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王充思想資料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檔案下載

教材名稱:<王充>

 

一、生平與個性

 

個性孤僻、高傲、唉嘆懷才不遇、一生仕途不佳,惟著書立說批判時學以遣己懷。

 

二、論衡之寫作主旨:一言以敝之,曰疾

  虛妄。

 

三、王充寫作論衡的時間:

 

「我們由論衡現有八十四篇的內容探索,可以知道,王充是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完成

這一部著作的。...從東漢明帝永平初年,王充三十二歲左右時開始寫作,一直

到章帝章和年間,王充六十二歲時,都還在從事論衡的訂正工作。因此,論衡一書

,從開始著手去寫,到定稿為止,斷斷續續地,至少花了王充三十年的時間。再加

上對作篇(如同序文性質)和自紀篇(如同自紀和附記性質)兩文,全書恐怕不止

三十年才完成(自紀篇說:『年漸七十,時可懸輿,乃作養性之書凡十六篇』。由

此可知)這三十年,幾乎佔去了他一生中最寶貴時間的大部份,他在這段時間裡並

沒有作什麼大事,衹是兩度做州郡小吏而已。這也顯示了王充的黃金時代,不像一

個古時候成功的讀書人一樣,在宦海中有所作為一番,而是在辛苦枯燥的寫作生涯

中挨過,王充那種悲劇色彩的人生觀,和憤世嫉俗的態度,也都因而抒在他的篇什

之中。」(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黃國安、P70-P71)

 

四、立論之風格與論點之型態

 

1.書中對於當世之學與迷信信仰,皆以反覆論證之方式予以斥絀。

 

2.先建立簡明的觀念命題,隨後引例以證,或對於所反對之觀念,引例以駁,或從

  命題的概念本身以顯其矛盾,而證其非真。

 

3.尊崇孔孟,但以之為歷史上的聖賢而非讖緯神學中的人物。對其精神肯定推崇,

  但以其立論亦有悖謬之處,而敢大膽提出批評責問之說。

 

4.其批斥災異迷信鬼神之說的推理形式,是以簡單的經驗驗證及命題矛盾的方式進

  行,冷靜的分析有餘,綜合的直覺不足。

 

5.論說中有矛盾之處,恐為其理性認知與求仕之心兩相堅持的結果。

 

6.形上觀念以道家自然觀為主,人性理論自創一格,為簡單的命定論,然仍容受教

  化為善之說。

 

五、主要觀念綱領:

 

1.以無目的性的自然天道觀為理論基礎,而批斥兩漢以來一切讖緯、符命、災異之

  說。

 

2.以命定說為基礎,而討論人性理論與社會政治哲學。

 

3.以自然元氣說排斥人死有知之鬼神說,並斥絀長生神仙鬼神迷信諸說。

 

六、天道論:

   

「自然無為天之道也。」(初稟篇)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萬物之生,含血之類,知肌知寒

,見五穀可食,取而食之,見絲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說以為天生五穀以食人,生

絲麻以衣人,此謂天為人做農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義疑,未可從也。

」(自然)

 

   「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談天)

   「天之行也,施氣自然也,施氣則物自生,非故施氣以生物也。」(說日)

   「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自然)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應人。」(明雩)

   「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故命聖君。擇才若堯、舜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復與知。今

   則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之譴告,何天不憚勞也?」(自然)

 

七、人性論: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亦有貴踐貧富之命,自王公逮

庶人,聖賢及下愚,凡有首目之類,含血之屬,莫不有命。命當貧賤,雖富貴之,

猶涉禍患矣,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矣。...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

,性與才也,仕宦貴踐,治產貧富,命與時也。命則不可勉,時則不可力,知者歸

於天,故坦蕩恬忽。」(命祿篇:)

 

「有生之際的命運之禍福之事與才命無關,全為偶遇而已,聖賢與小人皆然,非獨

人生偶遇自然之物亦然。」(幸偶篇:)

   

「傳曰說命有三:一曰正命,二曰隨命,三曰遭命。正命曰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

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故曰正命,隨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

