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莊子哲學的理論體系與人生智慧
 

台大哲學系教授

杜保瑞

 

莊子哲學的理論體系與人生智慧

一:莊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二:莊子哲學的人生智慧

三:莊子的著作版本與學派

四:莊子內七篇的文本導讀

 

一:莊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一)實踐哲學進路的氣化宇宙論

(二)實踐哲學進路的消遙自適的本體論

(三)實踐哲學進路的身心修煉的工夫論

(四)實踐哲學進路的不死不生的神仙境界

(五)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

(六)思辨哲學進路的知識論

(七)莊子哲學與儒道佛的關係對比

(八)莊子哲學的特色

(九)莊子逍遙自適的超越管理

 

(一)氣化宇宙論(1

宇宙論談存在,莊子宇宙論談萬物的發生,與生命的來去。至於造物者,則為思辨的存有論所談的問題。

1:天地一氣也。

2:萬物以氣之聚氣散而有無。

3:人的生死亦是氣之聚散,聚而有生不必喜,散而入死不必悲,都是天地造化的流變而已。

4:由氣化宇宙論而知生死只是一氣的流變,以此破生死觀,並得出生命的逍遙自適的價值智慧,不必與社會世俗同。

 

 

(一)氣化宇宙論(2

死生若環 :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寓言)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人本無生 :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死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一)氣化宇宙論(3

生死同體 :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瘓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大宗師)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寓言)

 

(二)消遙自適的本體論(1

本體論討終極價值意識,莊子本體論之對象為造物者的價值意識,以及人存有者的生命意義。

1:造物者對天地萬物沒有任何刻意的計畫,就天地萬物的存在之價值意義而言,即是自然而已,沒有目的性。

2:人的生命就是在氣的聚散之間的一段歷程而已,物質上論之,是氣本論的存有,此一氣之聚散,沒有任何目的性。

3:人生天地間,是由造物者而來,故而認清此點之後,即是與造物者遊才是最真實、自在、快樂的狀態。所謂與造物者遊,是接受造物安排的一切,切勿人為地去彰顯個體的特殊性,更不能限制別人的生命。

4:人生貴適性,生命就是逍遙、自適、無目的、有巧妙的造化安排之結果,完全接受,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5:天道實有,無為無形。造化一切,沒有目的,只有自然而然而已。

 

(二)消遙自適的本體論(2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齊物論)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遊已。」(大宗師)(道體)

 

 「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大宗師)(道體)

 

 

 

(三)身心修煉的工夫論

工夫論談主體的修煉方法。

莊子工夫論談成為神仙的修煉步驟。第一為心理的修養,第二為身體的修煉。

 

1:心齋

2:坐忘

3:朝徹見獨

 

 

 

1: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人間世)

 

放下世俗的好惡感應,調理身體的能量狀態,

 

進入氣功冥想的境界。

 

2: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大宗師)

 

心理進路的忘仁義、忘禮樂為先,生理進路的墮肢體、黜聰明為後。

終至與造化為一的同於大通的境界。

 

3:朝徹見獨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師)

 

心理進路的外天下為先,生理進路的外生為後。

 

無古今而不死不生已是神仙的境界。

 

(四)不死不生的神仙境界論(1

談最理想完美的人格。

 

以神仙為最理想完美的人格: 神仙為不死不生、逍遙自在、遊於天地間的存有者。

 

其次為人間的聖王: 人間以聖王為典範,讓人民自由生活,絕不干預,亦不主導。

 

再次為人間的自由人: 人間的自由人,依氣化生死,而欣然接受。

 

 

 

(四)不死不生的神仙境界論(2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為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大宗師)(人間的自由人與神仙)

 

「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人間的聖王)

 

 

(五)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1

1:實有此道體,亦是造物者。

2:道體無為無形。

3:不死不生。

4:不可名言。

5:不可封限。

6:不可類比。

 

 

(五)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2

實有此道體: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非物者:

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知北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之非物也。」(在宥)

不死不生: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大宗師)

 

(六)思辨哲學進路的存有論(3

未有封限: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齊物論)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其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論)

不可名言: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齊物論)

不可類比: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齊物論)

