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儒家傳統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儒家哲學傳統檔案下載
 
    儒家傳統指得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中的儒學一支,它以強勢的道德意識及政治理想成為貫串中華民族歷史的
主流價值觀,時至今日,儒家傳統的價值意識依然主導著並決定著中國人社群的道德信念與家庭倫理,甚至在
當代民主化社會的歷史潮流中,儒家價值意識依然積極地作用著,因此,理解及反思儒學價值心靈並思考如何
有以為今日社會之所用實關緊要,以下蓋分三節以討論之。
 
壹、儒家哲學體系

  (一)世界觀

        世界觀指得是對整體存在界的看法,基於對天地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知識建構,從而提出價值主張,從而要求知識
份子依據這套價值觀立身行事,從而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係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
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從先秦儒開始,其天道觀就已經是採取一德性意志天的主張型態,所謂「天德流行」、「
天命有德」。至於在天道彌佈流行的世界中﹐人性則亦秉受此一天德而開展,人倫之建立亦在對人性自身的反觀當中
,藉體貼天道的本性而得以掌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
其偉大。

    
(二)功夫理論

 

      功夫理論指得是藉由修養活動的實踐,使得知識份子得以培養成為理想人格,即君子聖人等,唯有透過個人的完成,
才有社會的理想可以落實,因此個人修養的重點也就建立在如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以及如何建設理想社會的能力
鍛鍊問題上。

    儒家功夫理論的重點,在於發掘人類自身的天德本性,使其與天地間生生化育之道理同其運作。孔子教導「為仁
」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大學》的「明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誠之者人之道也
」「慎獨」的哲學﹔周敦頤的「主靜立人極」功夫﹔張橫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顥「識仁」、「體貼天理」﹔
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陸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陽明的「
致良知」﹔劉蕺山的「慎獨」與「誠意」....等等。不論這些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範疇或思
想體系﹐對於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所共同承認並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
點﹐即是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的功夫修養,追求並達至儒家理想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

  (三)社會哲學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
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
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
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此外,周公制
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不重斂賦、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
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同時,為建
立理想的社會文化,家庭間的倫理關係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論語》中孔子以之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
。最後,《易經》哲學中藉由《易傳》註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價值本位的情境倫理學,此即針對各種倫理衝突情境的知識
解析提出進退智慧,從而作為儒者處世應世的操作知識根據。


貳、儒家哲學史上的重要發展人物及其思想


(一)儒學發展簡史


    原始儒家是繼承中華遠古文明思想而來,並特別重視國家社群的維護及個人修養的實踐的哲學,其中周文化的社會哲學
理想更是儒學價值意識的根本基礎。而先秦儒學的理論重點在於思想生活化的落實(如孔子的《論語》)﹐與儒家社會哲學
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禮樂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觀點,以及荀子隆禮義知廉恥的說法等。)。另外,透過孔子與孟
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題,與《中庸》、《易傳》等整理後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學理論中的形上學思想部份。簡言之,《論
語》標出聖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說出修養功夫哲學及性善主張的人性論觀點,《中庸》明確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體論思
想,《易傳》即基於論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構儒學的宇宙論世界觀。漢代的儒學發展走向,首先是解經之學的出現,在解經
的過程中,漢儒加入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論的觀點,主要是天人相感的天人關係之哲學,由於強調天人的互
動性,使得漢儒發展出由天象以定人事的社會哲學,若就人文主體的開發而言,當然,此一觀點在漢儒彼此之間亦有著極大
的辯論。漢儒的理論反而走了回頭之路。漢代儒學的另一條發展脈絡則是兩漢經學的出現,經學即是藉由解經研究而制定禮
法,禮法即做為國家政策的根本大法,這是儒學思想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落實,是儒學中有具體實效性的知識部分。漢以後儒
學理論衰微,中國哲學思想的主要課題轉向道家與道佛兩教的宗教哲學之中,直至宋以後才又恢復了理論創造的能力。北宋
五子的出現,不僅反映了整個時代的精神生活文明已能回到儒家本位中來的現象,更反映了儒家哲學體系能夠從自己的典籍
詮釋中回應道佛思想挑戰的形上學建構。至朱熹的集大成與王陽明活潑化生活化的開展,儒家思想不僅完全籠照中國文明,
更且對日、韓等國發散出它的影響力,使得兩國的民族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儒學傳統,形成兩國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儒
學發展至當代,有當代新儒家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哲學家為儒學在經歷西方哲學挑戰之後重建理論體系,成為當代中
國哲學發展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套哲學思想,影響所及,並成為港台及中國大陸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依據,頗有以儒
學方法論壟罩道佛詮釋之強勢解釋效力之勢。

