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 中哲原典 中哲教材 英文中國哲學史讀書會 網站連結

四十二章經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向上 ]

哲學活動的入門認識 ] 研究方法入門概念 ] 基本哲學概念介紹 ] 中國哲學的流派與分期 ] 哲學與人生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 儒家傳統簡介 ] 道家傳統簡介 ] 老子的領導哲學 ] 莊子內七篇語解 ] 莊子的哲學體系與人生智慧 ] 墨子天志觀 ] 韓非老學 ] 管子書中的道家思想發展 ] 易學傳統簡介 ] 陰陽家與陰陽五行思想的緣起 ] 孟子哲學 ] 呂氏春秋對先秦思想的總結與檢擇 ] 今文經學 ] 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 ] 漢初黃老思想 ] 董仲舒 ] 淮南子 ] 王充思想資料 ] 牟子理惑論 ] [ 四十二章經 ] 人物志導讀 ] 裴頠崇有論批判貴無說的義理辯正 ] 郭象注莊的哲學基本問題探究 ] 禪宗哲學 ]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 ] 弟子規講解 ]

本文為華梵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分班中國佛學課程專題課堂錄音稿,由謝美華同學錄音整理。

文稿作者本人尚未修改過  請勿引用

佛學專題研究作業
題目﹕四十二章經摘要

四十二章摘要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釋迦牟尼佛在他的人生過程當中修證成功後作是思惟,所謂修證成功就是指一個人在智慧上認識了真理。然後在他的實踐上達到了一個境界。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修行。修行就是針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做修行,使身口意等都達到了一個境界。作是思惟,在他成就這境界後他是這樣想問題。對他來說他所認為的真理是這樣的。


離欲寂靜,是最為勝。最勝就是最重要最高級最完美。要達到這個最重要最完美的境界有二個概念就是離欲寂靜。離開一切的欲望讓心止息在沒有欲望寂靜的境界。


我們的生命現象本來不是這個樣子,今天我們這個生命的現象如果認真去反省就會覺察到有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煩惱。但不是在追求欲望的狀態下想,人在追求欲望時根本不會想到煩惱想到痛苦。人在欲望中時是沒有煩惱的。佛陀看到生命過程中的生老病死是那麼的痛苦,雖然那是別人的事但他自己也很煩惱。他煩惱別人為什麼那麼痛苦。佛陀針對這件事情認真的去思索而想出了其中的原因。思索的過程是一個生命回溯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練的過程修行的過程。智慧沒到那裡不理解那個東西的意義。心境沒到那裡不知道那是苦的。智慧到那裡境界到那裡才知道那是苦的還是甜。


生命的真相本來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個樣子絕對是個苦的樣子。我們應該要回到本來的樣子。本來的樣子是自在自由的喜樂的沒有痛苦的。本來的生命狀態就是一個成佛的狀態。佛就是活在本來的生命狀態中。本來的生命狀態經過很多歷程變成今天這樣的身體狀況生命狀況及活在這樣的一個物質世界狀況。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執著,欲望的執著。所以就要去認識我們有那些什麼欲望有那些什麼執著。所以要離欲就要有修行的活動。因為通常是欲望控制我們,不是我們控制欲望。現在要把它壓下去,不讓它作為你的主宰。這是很難的工作,所以要有修行的活動。就是練工夫的過程,最後達到欲望都不出現,欲望都不出現就不領導你了就不會給你惹麻煩,你就很平靜,這平靜就是寂靜。寂靜就是沒有煩惱沒有欲望。也就是所追求的本來的境界本來的狀況,一個自由自在快樂的狀況。所以寂靜終極而言就是成佛的狀況。是最勝的最高級的境界。


簡言之,原來的本來的那個佛清淨的狀態因為我們念頭的執著,因為欲望的執著,經過無窮無盡的演變的歷程,變成今天人這樣的情形。佛也是從和我們一樣的狀態,經由修行達到那個自由沒有煩惱的境界。自由沒有煩惱也就是神通。所以就人的可能性而言,神通是人本來就有的是人本來的能力。只是我們現在沒有而已。神通是人的能力的提升。


