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容,本身是人類哲學文化產品中的一個環節,有其相對世界哲學而言的特殊性,也有其自身獨立而言的完整性。因此當我們在介紹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容時,一方面要將其自身內容的完整面貌介紹出來,另方面也要將其置放在更大範圍的思想視野中,討論出它的特殊優勝之意義。就哲學作品之內容而言,有著豐富的討論主題及主張,如何將種類繁多的思想產品予以釐清,這是需要良好的工具才能完成的,這個工具就是處理思想內容的概念範疇。範疇本身是一個概念,但它特別是被使用在某一架構中的某一領域、或是某一領域中的某一重要辭意,該領域中所有辭意的組合以及該架構中的所有領域之集合,就完成了該理論架構之整體。討論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之意義,就在討論中國哲學有著什麼樣的世界觀與針對此一世界觀的理論分析架構,並且說明該架構中所具有的知識項目。當然,學術界迄今未能建立一套眾所公認的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然而就其與世界哲學的差異性與共通性的觀點而言,我們仍然能夠藉比較與匯通的工作,提出屬於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使得我們在研究與介紹的需求上,能有良好的進展與知識的累積。本課程即為針對此一需求﹐企圖將中國哲學作為一套得以架構化、概念化的研究對象,因此將先提出若干最基本的哲學分析之主要架構,透過對哲學研究領域之分門別類的分析工作,來作為正式進入中國哲學思想的概念範疇系統之中的準備功夫。 壹:哲學是什麼? 一.就各類知識之關係言: 對於各種學問而言,哲學是作為一切學問的理論基礎,故而哲學是一切學問之母。舉凡一切學問之未解明部份,而需以預設身份作為推論基礎之命題,皆為哲學知識之內容。又或於研究者發現人類尚未探知的知識對象,且尚未能有任何現存知識體系可用來解說時,因而只能用假說的方式來認識它們,這也是屬於哲學思考的階段。哲學研究的對象所形成的知識內容常常會脫離哲學的範圍,因為針對這些對象的研究工作已落實為各種具體而明確的專門學科,因而使該領域的研究重心不再專注於根本預設的思考,而轉移至研究基於根本預設所形成的各項特殊內容或結構,例如早期的物理、化學、心理學等原都屬於哲學的範圍。 二.就理論活動之型態言: 哲學是高度抽象的思維產物。它必須以高度抽象之概念,進行最普遍性的推演活動,以尋求所欲獲得之總括性命題。故而哲學知識與一般知識之別是抽象、普遍的與具體、特定的差別。例如,人類學中有一項課題是某一特定地區的宗教性活動的歷史、形態、方式以及與其他地區有何異同等,相對於這些特定內容的具體研究,哲學所思考的,無寧是宗教哲學中的人性理論或人神關係論、以及其與人性中的其他性格要素有無關連、如何關連等問題。 三.就哲學作品之性質言: 哲學體系是經過推理而得的,它是一套套理論與命題的組合,由命題組成理論,由理論證成觀點,並藉觀點影響人類文明制度的演進與發展方向。例如笛卡兒的「沉思錄」、「方法學導論」等作品的問世,本身就是推理作品的經典之作,同時它又能以其新觀點的提出,而揭啟西方近代哲學理性主義之學風,對於數學、物理學等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人文思想上的理論根據。 四.就思想發生的背景言: 中國哲學起於對現世生存價值感的追求而探問與解答所生者,印度哲學起於對生命的過去未來,及與超越界的對立或和諧之探問與解答所生者,西洋哲學起於對宇宙奧秘之驚嘆與純粹知識之好奇而探問與解答所生者。 貳.世界哲學領域分類 在人類文化活動史中,具有高度哲學思維產品,且為眾多人類依奉為知識之基礎建構的哲學體系者,應為中西印三系為主。 西洋:以抽象的客觀知識之解析而見長。故而近代科學源起於西洋。 印度:以超越的神秘體驗之親證而見長。故而佛法源起於印度。 中國:以現世的人倫需求之實踐而見長。故而特重人生哲學的研究。 參.哲學理論內容分類 哲學知識體系基本上可以形上學、認識論、社會哲學三種形態來進行區分與研究。從中西哲學有其共通性與得以進行匯通的觀點下,以下的分類是作為共同使用的架構下所作的整理。至於屬於中國哲學本身獨立發生的範疇觀念而言,則必須在另外的架構中才整理。