    (二)重要哲學家及其思想
    孔子透過對夏、商典籍的整理與對周文化的反省,開啟了儒家哲學的廣大思想內涵,其與弟子們的討論,被整理成《論
語》、《易傳》等原始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作。孔子創造出「仁」的哲學,在政治、教育、倫理等日常生活作息與言行舉止
中,發揮人類的德性本能,建立人與人間適當的人際關係的觀念;對於天人關係的思考與應對,基本上是接受鬼神的存在,
尊重天命的指示,但是全然以一理性化的意義認定天與鬼神的作用,天自身彰顯的只能是道德理性,而鬼神亦只在提供資訊
上對聖人有所幫助,而不能干涉聖人的德性事業。也擺脫掉時人以現世得失與情緒為主而有的對天的讚頌與咒怨的態度﹐而
以理性的認知建立適當的天人關係,既重視其崇高性,更強調其道德性。
    孟子及其弟子所編的《孟子》一書,是在《論語》之後最生動的原始儒家作品之一。書中發揮「仁義禮知」的價值精神
,強調國君「行仁政」的理想事業,他對人們自發的心性修養功夫理論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覺悟,而找
回內在本具的善性,即性善論。因此為善為惡全在於人們自己的一心之中,即求放心的主體性自覺功夫。這樣的理論傳統一
直在後來的儒學思想家中不斷地受到發揮與擴充,中華民族成仁取義的精神即由孟子建立,而性善論的傳統則影響中國大乘
佛學準確地建立眾生皆有佛性的命題。


    荀子作《荀子》一書,書中倡導化性起偽的思想,主張隆禮重法,認為人性本惡﹐因此人必須經過聖王的教化與自身的
學習,才能知道善惡。使行為合乎禮義。對於人的認識能力,荀子反對認識的片面性與主觀性,主張「虛壹而靜」以「解蔽
」,也就是可以經由訓練而達至「大清明」的境界。 

   《易傳》一書,完成於秦漢之際,基本上是儒家學者對於《周易》的解釋之學,藉由解釋而將儒學理論建構發揚其中,《易
傳》亦是儒學史上地位顯赫之專書,宋明儒學的所有重要理論莫不經由對《易傳》的再詮解而建構出。

 
   董仲舒,西漢今文經學大師,專治《春秋》〈公羊傳〉。後為武帝獻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使儒家哲學思想
在中國思想史上因政治之勢佔有正統地位。董氏重要的思想見於「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中,前者主張儒家的德治理念
,提出各項關於政治的及社會的設計;後者在哲學思想的發揮中,強調天人相感的宇宙論及歷史觀。董仲舒的哲學建構,正
是儒者反映時代心靈的特殊寫照,因為漢帝國建立之後,君權的絕對性已經使得所有的儒學理想非透過君王的教化不足以落
實,因此思考如何使君王行仁政的方法成為了儒家價值之得以落實的關鍵要點,董仲舒一方面絕對化君權為君王是天之子故
稱天子,另方面則立即藉由天對天子的制約權而約束天子,藉由天神對天子的賞罰譴告之說以恐嚇君王不得行暴政,從而約
束君權,可為苦心孤詣唯天可知。究竟天人相感之學能否成立?此事仍有待學理研究,這正是儒學企欲掌握人間社會正義的
最應思考之重點。

兩漢經學,漢以軍事行動取得政權,初期對於黃老思想頗有心得,亦以之為治國原則,至武帝時國力強盛之後,罷
黜百家獨尊儒術,實則是以儒家意識形態為漢政權合法性詮釋根基,並以儒家經典作為漢家政策制定的依據,從而
展開基於經典詮釋的政策理念的知識建構,此即兩漢經學,經學即為由儒學價值轉化而出的公共政策之學,此亦儒
學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