打坐是學佛的方法之一,且是很好的方法很重要的方法。生命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就是欲望造成,欲望是思想的力量,時時刻刻在主宰你,你比欲望慢一步發現是你的欲望在主持你自己。所以要靠念頭在日常生活中把欲望滅掉就常常是不可能的事,通常是欲望把念頭滅掉把善心滅掉把境界滅掉把修養滅掉,而不是修養把欲望滅掉。修行就是處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思想在一個清淨的狀態下來進行。禪坐是透過固定的身體姿勢的要求,把意志狀態放在身體的調理狀態上,此時強迫自己進行心裡念頭的止息的動作,強制你的思想當時不這樣思想。藉著身體的調理實際上把心理也一起調理,達到身體和心理同時調理的境界。在那個境界中心理的狀態和身體的狀態達到高度結合。沒有很多的念頭沒有一些煩惱。這種活動的形式是好的是很有幫助的。能夠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那境界就是禪定的境界。佛就是一直在做這種修行活動,整個身心止息在禪定的境界狀態當中。在禪定狀態所想的都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事情。所以有各種知識上的能力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神通。


所謂魔就是捉著我們去做壞事的力量。一般人在欲望的狀態中都很喜歡這個欲望都很習慣這個欲望。欲望就成為執著習慣,既然已經成為習慣就不想改變。如果有人要想改變就會影響到其他的人,所以其他人就要拉他過來不讓他改變,那個從外面來的力量不讓我們做清淨我們欲望的那種力量,就修行者而言就是魔。那個從外面來的力量阻止我們清淨欲望的這一件事情就是魔的概念。魔是個外力,那個外力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我們有欲望。欲望一旦擁有之後就會形成一個強大的習慣性力量不願改變。魔會用各種方式讓你不改變讓我們覺得很舒服繼續這樣做就好了。我們不改變而他也很舒服。那他就成功而我們就失敗了。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痛苦,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真象生命的真象是痛苦的。儒家認為生命的真象是追求道德的生命,莊子說生命的真象是快樂逍遙,佛教認為生命的真象是痛苦。所以眾生皆苦有漏皆苦。我們的生命是一個會漏水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的生命是不圓滿的不完滿的。會漏失掉許多許多好的東西。所以叫做有漏。


有漏就是眾生,有情眾生就是有感情的生命體。一切有感情的生命都可以稱為有情。有感情就是有情緒有想法有欲望有快樂和痛苦悲傷。有漏皆苦,有情眾生都是苦,有感受的能力的生命,這生命的形成就是因苦而形成。有感受能力的生命都會感受到苦。生命本來是在一個清淨自在的狀態裡,因為欲望的執著而形成現在這個樣子而這個樣子還會繼續執著下去。執著本身就是一種壓力一種壓迫力。那些執著常常彼此矛盾彼此衝突彼此打架,所以必然會帶來痛苦。所以四聖諦的苦諦就是在談一切的生命現象都是苦的。


集是在談生命的現象以及生命週遭的世界之所以是現在這個狀態,是太多太多的原因因緣集合而成的。所以這一切的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必然的,都是有因有緣的。這些因緣背後的各種背景狀況背景資訊生命資訊生命狀況,就是集要講的東西。所以集就是對生命現象做因果分析。對我們的生命現象做它的發生系列的分析。所以集是在講因緣是在講因果是在講原因。講那個發生的系列發生的流程。
滅就是寂靜,就是滅掉現在生命的欲望的狀態、有欲望存在的狀態。滅掉欲望就滅掉痛苦。所以滅一方面也可以說是生,生智慧生快樂。所以滅和生是同一件事情。滅是滅惡生是生善,滅是在講惡被滅掉後那個清淨的美好的成佛的理想的狀態完美的狀態,那個成佛的境界,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成佛者境界也可以說是佛性。


平常在腦海中出現的最明顯的那些情緒念頭都是過度的興奮所以要把它剪掉,所以叫做寂靜。人在寂靜的時候是得到智慧的時候。人在得到智慧時可以很不寂靜,因為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布施可以做一大堆的事情。但是必須是欲望已經消滅乾淨,苦已經都沒有了,展現出大智慧的狀態的境界。那個境界就是涅槃。
道是一種修道一種修行一種修行的方法修練的方法是作功夫。所以道是在講如何把欲望滅除掉,一步一步的滅除掉,使得我們終於沒有欲望而回到生命本來的清淨自在的狀態。所以道是在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在講八正道。八個正確的生命生活的方式。六度也是道的意思,六種度化自己度化眾生的方法。它們的基本精神都是在認識欲望的陰影。然後去解除欲望把欲望消滅掉。