(讀者可以另外參考<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進路><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探究>) 形上學(存有學、世界觀) 宇宙學(自然哲學、人類學、神學) 本體學(存有論) 知識論(認識論) (邏輯、數學、語言哲學) 功夫論(實踐哲學) (修行論、修鍊論、修養論) 社會哲學(倫理學、價值哲學) (政治哲學、───) 一.形上學 形上學是援引自西洋哲學的概念,西洋哲學史上的形上學義,源起於希腊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metaphysics, 意即物理學之後。是指在具體的事物對象之性質的研究之後,再追問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邏輯的高度上高於具體的物理學的層次,故曰物理學之後。而中國哲學史中,易經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而中文中的形上學義,正為研究具體器物之上的器物之道的學問。道有多義,形而上者亦可從多種角度以描述及研究之,故而形上學的內容亦有多種型態。總之,形上學這門學問即是在研究事物之存在的終極基礎的問題,包括宇宙為何存在?有何意義?如何存在?等等。簡言之,形上學有兩大領域:一為處理自然的問題,即其宇宙論的部份,又可分為研究世界的、人的、神的等三大部;另一為處理存在的意義的問題,即其本體論的部份。 二.世界觀 世界觀即形上學的另一種表達,它是和形上學同等高度的學問,但是世界觀卻能具體地指向人所存在的這個生存環境之整體的真象這個問題。世界觀的提出能給予人們以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感,因為每當人類要探尋生存的意義時,必定會從他的生存處境中去尋問此一問題,但是生存處境為何本身又是一個問題,於是人們必須盡充其極地找出最廣泛的生存情境以安置生存意義的問題,這個最廣泛的生存情境就是人的世界觀,最後從世界觀問題的提出與解答中,人們得到了生存的意義與目標。以中國哲學而言,因為其特點都在於為人類的生命意義與生存目標提出解答,故而都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世界觀,來說明在如此的世界中的生存者,應採何種態度以渡過此生。世界觀的內容,因此特別必須包括宇宙的真象,其起源、結構、生滅、特質等,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在世界中的生存意義、人生前死後的生存世界各為何,等問題。 三.存有學 存有學也是形上學的另一種表達,有時特指本體論。存有學辭彙的出現,是因為哲學活動的特質而產生的。一般而言,吾人探問求知之對象為一具體存在的對象,但在哲學思想的範圍裡,即使是抽象、想像之對象亦為研究對象。任何思想所能及之對象皆有其一定的真實性,任何具有真實性的對象必有其一定的存在地位,亦即為一存有者。形上學之研究對象即以全體之存在者之存在意義與性能作為研究對象。有時候,研究者以存有學取代形上學之義涵。對存有學之使用,若特指研究存有者全體之存在意義時,又以存有論稱之,其義則同於另一哲學辭彙,即本體論。 四.本體論 本體論是基於在形上學領域中對於整體存在界的真實意涵進行探問,並提出其存在之原理的知識系統之謂。屬於形上學或存有學項下的一個知識領域,其與宇宙論分屬形上學中最大範圍的兩個領域之一。在中國哲學研究中,中國哲學的本體論及宇宙論是兩個義旨明確且可區別的形上學基本問題 五.宇宙論 宇宙論是對於整體存在世界之發生、演變、結構等關於時、空、材質、性能的探問之知識體系之謂。在西洋哲學史的觀點中,整體的存在界依其存有者類別的區分,又可分為對世界、對人、對神的三個研究領域。其中對神的研究基本上指涉基督教的上帝概念之研究;對人的研究則成為文化人類學;對世界的研究則成為自然哲學。就中國哲學而言,相對上,中國哲學的宇宙論特別發達,一部中國易學史,就涵蓋了一部中國宇宙論思想史,而中國儒家、道家哲學體系也都特別看重宇宙論思想,在中國宇宙論的探討中,特別有的問題是宇宙始源,宇宙發生歷程,存有者類別,鬼神存在等問題。 六.