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檔案下載

教材名稱:<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一、兩漢官方思潮的經學色彩。

  

  經學是兩漢思想的主流,是兩漢官方提倡、扶植、培養的學術主軸,指的是針對先秦

儒家的經典進行研究解說,以作為規範現實政治制度、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

 

  漢代的思想系譜之發展當不只是儒家經學的研究與應用,例如漢初的黃老、東漢的道

教、及兩漢間的自然科技知識的研究等。

 

  兩漢的經學因內部的分化,隨後形成了今古文之爭,再配合兩漢迷信的風潮加入了讖

緯之說,今古文及讖緯說,成為兩漢官方長期利用依附的統治工具。

 

  讖是對於政治事務發生發展的一些預言性的短文,通常是因某人偶然得之,而用為政

治鬥爭的工具,緯是以神學迷信為理論基礎而對經書進行神學詮釋的理論性著作,在理論

的建構內容上,亦與政治現實之需要有關,歷史上的重要讖語因官方的整理而有所保留,

但緯書迄今只剩下易經的緯書仍有殘存。兩漢之後,官方不喜讖緯亂政,遂禁而絕。

 

二、今文經學派:

  

  歷史上出現的過程,是隨著西漢經學研究傳統被立為官學而起的。

 

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的研究與詮釋成為漢

代官方統治理論的基礎,因此對經學極為重視,遂立為官學,由官方培養理論人才。

西漢經學傳統是指對於先秦儒家經典的典籍研究之學術集團。其師生相傳,謹守家學

,遂成各家各派的學術集團。

 

  先秦儒家的經典即為「詩、書、易、禮、樂、春秋」(即六經,設為官學者缺樂經)

漢代通行的文字是隸書,早出的先秦儒家經典研究的學者,對於先秦典籍的書寫與詮解是

以漢代隸書體為之者。稱為今文,以對比於西漢末興起的古文經學。

 

  西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官,是由漢代當時研究先秦儒家經典的學者中找出學而有成受

各界肯定者,將之設為官學,並受俸祿及收學生。

 

  先秦典籍眾多,因學而有成而設為學官者亦眾,同一經典亦不只一位博士官,彼此間

不只不成一派,甚且互相輕視及攻擊,其可共稱為今文學派者,除以漢代文字書寫及詮解

之外,主要是對立於西漢後期晚出的古文經學派而言,兩者在詮解經典的態度有別,今文

經學派多重先秦經典的微言大義的發揮引申與創造,一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特重公羊家春秋

學觀點之例,而古文經學派則直接以先秦經典的文義與史實義理之研究為工作態度,但兩

者皆為政治統治之需而作,間或有以古非今之說者,輒受統治者排斥。

 

  儒家經學本就為建立政治制度而有之學,兩漢儒生引為議論政治之需亦為得其儒學本

義,惟其以漢代知識色彩為儒學添料,而成為漢儒之學。

 

  (<漢武帝的五經博士官>:關於博士官方面,孝文時已有三博士官:1.詩博士:

申培公、韓嬰。2.書經博士:伏勝的弟子歐陽生。孝景時,又有三博士官:3.詩博士

:轅固生。4.春秋博士:董仲舒及胡母生。因此,到景帝時,詩就有三家,而春秋也有

兩家。武帝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就是增加禮經博士官及易經博士官。公孫弘建議博

士官可收弟子,名額五十名。武帝以後,博士弟子的人數不斷增加。)(陰陽五行及其體

系.p103)

 

三、古文經學派:

 

  古文經學派是隨著先秦古文典籍被發掘出來,而經學者研究倡導,而在民間逐漸形成

的學術傳統。

 

  劉歆以古文經為王莽篡漢後的政權尋找政治制度的改革理論基礎。古文經學派除王莽

一朝的短暫時刻外,長期未立為學官。古文經學派在東漢以後勢力已盛,在東漢章帝的白

虎觀會議中已與今文經學派同受重視。

 

  劉向是今文經學家,其子劉歆研讀左氏春秋,建議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

書等古文經博士,與當道爭議,後被貶謫,然於新莽時期,劉歆為新莽託古改制,遂爭取

到古文經立為博士官的結果。惜於劉秀奪取政權後古文經博士官又被廢。

 

  王莽立的古文經學博士有:周官、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

左氏春秋是古文經學派強調的,因其為孔子同時代人左丘明以史實說春秋所作的,符

合古文經學家實事求是的好古精神,而公羊與穀梁兩家的春秋學,則為西漢已立之今文經

學,其中公羊家的春秋學為董仲舒所傳,特重春秋微言大義的發揮,極具今文經學的特色

 

四、今古文之爭的意義

  

  1、政治上的意義:因官學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團間的鬥爭。

 

  2、文化上的意義:開創帝國氣象的政治與神學結合的知識活動,及回歸先秦的義理

           與考據結合的知識活動之競技。

 

  3、理論上的意義:漢代新起之天人感應災變的宇宙論,與樸實的先秦人倫進路之世

           界觀的交戰。

 

五、今古文學風在思想史上的定位為:

 

1.作為政治意識型態學而建構的解經體系,對於兩漢時政有實際的影響力量,其學

  術力量的起落與官方的抑抬有互動的關係。

 

2.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環節,古文經學派對於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訓詁工作有重要

  貢獻,而今文經學派則側重地發揮了儒學與統治階級結合的義理詮釋工作。

 

3.作為哲學思想的創造面來看,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學在哲學觀念的創造上的成就

  都不大,相較於漢初黃老、道教哲學、淮南子、抱朴子等,整體地說皆有遜色,

  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結合天道神學與陰陽五行說,及易學官學結合了兩漢的天文

  氣象學知識才頗有理論上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