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傳統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道家哲學傳統簡介 (一)世界觀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 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 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 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 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 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 型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 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 (二)功夫理論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 「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三)社會哲學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 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 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 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 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 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 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 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四)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 ,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 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 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 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 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 與功夫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 不是大道的本身。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 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 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 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 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 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一般認 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並對道 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並 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 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 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 學的深切體悟,注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有無之別﹐不 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注解《易經》 ,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而將易經的 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是一種從高 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 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 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五)發展時期 道家起源應為遠古的隱士傳統,當然也有學者說老子是清廟之守,總 之,道家的起源絕不是社會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從旁觀察世局,認 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帶意識型態的執著的語言,描 述天道與人事變化的法則,屬於原理性研究的層次是他們的專長。當先 秦的老莊二子總攝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綱領之後,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 刻影響了儒家與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傳〉之作與韓非子〈解老〉 之作都是在其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說。但是在社會政治的實際影響 力上,老子之學要到漢初黃老之治的實施後才正式被試驗著,因為在迭 經春秋、戰國、滅秦、楚漢之爭之社會戰亂終告停止之時,人們終於發 現爭強鬥爭的害處以及休養生息的重要,於是老學原理的政治哲學觀點 遂被重視。等到西漢強盛,君王開始好大喜功,爭戰的歲月再度啟幕, 時代的風氣再度轉變,然後也再度敗壞,等到魏晉清談之風起,道家哲 學又開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開其風,王弼更以簡潔有力的注 經之作,從理論上深入道家之學並予以闡發,而向秀、郭象則發展莊學 的注釋工作。魏晉之後,道家思想並未有鮮明的創造傳統之再現,但是 道家思想的理路卻轉為道教、易學與儒學理論的開創所藉用的重要啟示 ,尤其是源自莊子的氣化宇宙觀,更被廣泛且深度地再開發著。而同一 時期的佛學傳播,亦曾有一斷相當長的時間是以道家「無」的智慧原理 來表達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 (六)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 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 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至於道家文化在中國 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的影響,則是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主導 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亦不為過。當然,道 家哲學對中國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活絡的空間,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不會因 著有太強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執著於官場的追逐與性命的投入,而 能更輕鬆地發現進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間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