但儒佛的工夫論內涵依然根本差異。其次就各教內部之同而言,同一教派內部的許多爭執較勁,多是昧於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所致,講境界的批評講工夫的,講工夫的批評講存有的,這樣沒完沒了的譏笑嘲諷,只能顯示出研究者的專業技術不足。藉由良好的研究工具,將各家理論呈現清楚,是研究者的使命,目標在使中國哲學現代化,更在當今之世,讓所有的實踐者,包括當研究者自己也願意作為實踐者的時候,能有正確的知識引領,更能檢證對錯。

 

四、對實踐者的實踐活動的檢證目的

 

討論實踐哲學的檢證時,既然理論為依教主的實踐有效而為之言說,理論本身就是真的,談不上檢證理論之真偽。真能談檢證的,就是實踐的真偽,也就是相信了理論的信徒的實踐之是否達到標準的檢證。以下論之。

 

(一)相信與選擇

 

要實踐一套宗教哲學的理論,首在相信。若是不相信,就不會去實踐。而所謂的相信,就是自身尚未經歷之前已經相信其為有效的理論而願意接受的。相信之後就是選擇,選擇是要有意志力的堅持的,沒有意志的堅定,相信了也與自己無關,可以說別人的事蹟,可以評價別人的實踐,但就是沒有自己的親證,雖然理論不因為自己的親證而為假,但理論確乎因為自己的沒有實踐而與自己沒有切身的關係了,這樣的相信變成外部之事而已。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是追求理想的哲學,相信而沒有去實踐這跟不相信也沒有甚麼距離了,價值信念的實踐與身體修煉的實踐都要親為,價值信念相信了而沒有實踐恐會帶來自身的不安甚至痛苦,身體能力的相信而沒有實踐就是浪費了知識而失去進步的機會。這樣的相信似乎談不上是相信了。真相信了必會實踐,真實踐了必是經過選擇的結果,這時就要面對選擇相信之後的實踐的艱難,那就是做工夫的過程了。沒有理想的人不會選擇,一切依據感性慾望而行為,沒有理想的人也不需要相信宗教與哲學,反正有命一條,經驗的所知也足夠活命,但這樣的人生就遜色多了。總之,作為某個學派的信徒,就是有了選擇,相信了理想所代表的真理,而要去實踐的人。若是表面上是某個學派的子弟,但若不實踐,那就是沒有真正的相信也未曾做過生命的抉擇,這樣的信徒只是外在的標籤,在世俗社會中這樣的標籤是沒有價值的,就算自以為得利了其實還是虛偽一生而已。

 

(二)理上清明與事上磨練

 

相信選擇而堅定的地去追求時,這就是做工夫的時節了,做工夫必須要有理上的清明與事上的磨練。理上的清明來自於作為研究者的工夫,不做這個理上清明的工夫,他的實踐是盲目的甚至是任意妄行的,理上的清明可以不必有專業的技術,可以不必要將理論以系統化的語言表述出來,但絕對是理解道理,知道應該怎麼操作的人,他的理解首先是價值意識的清楚,其次是相應的世界觀的相信,如此的實踐,才有其準確性。

 

實踐的時候必定是要經歷艱難的,因為理想就是未完成的夢想,表示眼前尚不是所想要的情況,餅是自己尚未具足承擔理想的知能,因此需要提升自己,這就需要做工夫,或是心理的修養,或是身體的修煉,或是身心並齊的修行。就其價值意識的本體工夫而言,鮮少不有與他人互動接觸而在事上磨練的,儒家是如此,道佛兩教依然,都是需要在團體中與人互動依事而行堅忍自己的。就身體知能的鍛鍊而言,亦是鮮少不有與外在環境做接觸感知而能進行的,感官知能的鍛鍊就是對外在環境的感知能力的提升,提升之後的處事自然不同。

 

(三)堅毅地突破種種困難且永不懈怠直至成功

 