 

 

 

(七)莊子哲學與儒道佛的關係對比

1:老莊與儒家的關係

2:老莊之異

3:佛道之別

4:孔莊之互斥與互用

1:老莊與儒家的關係

孔老可互補。儒是積極正面價值,老是防範人性負面。

就儒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仁義為本體,以無為為境界。

在老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無為為本體,以仁義為次德目。

至於莊子及道教老學,則因有不同的宇宙論世界觀,所以理論上不能討論儒道互補的議題。

理論上言,理想的互補形式是具備著相同的世界觀,而有價值命題的交流,使得各自的價值可以安立在對方的體系中,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實踐出來。如孔老即易於互補。

莊子對儒家充滿了譏諷,理論上是互斥的系統,然在此一互斥的基調,仍需尋求互補為用的管道。亦即於用上互補,而非於理論上互補。

2:老莊之異

老是入世,莊是出世。

老子以天下、國家、社會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

莊子以天地、自然、人間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

孔老互補,莊孔互斥。但莊孔間仍宜求其會通。

孔子為上班哲學,莊子為下班哲學,同一個人在上下班待人處事有不同態度,此即孔莊於用上的會通互補。

3:佛道之別

佛是宗教,老是哲學,莊是哲學。

佛有它在世界觀,老為經驗現實世界,莊有它在世界觀。

成佛遍在宇宙,成聖造福人間,成神仙不死不生。

佛性實相為空,老子本體為無,莊子意求逍遙。

學佛工夫無執,學老工夫無私,學莊工夫坐忘。

4:孔莊之互斥與互用

孔莊為入世與出世之別。

孔莊為肯定社會體制,與否定社會體制之別。

孔莊為建設社會,與隱於市朝之別。

莊子對孔子充滿了諷刺與批評,關鍵在對社會體制的虛偽不實之抗議。

於用上互補之道:以儒者的理想服務組織,以莊子的意境處理組織中的非正式關係情境。

在上班時間以儒家的態度服務,以老子的智慧管理,在下班的場合以莊子的意境與人互動。這個人就有人味了。

 

(八)莊子哲學的特色

與三教對比下的哲學特色:

 

1、出世主義的哲學 : 非入世價值,不追求社會體制的價值。

2、藝術家的胸懷:非政治家、教育家的胸懷,追求個人極致的技能。

3、個人主義的態度:非群體集團性的目標,回歸自我的需求。

4、自由主義的精神 :沒有接受束縛,而暫時委屈的立場。

5、追求神仙的意境 :不好人間的利樂,追求自己的特殊能力的充份發揮。

 

(九)莊子逍遙自適的超越管理

個人追求莊子境界的管理之道:

、社會責任感的修飾。放下理直氣壯的工作態度,提出面對社會職責時應有之宛轉的操做技巧。 

、價值感的衝擊。放下價值理想的崇高身段,以無用之大用提出超越社會標準的價值理想。 

、嚴密理論的解構。認識觀念的相對性及預設性及無窮推演性的實然,提出不作觀念採取的態度。

、超越之道的認知。存在的形象是一氣通流,理念的世界是道通為一,追求一個與造物者遊的自適自在之境界。

、身心操做的夫。將智慧的解悟落實為心理的狀態、與身體的功能上,達到一個在人間的真人之境界。 

、持身形象的化除。將融通於自然的自我,展現在社會之中時,是一個無形象的狀態。  

二:莊子哲學的人生智慧

在現實生活上對所有人有用的人生智慧:

(一)看破社會體制的虛妄

(二)建立自主消遙的生活

(三)成為休閒退休的哲學

(四)解放公司領導的矜持

(伍)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六)作為所有朋友的好友

 

 

(一)看破社會體制的虛妄

都是政治人物為求私利而建設的體制。

都是依據政治人物的成見而有的發展方案。

建設社會體制並不是人生追求的理想。

社會體制以不約束、束縛大眾為最佳治理方案。

最高境界的統治者讓大家自由生活、自求福祉。

(二)建立自主消遙的生活

1:生命的意義,在追求自我的自適消遙。每天都活得自在、快樂、適意!