儒學在兩漢之後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期間發展不彰,並非這一段期間中國文化中完全沒有儒家的質素,而是這一段期
間的儒學義理並沒有重要的思想創造,中國知識份子的高級心靈的理論創造皆貫注在道家道教及佛教理論中,儒學的
復興實意味著儒學理論建構的創新,這就要等到唐以後迄宋明時期的恢復了。

    韓愈,唐朝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領導者。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學的思潮及社會風氣中,獨自振起儒學大旗,排斥佛教
思想,倡導恢復中國儒家思想的傳統,開啟宋明時代新儒學思想發展的大方向。代表他這種苦心孤詣的作品,在其〈原儒
〉一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學家,是韓愈的門人,也是侄婿,最重要的,他也是追隨韓愈復興儒學、反對佛教思想的一員
大將,其哲學思想的造詣更有過於韓愈處。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復性書〉﹐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論為基礎,提出
「性善情惡」的人性論,認為只要加強道德修養,消除情欲的干擾,便可恢復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為聖人。李翱在思想
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對於《中庸》理論的提揭與發揮,對宋明儒學的理論方向之確立,有極大影響。

 

    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頤、程顥,世稱「北宋五子」,他們宋明新儒學的開創者,恢復並發展了先秦以後近千年的中
國儒學傳統,使儒家強調道德修養與天人關係的思考,重新注入一般中國人的生活中。他們的理論工作之開展,主要是在接
受道家、道教、佛教等新文明的理論體系的挑戰之後,從理論的高度上,而非感性的或情緒的角度上,重構出一套觀念體系
,用以回應道佛極高的抽象概念能力所建構出的極其廣博高深的理論系統,使儒家哲學思想除了官方的提倡,以及長期以來
在社會人心所造成的傳統影響外,在理論效力的競爭上,回覆其在中國文化思想體系中的一定地位。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一套參考道教思想而以儒學為本位的宇宙論系統,《通書》是上承《中庸》「誠」的哲學的本
體理論、人性論、功夫論的系統。周敦頤之學之真正理論意義是建立聖人境界觀念,將聖人境界的知識建置在宇宙論及本體
論的架構之中,使聖人依天道而生並行天道於天下。 

張載的《正蒙》是一套《易經》哲學的新解之作,他以莊子的氣化宇宙論哲學與易理的形上觀點的配合,重造了一套易
學主體的氣化宇宙論,並以此一理論體系攻擊與批評了道佛兩家的理論,主要觀念即在論說天地萬物之實有實存,而非
道佛之以其為無或以其為虛幻之說者。他的重要著作還包括《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

邵雍繼承著道教的易學觀點,強調先天象數學﹐且吸收佛教的世界生滅觀,提出天地發生變化的元會運世階段的歷史演變
觀,但是在價值立場上,卻仍謹守儒家的德性本體思想,也建立了以易學為主體的形上學體系,其重要著作為《皇極經世
》。

 

    二程思想則重新消化周、張的思想體系,回復孟子心學的傳統,提出許多新的概念與命題,例如「天理」、「性即理」、
「理一分殊」﹐並且建立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理論與理氣二元的形上學系統;由於程氏二兄弟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世稱其學為
「洛學」。與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學、朱熹的閩學、並稱「濂洛關閩」。大程子心思靈秀,所關心的理論問題多為聖人境
界的展現之學,作《識仁篇》及《定性書》倡說價值主體的絕對自主性。小程子為學嚴謹,思考抽象概念問題建立德性知識的
系統,注釋《周易》,世稱《易程傳》,可謂在易學傳統中迭經兩漢象數易學之後,在繼承王弼義理易之作中再度回復儒家心
靈的注易大作。

  

    朱熹,南宋大儒,他獨自完成了類似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的集大成之工作,對於北宋以來思想的發展及其內容,作了一番
全面的整理與重構,在本體論、宇宙論、人性論、政治哲學、甚至文學理論上等都有其一定的處理及發展。他將《論語》、《
孟子》、《大學》、《中庸》輯為《四書》,定為儒學綱領,其《四書集註》是元明以後中國科舉考試的教材,對中國人文精
神的影響極大,對於日本、韓國思想界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因其長期在福建講學,故其學世稱「閩學」﹐重要的哲學思想經編
輯有《朱子語類》、《朱子大全》、《朱文公文集》等。