情施欲而凶禍到,故曰隨命,遭命者,行善得惡,非所冀望,遭逢於外而得凶禍,

故曰遭命。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氣之時,已得吉凶矣,夫性與命異,或性善而命凶

,或性惡而命吉,操行善惡者,性也,禍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禍,是性善

而命凶,或行惡而得福,是性惡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凶。...此謂三

命,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也,

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人有命,有祿,有遭遇,有幸偶。命者,貧富貴

賤也,祿者盛衰興廢也,...遭者,遭逢非常之變,...遇者遇其主而用也,

...幸者謂所遭觸得善惡也。...偶也謂事君有偶也。」(命義篇)

   

「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固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凡人

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惡則輔保禁防,令漸於善,善漸於

惡,惡化於善,成為性行。」(率性篇)

 

   「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率性篇)

 

   「在化不在性也。」(率性篇)

 

   「使人之性有善有惡,猶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則將與善者同之矣。善以

   化渥,釀其教令,變更為善,善則且更宜反過於性善。」(率性篇)

 

   「夫人有不善,則乃性命之疾也,無其教治,而欲令變更,豈不難哉?」(率性篇)

 

   「變易性也,不患性惡患其不服聖教,自遇而以生禍也。」(率性篇)

 

   「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率性篇)

 

   「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難率也。」(率性篇)

 

   「人間之水汙濁,在野外者清潔,俱為一水,源從天涯,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

   然也。...由此言之,亦在於教不獨在性也。」(率性篇)

 

   「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見於地,故有天命也。驗見非一,或以人物

   ,或以禎祥,或以光氣。」(吉驗篇)

 

八、生命哲學:

   

   「人死不為鬼,不能害人。」(論死)

 

   「精神升天骸骨歸土」(論死)

 

   「形需氣而成,氣需形而知,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論

   命)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論命)

 

   「鬼神陰陽之名也」「非人死之精也」(論死)

 

   「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道虛)

 

   「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死者,生之驗也,夫有死者必有終,有

   終者必有死。」(道虛)

 

九、論衡之主要內容──「疾虛妄」析論

  

  1.戳穿怪誕無稽之迷信。

  2.揭舉誇張宣染之記載。

  3.攻擊盲目之偶像崇拜。

  4.力拒陰陽五行之說。

  5.排斥鬼神與禁忌之論。

  6.反對卜筮與祭祀。

  7.闢厚古薄今之風,宣大漢溢熾之德。(黃國安)

 

十、王充理論中的矛盾之處:

  

  「《論衡》中<齊世><宣漢><恢國><驗符><須頌><佚文>六篇,不只篇目

次第相連,而且其主旨皆在宣揚漢德。可見宣漢亦是《論衡》中的一個主題。這在王充而

言是刻意為之的。

 

A、宣漢的目的:

 

1.破除儒者所謂「漢興以來,未有太平」之謬說。

2.表彰論衡的褒頌作用。 

3.宣揚瑞應,以為章帝建初孟年的旱災開脫罪責。

4.為己求進。

5.為論衡求賞。

 

B、宣漢的原則與步驟:

 

1.以「齊世論」取代「貴古踐今」之說,建立「古今齊同」、「漢德不劣於唐虞」的基

  本觀念。

2.次論漢德高於周。

3.再論漢德高於百代。

4.更進一部宣揚章帝功德,並引出賢臣聖君遇合的重要。

5.最後,力陳能「造論著說」、「頌上恢國」的鴻筆之臣的重要性,實即影射王充本人

  及其著作之不容忽視。

 

C、宣漢說評議:

 

1.國命說與宣漢說矛盾

2.宣揚天人感應之思想與疾虛妄之觀念叢有悖。

3.宣揚五德終始說與對五行相剋說有悖。

4.自我表彰媚漢求進。」(《王充》.林麗雪.東大)

 

 

參考書目:

 

王充 林麗雪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年九月出版

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 黃國安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二版

王充思想體系 陳叔良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