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檔案下載

 

影音演講檔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杜保瑞的中國哲學研究歷程

 

學經歷

196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縣瑞芳鎮。

1967年就讀台北市銘傳國小。

1973年就讀台北市南門國中。

1976年就讀台北市師大附中。

1979年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

1982年轉入台灣大學哲學系。

1985年就讀台大哲學所碩士班。

1989年就讀台大哲學所博士班。

1993年服役。

1996年任教華梵大學哲學系。

2005年任教於台灣大學哲學系。

從政治系到哲學系

1979年進入台大政治系

目睹台灣民主運動的巨大衝擊,理解政治的複雜與詭譎,反思應該不是我要用力的領域。

反思人生的目標與方向,對中國文化之復興充滿了期望。大三暑假結束,轉入哲學系就讀。

1982轉系入台大哲學系,從大二念起。

大學六年主要都在參與社團活動,擔任副總幹事、副會長、秘書長、副總編輯之類的角色。培養看事情的分析力與做事情的實踐力。

中國哲學不是哲學

大學部三年打基礎。

(1985~1994)碩、博士班的學習經驗中,開始進入思考中國哲學研究的問題。

主要面對的是:西方哲學的挑戰:中國哲學沒有論證、中國哲學沒有思辨、中國哲學沒有邏輯。

我的回應:死不悔改的理想主義者,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意志堅定地走我自己的路。

碩士論文劉蕺山,奠定中國哲學文本解讀的基礎。

博士論文王船山,建立自己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建構工夫論的方法

博士班期間:針對中西比較及中國哲學的特質,認識到中國哲學的工夫論是最關鍵的基本問題。

1992年,撰寫<從人生哲學的進路試論莊子哲學的道論、氣論、與功夫論>,建立道論和氣論與工夫論的關係。

結論:有甚麼形上學命題,就有甚麼工夫論命題。道論及氣論都是形上學,它們都作為引發工夫論的命題依據。

道論談價值、氣論談宇宙結構,都提供工夫操作的方法。

中國哲學的問題與理論

博士論文:<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

發現中國哲學的“論”太多了,邏輯關係不清楚。

進行理論的分類:

作為問題的理論(形上學、宇宙論)

作為主張的理論(一元論、性善論)

作為材料的理論(理氣論、心性論)

發現工夫論的類型(修養、修煉、修行)(本體論進路及宇宙論進路)

哲學觀念研究

1995年出版《反者道之動》臺北鴻泰出版社於1995年07月初版,後亦由北京華文出版社於1997年4月出簡體字版。

討論老子的哲學觀念,做法是將老子全書進行文本意旨的疏解。

主張哲學系研究哲學文本應著重於觀念的疏解,理論的建構,而不是跟中文系、歷史系的方法攪混在一起。

老子道論的兩型

其一為實存性體之進路,其二為抽象思辨之進路。

實存性體即對存在界做意義與價值的體會,從而轉為生命的智慧與行為的蘄向,亦即價值意識的本體與本體工夫的依據,即老子之言於無為概念者。

抽象思辨即對老子創造的道概念的普遍原理意旨進行意義的思辨,言其所有非經驗性特徵,以及作為本體與實體,因此有別於經驗現象的種種特徵。即老子言於道概念的特徵者。

後以本體論和存有論區分兩者,可以作為中西形上學特徵的對比,亦可以之為解決牟宗三先生談朱、陸之爭的關鍵。

<莊周夢蝶>

1995年,完成<莊周夢蝶>專書,將莊子內七篇進行全文逐句的意旨疏解。對於莊子談工夫與境界的思路多有體會。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1995年,撰寫<壇經的功夫哲學>,建立“知識往工夫上說,工夫往境界上說,境界在最高證悟狀態中談”的壇經思路模型。

1995年,撰寫<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藉由參加馮友蘭學術會議之便,針對道家和禪宗哲學的討論,提出一套方法論工具的理論。該文為筆者正式建立自己的哲學方法的第一次重要且有系統的里程碑之作。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二、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需有同時描寫儒釋道各學的共同語言;

三、中國哲學的理論體系是人生哲學本位的型態

四、禪宗哲學是專講工夫的佛學義理型態

五、尋找共同的基本哲學問題是發掘共同語言的要點

六、形上學問題是一切哲學問題中最基本的哲學問題

七、「本體論」與「宇宙論」是形上學研究中的兩種基本問題意識

八、中國哲學體系中的形上學世界觀都是作為工夫境界理論的基地而設言的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九、工夫境界哲學在理論體系中的使用意義

十、形上學世界觀與工夫境界哲學的先後關係

十一、中國哲學家自身的人格景象是與他的理論圖像一致的

十一、本體論和宇宙論對工夫操做是兩種不同的思維脈絡

十二、宇宙論進路的工夫與本體論進路的工夫是併合地發生的

十三、境界哲學的語言也是宇宙論與本體論同時使用的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十四、中國哲學研究的新方法

十五、儒釋道各學術傳統的體系別異終究是各種人格型態的差異

十六、工夫理論可以有修養論修煉論修行論三種型態

十七、宇宙論進路的工夫理論需要有一個「人體宇宙學」

十八、人性論是人存有者的本體論哲學

十九、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的分析方法

二十、哲學理論的型態區別之要點在世界觀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二十一、境界理論是分別哲學型態的絕對標準