 

    王陽明,明朝大儒,風格與朱熹迥異,服膺陸九淵象山先生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心即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論,與晚年的「四句教」 ,同為發揚儒家思想當中簡易直捷的思想力量、以及活潑生動的實踐方法論
,即儒家功夫論哲學。對於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有著極大的貢獻。其主要著作輯為《王文成公全書》。

 

明代儒學中重要理論家尚有劉宗周、王船山等人,劉宗周弟子黃宗溪及其門人作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劉宗周的儒學理解貫
串兩部大作中,他自己的重要思想即為一形上形下功夫義理合一的融貫哲學系統。其強悍的儒門道德生命意志促使他自己以
及多數弟子在明亡時自縊殉國。

 

王船山在明亡時投身救國軍事行動中,失敗後深山論學著書,其重新詮釋周易哲學,一反易學史上所有注易之作,建構他自
己特有的乾坤並建的解易史觀,另亦遍注群經,可謂中國儒學史上注經最多的一位,其創作量能不下於朱熹,且多有新論,
船山學在當代研究及儒學史中尚待發掘的重要思想仍有極大空間。

 

當代新儒家,當代新儒家起源於民國以後學界對於儒學研究的重振,主要建構目的在回應西方哲學嚴密哲學理論體系的挑
戰,此一挑戰的知識意義在於哲學價值觀念的論證能力,儒學始終是價值哲學,價值哲學的成立理據必須以論證形式表述
,此一建構論證系統的知識活動即是當代新儒家哲學建構的主要性格之一。其次,作為中國哲學的價值哲學的一支,儒學
始終必須回應道佛兩家價值觀念的挑戰,當代新儒家從熊十力至牟宗三皆以論說儒家形上學是一主張現實世界真實且永恆
的理論體系以有別於道佛兩家的價值系統的知識根據,此一論理工程在牟宗三先生的主張儒學乃為一據德福一致的圓善論
架構下建構完成,此一建構一方面在回應西方哲學對於價值主張的論理格式之辯爭史,而以康德哲學之價值只在主體實踐
的實踐理性中建構而出,另方面就主體實踐之學之主體之心性主張其即為天地萬物的普遍原理的價值本體,從而由實踐以
開顯價值真理以證成德性價值是為一普遍原理。當代新儒家的理論建構的時代意義在於其為當代中國哲學之唯一建構體系
龐大的新哲學系統者,並基於其論理方法的詮釋架構,從而亦旁及道佛兩家真理觀的詮釋,大有侵略道佛義理詮釋霸權之
勢。當代新儒家首先在港台發生巨大哲學解釋影響力,近年來亦在中國大陸中國哲學界形成重要研究領域,其影響力仍在
增長之中。

 

參、儒學與現代社會的互動

 

(一)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儒家學派是中國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學派,中華民族的文明,如果粗略地說,則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這指得是在中國文
明體制的價值觀念方面,也就是表現在中國政治哲學及家庭倫理觀念上,以儒家價值觀為基本立場,從而展開公共政策的制定
以及人際倫理的規範,整體地是中華文明的主導思想。

 

(二)儒家傳統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儒學本是社會政治哲學,在民主時代的政治領導者的價值信念亦是儒家思想可以管攝的範圍,此即為政以德並應行仁政的

價值要求觀念,此亦仍於現代社會被廣泛接受的從政者人格要求。

 

儒家又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孝道觀念,並已深入人心,從而形成長遠的中華文化現象,因此在現代社會家庭人際關係中仍

然是重要的價值。

 

儒學又強調學而優則仕,因而重視子弟教育,一般人家皆以培養子弟為社會上有用的人為教育理念,造成現代社會重視

求學的精神,在社會穩定的時代,中國人求知求學的精神始終在人類各民族中是表現最優越者。

 

儒家思想中又重視社會服務的價值,並認為人類生命的意義即在社會服務中彰顯,因此對於所有有社會角色扮演的人們

,都有發揮服務精神的要求,這也是當代社會中極需要的價值信念。

 