2:發揮生命的專長,以達到最高境界。不斷追求自己的技能藝術的高點。

3:發揮在藝術、科學、文學、健康、武功等領域,都是個人性的最高境界。

4:若是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這就不是莊子的型態了。

5:不以社會體制裡的身分規畫生活中的結構、程序及頻率。

6:    任何環境組織內仍然保持自己獨立自主性的生活基調。

(三)成為休閒退休的哲學

1:休閒退休哲學的特徵

2:休閒退休哲學的用處

1:休閒退休哲學的特徵

沒有薪水的問題

沒有老闆的概念

沒有社會的角色

沒有上班的生活

自己決定生活的意義與內涵

2:休閒退休哲學的用處

對自己的小用:休閒、遊戲、志工

對自己的大用:寫作、創造、修煉、修復

對自己的最終大用:面對死亡、完成生命

對別人的小用:陪伴、放鬆

對別人的大用:家庭照顧、志工

(四)解放公司領導的矜持

基本觀念 :

首先認清人都有一死,死後只是一杯泥土。所以,工作賺錢不是人生的全部,職場上的角色只是人生的一部份。

人生要有超凡脫俗的意境,放得下名利才能達到。

重點在能欣賞種種的美麗,而不是只能看到富麗堂皇;

能享受單純的快樂,而不是只追求肉慾的滿足;

能與眾人相處,而不是只跟有權勢財富者為友。

具體做法 :

開始認真安排休閒活動,讓生活裡有美學的事物發生,並開始建構退休後的生活環境。

開始喜愛並親近公司機關裡一些單純可愛的職員屬下。

學習微笑與單純,重視身體健康,關心周圍的朋友是否快樂。

 

(伍)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拆掉上下尊卑的面具。

不需對長官有多餘無謂的幻想,以為他會突然器重你或給你加薪,並不會。以平常人的平等態度與之相處,將可獲得對方的敬意,從此對你刮目相看,認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人物!

不再對屬下保持在上位者的矜持,輕鬆自由地與之平等相處,將可得到下屬的真心回報,以及讓對方心情快樂,充滿自信,認為你是智慧過人的領導!

對社會上所有與自己擦身而過的人都保持友善,無分他人的尊卑貴賤與善惡美醜,你將獲得全然不同的人際關係,以及看到前所未見的人性實景,生命將從此豐富千倍。

(六)作為所有朋友的好友

與人相處不再依身分維繫關係,一心愛護。

與人互動以關懷為唯一的出發,不論地位。

同時關心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以及路邊的小動物。

可以立即與嬰幼兒玩耍,把他們逗笑!

男女老少人人都與你親善,當你是他們的朋友,從此沒有性別長幼之界線。

 

你,就是天使啦!

 

當你還需要學習的時候,你還是得好好學習,這因此成為你的一種負擔,使你不能像天使一樣地自在。但你要學習的事情,一定要是你真的喜歡,有興趣有潛能的事物,至少在這一部分上保持自己的自由性。

三:莊子的著作版本與學派

略。

四:莊子內七篇的文本導讀

()逍遙遊

人生哲學的最高智慧,是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最高標的。

 

逍遙遊拉開視野的差距,讓世人明白,人與人間的眼界的高下是差距甚大的,做人,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意義,不要隨世人起舞。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不斷超越自我的價值立場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層層上比的四層生命境界 
  堯讓天下於許由——儒道價值觀的對比 
  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道家最高境界的人物 
  越人無用章甫——世俗價值的錯置 
  堯喪天下——儒家聖王的價值失落 
  無用之大用——惠施與莊子的價值辯論

 

()齊物論

獲得最高人生境界者,他們對待知識的態度,是守住大道的本然,不以成心扭曲、限制世界的真象。

 

齊物論藉由種種辯證,解開世人議論的虛妄成見,讓人們脫離俗情的執著,放下一切的假知識、假立場、假價值,而追求自己的超越意境。

 