實踐者就算相信了選擇了實踐了,這也還不一定就能達到最終的成就,半途而廢者多矣。因此,必須突破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永不懈怠,直至成功才可以。這就再度說明了實踐哲學體系中的工夫論是以立志為首要的作為的,儒釋道都講立志,尤其是儒佛兩家,因為他們與世俗社會的互動更多,而且那正是成就他們的理想的直接途徑,但是社會的反噬是必然的,因為實踐哲學就是要改變社會現狀以致令其變好,但人沒有理想之後,就是享受現實、耽於慾望、陷溺其心、而不肯改變的,因此有理想的人的實踐是必然遭遇困難的,如果在困難面前退卻了,那麼實踐必不成功。

 

因此就檢證而言,實際上就是對實踐者的做工夫之檢證。檢證其信仰是否堅定、其認識是否正確、其意志是否堅定、其實踐是否持續不間斷、其工夫是否作偽。檢證不是要檢證理論是否為真,而是要檢證實踐者是否真正在實踐。並不是說理論不必檢證,而是說理論來自價值的自覺之選擇,因此談不上檢證真偽的問題,實踐哲學理論的檢證有其特殊的要點,那就是對於實踐者的檢證,那麼,誰人能夠做這個檢證的工作呢?下節論之。

 

(四)材料豐富文本眾多

 

當創教者實踐與理論都已完成而展開教學之後,對於弟子信徒的引導就有檢證的課題了,從創教者的言談,以及後繼的大師們的言談,此類材料是最豐富的,因此可以引用為文本解讀的經典是眾多的,這就是實踐的真實現場,檢證的臨在場合,也正因此,許多談對後人學習當否的評價的話語,將成為哲學解讀的第一手資料,關鍵只在研究者自己是否入心?是否理解?若能理解便能解讀,一旦能夠解讀,就是落實中國儒釋道哲學於具體生活中的最好說明,在個別人物實踐的道路上,既有大師的檢證,又有個別經驗的場景,對於檢證個人實踐以及檢證整套理論都是檢證的具體落實,而非只是理論的系統性一致性的完成而已。等於是建立了實踐的案例而有了經驗上的證實。

 

五、對檢證者的檢證角色的扮演原則

 

就實踐哲學的理論與實踐而言,主要的角色就是創教者與實踐者,創教者是第一位實踐者而實踐者是後繼的實踐者。至於研究者與檢證者的角色是為了說明任務而衍生的功能性角色,創教者既是實踐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檢證者,實踐者首先也必須是研究者,當其學而有成而成了大師師傅級的人物時,他也必須教學,教學中即有檢證,檢證其實就是教學的一個環節。以下論之。

 

(一)做工夫已經達到一定境界後可為教導者

 

檢證者就是創教者對弟子的實踐的檢證,當弟子成材,又可繼續教導及檢證再傳弟子,因此檢證者就是學派中的師父級人物,從創教者開始,一代一代的有成就者轉身為師父而教育及檢證。實踐哲學的學派必定教學,因為他們是有淑世的理想,所以會傳遞信念,教學中必涉及學習者狀態的真偽,這就需要檢證,但若不是有成就的導師,則是不可能進行正確的檢證的。

 

(二)抱持教育的真誠好好帶領後學

 

檢證是哲學術語,發生在教學現場時,其實就是教導後學的教育任務,教學是人際活動,學習者有作偽的可能,教學者也有作偽的可能。但是,一個正確的檢證活動中,教學者也就是檢證者是不可以作偽的,檢證者作偽則檢證的成效就沒了,實踐者學習者當然也必須真誠而不作偽,但就算他作偽,在檢證的活動中,他會被檢證出來,因為檢證者有真實的能力,更有真誠的態度。從學派傳承發展的教育任務而言,檢證就是師父真誠地教導後學的活動內涵之一,師父真誠則品質保證,本來這也是不須強調的,除非有人不顧教派的興亡,而只顧自己的近利,才會褻瀆教學與檢證的事業。然而,在社會活動中,人們之間時常互相評價行止,這也是檢證,但失誤得多,一方面評價者並不具備特定領域的絕對專長,二方面評價者多半站在特定利益的立場來進行他們的評價。在檢證的活動中,這一部分是對必須排除的,也就是說,社會上的評價活動跟教派內師父弟子之間的檢證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三)檢證即是教學