所以有一個修行的功夫那叫作道,有一個成佛者境界那叫作滅,有一個各種事件發生的原因的分析系列那叫作集。任何一個有情生命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現象那是苦。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十五百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不復用之。


無為最早來自老子,是道家的思想。老子講無為是滅少欲望,老子講無為的原因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管理的問題。人與人之間所以管不好是因為人有好勝心,每個人都見不得人好。所以如果要領導別人就不要讓人家見不到你好,要領導別人就不可以過比別人更好的日子。因為人家見不得你作為領導者,見不得你在領導時得到名利權勢財色等等。所以在帶領大家一起去做事情時就要把自己的欲望滅少。把名位給別人把權力給別人把好處給別人把財物給別人。所以一個領導者有政治權力的人要帶領大家去改革社會,最重要就是讓大家覺得他很清廉沒有私心沒有欲望。這樣人家才會很樂意跟你在一起來合作。也就是最重要的要把這件事情所有的附帶的利益送給別人,讓別人去領受。所以無為在老子的意思是不要有自己的私心欲望,把好處都給別人。


佛教對世界的看法是一切有感受能力的生命都活在痛苦的境界當中,所以苦是佛教對這世界的看法。那些造成苦的原因本身是沒有必要,但作了那些事情就一定會得到苦。一定會得到這個結果,這是必然的。所以叫做因果。但因的開始是沒有必要非如此不可。沒有任何力量強迫生命體非如此不可。如果了解這點就能掌握佛教的終極智慧,那智慧就是空。事情與結果的關係絕對是必然的。但要不要做本身未決定。這件事是個空是生命體執著成非做不可。做了最後就得到那個結果。所以最開始的那個原因並沒有必然非如此不可,沒有任何一個事件是非如此不可。所以一切事情的終極意義是空。是佛教最空的智慧,所以學佛是體空證空。滅少欲望消滅欲望是事情的另一個講法。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那個空去證明或實踐那個空性。


所以解無為法就是理解無為的道理也就是理解空的道理也就是體空證空的意思體空證空的意思。理解現實生活當中所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造成我們強烈的情緒的感受的任何一件事情,它的背後的原因推到最後是沒什麼事。根本沒事是我們自己愛執著。所以理解沒事的法門也是理解無為的法門也是理解空的法門。所謂無為當然也是減少欲望不要有欲望但是在佛教的專門術語使用上而非老子的意思。老子的企圖心是很強的,是要統治天下的。老子是政治管理的專家企業管理的專家能把團體管理的非常好。但佛教不是,佛教認為這世間的存在是因緣的偶然,所以可以隨順因緣沒有任何事情是非如此不可的或不如此不可的。


在阿羅漢的境界有很長的壽命。但如果把這當作是學佛的目的那就錯了。因為活的很久這件事本身是個虛妄,時間也是虛妄空間還是虛妄。生滅本身就是一大虛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虛妄。這世界是因為我們念頭的執著欲望的執著而產生的,這一切本來就可以不必如此。
阿羅漢、斯陀含、須陀洹不同的境界在知識上的角度說明著﹕第一、修行者修行到什麼功夫,第二、這個境界的國土是長得什麼個樣子。任何佛教修行的境界都要同時從這兩個角度來認識。就是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還有什麼欲望他沒有了什麼欲望。從主體的角度來說這是他修行功夫達到的水準,另一個角度是他可以住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面。不同的修證程度是住在不同的世界裡,如同財富不同的人是住在不同等級的房子裡面或住在不同的社區裡面。不同的身心能力是住在不同的物質世界裡不同的國土世界裡。所以佛教談不同的境界如初禪二禪…等不同的境界時,就從這二個角度來認識這個境界﹕主體自己修行的能力及客觀所居住的那個世界的物質狀態、客觀的世界的狀態。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內無所得,體會到了無為法學到了無為法。要體空證空學無為要布施忍辱精進…,可是當我們已經做到的時候,我們整個的生命就是忍辱者精進者布施者,這個時候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布施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持戒的狀態,這個時候不會想到必須要布施,如果還有這種念頭在想在努力在克制的話,那就是還沒達到真正布施的境界。當已經達到真正布施的境界時,舉手投足都是布施的時候,就沒有得到布施了,就不需要再有這種觀念念頭,叫做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那個境界是沒有欲望的境界沒有執著的境界是乾乾淨淨的。活在沒有欲望沒有執著的境界當然就內無所得外無所求。所以真的在布施的時候是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布施。