二十二、宇宙論是一個知識性概念,本體論是一個觀念性概念

二十三、以工夫論替代心性論,並強調宇宙論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1998年,在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專書。

以此觀念為基礎,做了大量的中國哲學文本詮釋的研究寫作,共十二篇,主題放在易學、孔子、孟子、列子、禪宗研究上,集結成書。

關鍵在於將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上升為中國哲學的哲學基本問題,而不被限制於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三大哲學基本問題。至於如何結合東西哲學基本問題,則是後來的研究繼續深入的課題。

 

四方架構

出版《基本哲學問題》專書,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為中國哲學的哲學基本問題之架構,詮釋中國哲學文本,撰寫論文十二篇,包括:易傳、董仲舒、魏晉、肇論、永覺元賢,儒佛會通、方東美、牟宗三、台灣的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等主題。集結成書。

初步解決了中國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架構問題。

至於這一套架構與西方哲學的關係尚待思考。

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

2002年,撰寫<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一文。

探討三教的真理觀之絕對性問題。進入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課題之領域。

探討中國哲學理論體系的系統性、檢證性、選擇性、適用性的問題。

系統性指解釋架構的問題。

檢證性針對它在世界經驗以及工夫實踐以達境界的檢證議題。

適用性討論三教各自真正適用的實踐領域及理論效度問題。

選擇性討論學習者應以何種態度選擇及使用三教的問題。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2008年,出版《哲學概論》。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以倫理學、形上學、知識論的架構談中國哲學。

倫理學談儒釋道三家的工夫論。

形上學談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存有論。

知識論談中國哲學三教體系的系統性、檢證性、適用性、選擇性問題。

宇宙論及工夫論有多種次級問題,本體論沒有次級問題只有次德目問題,境界論看依本體論說還是依宇宙論說,前者無次級問題,後者有種種階層境界。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宇宙論的次級問題:宇宙發生論、基本元素、它在世界、世界圖式、生死過程、死後生命、命運結構。

工夫論的兩種類型:本體論進路的工夫論、宇宙論進路的工夫論。

工夫論的次級問題:工夫入手、工夫次第、境界工夫。

境界哲學從宇宙論說主體存在的世界結構、從本體論說主體的清淨淨化程度、從工夫論說主體所達致的最高境界。

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

存有論進路說中國哲學的形上學:談其概念定義及概念關係。

說概念的分類:存有範疇、價值意識、抽象功能。

存有範疇:天、道、理、氣、心、性、情、才

價值意識:仁、義、禮、知、誠、善、無為、逍遙、苦、空

抽象功能:有無、一多、動靜、體用、陰陽、

諸種概念在三教間的合用分用關係。

 

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2009年,撰寫<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一文。

這是筆者的中國哲學研究繼<工夫境界>和<真理觀>之後的第三次重要突破。

背景同時有《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的專書出版,獲得更多實戰演練後的心得。

本文處理以西洋哲學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為進路的中國哲學研究意涵。

以及以哲學基本問題或以概念範疇為進路研究中國哲學的差異。

 

 

<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處理中國四方架構與西方三大哲學基本問題之間的比較。

四方架構是解釋架構,以整個學派為對象,四方互攝,全體貫通。

三大問題是哲學分類,以個別哲學體系為對象,各個獨立,統包全局。尤其是形上學與知識論,各自獨立,全體建構。

可以以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進行文本研究,也可以以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進路研究中國哲學文本,前者是哲學史研究,後者是哲學問題研究。但後者應基於前者的紮實基礎。

<中國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處理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研究進路之分別。

主張研究傳統文本,應以哲學基本問題為研究進路。

主張概念範疇研究進路,既不成問題,亦不成主張。

處理不同類型的概念範疇之理論功能,在不同問題及不同學派上的應用。

重要的哲學概念有以下三類:存有範疇、價值意識、抽象功能。(抽象功能以不研究為原則)

本體工夫可以以存有範疇、價值意識、操作型定義、具體實踐活動等方式陳述,皆不礙其義。

 

中國哲學方法論

2013年出版中國哲學方法論

文本詮釋與解釋架構

大量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著作之後,理解到他們的方法論,是用來建立自己的體系,以對傳統哲學進行分類判教,以定優劣高下。

而筆者的方法論是用來做文本詮釋,目的在使傳統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各自展現,而無從高下。

此一作法揭示四方架構可以作為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藉以研究及了解和撰寫中國哲學理論的共通工具。

至於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等哲學家的作品,變成競逐、較勁的中國哲學詮釋作品,必須繼續爭辯、擇取及淘汰。

文本詮釋與哲學史研究

四方架構用於傳統哲學文本研究,因此即是哲學史研究的工具,重點不在史傳,而在對哲學史上過去的成果進行文本解讀與理論詮釋。

至於中國哲學研究,則開放給當代中、西各種方法、進路、問題意識的研究管道。

故而筆者所提供的正是一套中國哲學史上的傳統文本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架構。

謝謝大家

感謝聽講

故事還沒有結束

每個人都有自己關切的哲學問題,但是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面對它,你若不處理它,也不會有別人去研究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