儒家價值觀念迭經君權政治體制的實踐檢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成功的地方在於對於知識份子的道德修養方

向的訓練,失敗的地方在於對君權政治的約束要求方面,這是因為儒家始終對於德治政治懷抱理想,亦即期許君王亦為一

有德之君,基於對於君子人格的自我要求,亦要求於君王具備此一德性,從而即在封建威權體制中藉由知識份子的共同治

國而追求良好政治的實效,然而此一理想卻總在人心的狡詐險惡中落空,中國政治哲學中始終只有革命思想從而主張人民

有權推翻暴政,卻沒有非王權體制的民主政體的觀念,這一個制度理念便只能留待今日接受西方政治體制之後才能接續並

開展,即在民主政體中,當民主政體解決了政權交迭的問題之後,儒家思想中的德治觀念則仍應為政治活動中應有的價值

理念,亦即領導者的治國理想,仍應為儒家所提的照顧百姓的仁政思想,這是儒家思想在當代民主政體的政治活動中仍有

其重要價值地位的地方。至於儒家思想在個人修養及家庭倫理方面的重要性則無論是皇權政治或民權政治都仍是有效而無

可動搖的價值。

 

(三)儒學研究的新路向

 

儒學重視社會理想的實踐,因此儒學理論建構應該著重與當代社會科學的結合,亦即儒學的經世濟民之學的強調與落實

,建構之重點即在以儒家關懷社會的道德意識作為中國社會科學的價值指導原理。

 

至於傳統儒學理論的研究,則應重視儒家真理觀的辯證,亦即當作為中華文化共同傳統的儒學與道佛兩家進行義理辯證

之時,儒學的真理觀建構基地的探究實為重點。此一重點之要義有二。

 

其一為儒學真理觀中對於經營現實世界使之趨向圓滿的可能性必須更為強力地主張之,儒學自《中庸》提出大德者必得其

位其祿其壽之說之後,此一論理路線始終沒有被強力發展,《易傳》中雖仍有繼承,但到宋明之際,儒學亦李建構工程的

知識重點便落在建構確認現世實有的形上體系以及主體踐形的功夫哲學之中,道德意識只挺立在主體中是一回事,道德的

圓滿必完成在現實中是另一回事,此即儒者價值心靈的根本本懷,即在現實世界建立天下人的理想生活,此即儒者之社會

角色扮演之真正重點,亦即德性的圓滿更應在現實中完成,在現實中完成就需要主體的價值自覺之外另具實踐的能力,鍛

鍊實踐的能力是一德性的要求,建構實踐的知識是一理性的要求,《易經》哲學史的發展即是此一要求下的多方構作,構

作掌握現象改變現象創造福祉的種種知識。我們應重新重視發展於中國易學史上的掌握現實的諸種知識能力始為儒學為現

世立法之德性精神的知識目標之重要要點。

 

其二為儒學肯定現世的真理觀的言說理路必須在尊重道佛它在世界觀的知識架構中重新尋求確立之路。儒學始終肯定現實

世界為一真實永恆的世界,然而從宗教哲學的探究以及從形上學的研究中,此一觀點確難證立,然而此一難證立並非即謂

立足於肯定現世的儒學價值即非真理,任何真理觀皆須有一基本預設,儒學可以光明正大地指出其基本預設即是立足現世

且關懷人類福祉,在這樣的價值立場上建立儒學真理觀的適用範圍,因此指出儒學真理系統的適用範圍正是確立儒學真理

觀的論理之途,這也就是尊重道佛兩教問題意識及真理適用範圍的平等心態,於是儒釋道三學將以各自不同的問題意識及

適用範圍區隔其真理觀的使用領域從而各自取得價值言論的使用基地從而各自確立真理觀的證立之途。這就是一個三教平

等的真理觀證立方法的當代研究新路向。

 

結語:

 

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流價值,它的真義與它的精彩應該被揭露並實現,但是中華文明中尚有道佛兩教的價值體系,亦有其

真理性與重要的文明及文化意義,我們在肯定儒家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尊重道佛的價值心靈,這樣才是中華文明的整全的

發展,並且也將會是建立良好現代中國文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