【齊物論】 
  「喪我」與「天籟」——撤銷主體以達至與天為一的功夫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知識份在理論戰場上的宿命 
  「以明」、「因是」、「道樞」——識道之心法 
  道通為一——消泯知識的界限 
  朝三暮四——無謂的假堅持 
  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是非不彰的高明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為我為一——撤銷觀念的封限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道的飽滿與得道者的胸懷 
  齧缺問乎王倪——莊子的禪機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對孔丘的批判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解開論爭的真相與提出應對的技巧 
  罔兩問景——世俗中人被決定的命運 
  莊周夢蝶——智慧之人的齊物而逍遙之道

 

()養生主

一個高明的人生境界,必然要關照到生命的有限性的事實,於是莊子提出對待有限生命的根本態度,應以養生為重,不務贅行,接受天命。

 

養生主處理自己個體生命的自在逍遙,在人生的進退上安時處順,使哀樂不能入,而得以無厚入有間,以遊於世間。

 

【養生主】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全生保身的生活哲學 
  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的養生哲學 
  天也,非人也——委於自然的生命觀 
  老聃死,秦失弔之——安時而處順的生活哲學

()人間世

在動盪時代中的人,處理自己的現實生存問題,應以「無用之用」為最高智慧,以避免災禍。 

 

人間世將個人生活領域擴展到整個社會體制中,討論社會中的知識份子,如何在有限的夾縫中求生存,從而悠遊於世朝。亦即人間世談的是在官場上的養生主,養生主談的是在個人視野上的人間世。

 

【人間世】 
  顏回見仲尼——政治改革者的困境及其解脫之道 
  葉公子高將使於齊——外交工作者的困境及其解脫之道 
  顏闔將傅魏靈公太子——教育工作者的困境及其解脫之道 
  櫟社、大木、楸柏桑——可以盡年的社會生存哲學 
  支離疏——可以不被社會役用的生活哲學 
  鳳兮鳳兮——對德治主義政治理想的批判

 

 

()德充符

高明的境界是向內求的,是在人們的心性知能之中,而不是外在的表現,如形貌、形象、行為等。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要說明的道理。

 

德充符建立一個自我的內在平衡,讓豐富的品德內蘊於己,而絕不外顯。如此即得建立一個使所有的人都喜歡的形象,因此甚至還可以應世處事。

 

 

 

【德充符】 
  魯有兀者王駘——莊子心目中的教育者之形象 
  申徒嘉與子產——對執政者虛矯身段之批判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道家的自然人格對儒家的道德人格之諷刺 
  才全德不形——培養一種令所有人喜愛親近的品格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重於精神輕於形貌的人之真情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滿足於自然供給、與天為友之心境 
  人故無情乎——拒絕世俗價值的情緒

 

()大宗師

完美的人生境界是真人的形象,他有世界觀中的道論與氣論來支持,也有工夫論中的心齋、坐忘、外天下等來達致之。得致之後的境界都將超越一般世俗的價值標準。

 

大宗師提出修煉之道,讓世人能超升於天,享受身心的絕對自由,是以人而樂活在天地之間的意境。

 

【大宗師】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人類知能的意境之別 
  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最高理想完美人格的型態 
  相忘於江湖——化解社會衝突的智慧心境 
  大塊載我以形——接受造化安排的生命觀 
  自然的妙道——道的本體論與宇宙論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朝徹見獨的功夫論 
  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一氣流通的宇宙論 
  臨尸而歌,顏色不變——放棄俗禮以面對生死的真相 
  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親喪不哀的守喪觀 
  黥汝以仁義,劓汝以是非——對仁義是非價值的批判 
  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坐忘的功夫論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安命的生死觀

()應帝王

最高境界的境界外相難以測知,千萬不要以世俗的標準來羅列。

 

應帝王講得道者的帝王事業,重點在放任無為,民各自理,而終享太平安樂。

 

應帝王絕對是烏托邦的想法。

 

【應帝王】 
  藏仁要人——對政治人物有意私為的批判 
  經式義度——對儒家社會禮法的批判 
  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對政治使命感的否定 
  敢問明王之治——不得已而管理天下的政治家形象 
  壺子四相——擺脫命運的修煉術 
  至人用心若鏡——無目的性的治國之術 
  七日而渾沌死——使用小聰明就會破壞大智慧

 

賈伯斯如是說 :

你的時間有限,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要趕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

 

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