知識論 知識論是特別針對建立形上學知識系統時所需的條件為何而相應產生的理論,主要針對理論之成立條件,人類認識之程度及其可能性等問題之探問與解答的學問。在人類的理論活動中,唯有先確立人類認識能力之後,才能在合法的知識確立基礎上,建構更深奧詳盡的知識觀念系統,這是知識論這門學問的功用。由於西洋哲學的發生與發展大都是在面對具體而客觀的世界對象作研究與解答,因此對於解答問題的條件、工具特別必須深究,因此近代以後的西洋哲學家,幾乎都是透過對人類思維能力的反省,確立其功能性質之後,才開始提出形上學的命題出來,因此對於知識的成立條件本身的研究成為近代哲學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主流,於是知識論獨立地成為哲學領域中的重要分項,在西洋哲學體系中,成為與形上學、社會哲學鼎足而三的重要分項。 對於中國哲學領域而言,由於問題的興趣直接面對世界的本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意義與定位的問題,所以對於世界本貌問題提出之後所立刻發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人如何追求最符合世界要求的人格內涵的問題,因此,如何做人?做人的方法為何?成為第二個本位問題,所以實踐哲學、功夫理論則是其方法論的內涵。而從中國儒釋道三家都以強調追求人生的意義為要旨的這類哲學體系中,其世界觀的建立又多半是在實踐之後才能更肯定地確立,因此實踐的理論本身又是它的世界觀的方法論,所以中國哲學多發展功夫理論,而西洋哲學之所以發展知識論,是因為他的形上觀點的提出,都從主客對立為預設的思辨性的工作以建立並推演各項理論,所以思想方法的原理與標準成為它要要求的理論條件,因此知識論成為它的方法論,這是中西哲學差異的地方。 七.功夫論 在東方哲學體系中,由於其理論的對象與關切的主題集中在人生的問題,其以人在宇宙中的生存意義與目的為最終亟欲解答的問題核心,因此在世界觀的提出之後,就要為人類生存的方向提出說明,要求提出最為適切的人類與個體的生存之道。當生存之道明指之後,達成此一生存之道的努力途徑本身成為新的問題,因此﹐如何追求符合世界觀真象的理想生存方式,就是人類必須自身進行努力的功夫,於是此一培養自身成為在此一世界中的理想人格的訓練過程之理論,即成為所謂功夫論的討論主題,所以功夫論是在實踐的要求與世界觀的知識基礎上,對於理想人格的訓練與培養的課程。 以中國哲學傳統言,儒釋道三家皆為以面對並解答人生問題為宗旨的哲學知識體系,都有著各自明確的世界觀,因此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功夫理論,甚至因為各家思想體系當中對於世界的主張仍有內部的差異,因此三家又有著相異的功夫理論。然大要分之,儒家哲體系以其現世的關懷,所成就的是一套現世修養論;道家哲學則以在世又自由的心靈,成就了一套超俗的修養論;中國道教知識系統,以其氣化成變的世界觀,成就了一套超越的修鍊論;而中國大乘佛學則以其無盡緣起、緣起性空、法界觀等的世界觀成就了一套超世的修行論。 八.社會哲學 無論是西洋的形上學系統或東方的世界觀系統,都會對現世生活的政治、經濟、倫理等項之活動領域提出觀點,因而成立了各自的社會哲學之知識系統。因此,一套完整的西方哲學多為包含了形上學、知識論、與社會哲學的理論系統,而一套完整的東方哲學則應包含世界觀、功夫理論、與社會哲學系統。 (註:「論」有二義,一為主張某一觀點之理論,如一元論、唯心論;一為討論某一主題之理論,如知識論、本體論。) 肆.參考書目(進修時可參考之基礎書目) 哲學概論 鄔昆如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再版 西洋哲學十二講 鄔昆如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初版 西洋哲學辭典 項退結編譯 國立編譯館 先知出版社印行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十日 臺初版 物理學之後/形上學的發展 沈清松著 牛頓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 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