 

檢證是對實踐者進行狀態的評價、修正,這其實就是教學,在師父帶領弟子的活動中,檢證就是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學中就要檢證。因為實踐者的學習,是身體力行的事業,是身心共構的活動,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動,對準價值,進行身心能力的培養鍛鍊,在事上磨練,在理上堅持,這是會有準確程度的高下正偏之別的,因此一方面師父教學,一方面弟子實踐,一方面師父檢證,一方面弟子修正。所以,檢證就是師父對弟子的教學。

 

(四)有教無類但也因材施教

 

論及教學,因為是個人身心能力提升的教學,必因弟子的個別狀況差異而需要有方式的不同,這就是因材施教。有能力的師父必定能夠看到弟子個性能力的差異而找到適應對方的教學模式,否則既不對機便無實效。又,師父的教學等於是教派理想的推廣,理想是無邊界的,因此教育的對象是沒有限制的,這就是有教無類,當然,不同對象有不同的適合的方法而已。以上是對弟子而說,以下是對師父而說。

 

(五)作風不一、類型多元(孔門弟子、王門後學、禪宗流派)

 

檢證者的教學活動,也會因為教學者自己的特性不同而有風格的差異,孔子就因材施教,經他培養成才的弟子顯然會有自己的風格,當弟子再為老師而繼續教學時,必然作風不一,類型多元。陽明後學分為諸多流派,也可以說是弟子們以自己的穎悟而開創了新的教學作風而謂之流派的。禪宗六祖會能門下人才輩出,而弟子的弟子又個個龍象,流派之中又有流派,各宗派又是作風不一,類型多元。多元的教學會不會影響檢證的風格?會。多元的檢證風格會不會有不適應的學生被檢證呢?也會。那這就只有訴諸機緣了。

 

六、結論。

 

本文之作,是針對中國哲學研究的創新之作,筆者有意在中國哲學方法論和中國哲學真理觀的研究方向上開創新路徑,本文之作是其中的一個創新環節。談檢證,是純粹的哲學問題,而中國哲學的檢證,又是有其特別的性質,以此為方向,深入原典消化義理之後,將可以有豐富且深廣的研究成果。至於各家各派的檢證現場的討論,必須另文為之。而各家各派的檢證材料眾多,這一個方向的研究,勢必將有大開大闔的收穫。

 

 

 

七、儒家哲學體系的實踐之檢證

(一)此在世界的實踐,第二爻的基層官員角色,知識分子的社會承擔,家國天下的守護者,追求德性政治的實踐者。(論語、人物志、菜根譚、傳習錄、)

八、道家道教哲學體系的實踐之檢證

(一)老子哲學:此在世界的實踐、高階管理者的角色、謙虛無為守弱、第四爻的有德者

(二)莊子哲學:此在世界與它在世界的實踐、出世主義者的角色、逍遙自適無目的有巧妙、第三爻的自由人

(三)天師道教:此在世界與它在世界的實踐、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法術助人救國、第四爻第六爻的實踐者

(四)神仙道教:它在世界的實踐者、行善積德修練成仙、第六爻的出世人

九、對佛教信徒的實踐的檢證

(一)原始佛教:它在世界的實踐者、簡樸寡欲的修行者、出世主義的阿羅漢(阿含經)、第三爻的自由人。

(二)大乘佛教:此在世界它在世界的實踐者、自覺覺人自助助人的修行者、第六爻的給予者。

十、aaaaaa

十一、      


 

[1] 本文為參加「当代哲学方法的探索: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联」會議而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辦。时间:2017129日至20171210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