學佛就是要我們去修要我們減少欲望要去懲恚治欲,克制自己的衝動欲望。都是要我們做這些事情,有沒有做到就看執不執著,執著就是沒做到,所以叫你學佛又叫你不要學佛,後面那句話是講境界,前面那句話是講功夫。講功夫就要按部就班的做,講境界,境界根本就不須要多講,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境界高的人了解境界低的,境界低的人永遠不了解境界高的人境界比他高。境界低的人只能了解境界比他低的人境界比他低。所以永遠不需要講什麼只要做就對了。在做的時候內無所得外無所求,還有得的感受求的感受就又回到有情眾生有感受能力的狀態。所以講境界的時候都是講內無所得外無所求。講功夫就是八正道,就是按部就班的做。談境界一定是這樣﹕無念無作,非修非證。心不繫道,亦不結業。
心不繫道,正在幫助一個人,可是不是心裡一直想著正在幫助人或一直想著佛教的境界是怎麼樣怎麼樣,心繫著那個道。該幫助就幫助這叫作心不繫道。所以佛教所做的不是客觀知識增加多少的問題而是主體的能力變化的問題。是那個主宰你的、那個生命的欲望形成的那個習慣性那個習氣也就是你的個性,是要改變那個主導你的東西。而不是你去主導外面的世界怎麼改變。佛教是在處理那個主導你自己的那個主體,去改變那個主體。像機器人把自己修理好機器的能力更強,是機器人把自己身上重新整理變成新的機器。當它能力變得更強的機器的時候已經不是原來的機器人了。它怎麼還會想從前那個時候該想的事情呢,那是功夫階段要作的事情。當已經變成能力更強馬力更強的機器人的時候,心不繫道,亦不結業。過去的階段全部都結束了,如果還有問題的話,是這個新的機器人的境界會碰到新的問題。原來的問題是不會再碰到的。也就是如果我們提升境界的話,現在的麻煩煩惱都不見了,不過會有別的煩惱。


人在修行過程當中的成長是要按部就班的是有很多個不同的層次的。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不同的水平的不同的智慧的階段。如果成長速度是很快的話,會沒有感覺到曾經經歷過但實際上一切階段都有經歷過。不歷諸位而自崇最,達到最高的境界。忘記正在布施禪定精進忘記正在幫助別人,因為根本就沒有欲望,所以很快就上去了。不歷諸位,很快就達到最高的境界。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教在分類人們所可能犯的錯誤,其所用的分類方法是從人的本能面分類。所以身體可能犯的錯誤有三種,口所可能犯的錯誤有四種,念頭思想所可能犯的錯誤有三種。佛教在作知識分類時外在世界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分類的起始點,佛教要解決的是主體的問題。外在世界一切意義都是對主體而言的意義。佛教的世界觀就是以主體的情況來作為分類。道教是以陰陽五形來作分類以氣來作分類。
生命的真相痛苦的,而造成痛苦的原因都來自於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透過三個管道來造成我們的痛苦一是嘴巴講的話造成痛苦一是心裡想的造成痛苦一是身體作的事情造成痛苦。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因果報應的哲學問題﹕


四聖諦的集諦,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必然的。因此是命定。但不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達成。因果報應的每一件事情的前一個原因必然存在,因為不斷錯誤的執著才走到今天的這一地步。所以道家說反者道之動,好心沒好報,這是愚人的定律。有智慧的人是好心有好報。佛家說因果報應就是一個定律。佛教看這個世界,不是世界是地水火風或金木水火土。佛教所認為的世界是由心理和身體所構成的。這是佛教看現象世界的觀點。是由我們身體和心理所構成的外在客觀世界。因此我們在嘰笑別人責罵別人,搬弄是非,是我們在做這件事情,是我們在形成我們的心裡世界,在形成我們的個性。所以最後形成的那個力量回轉到我們自己身上,那是必然的,因為根本就是我們自己做的。所以搬弄是非的結果是我被傷害的命運,所以我被傷害是我自己所造成的。也就是佛教是從主體身體分類來看外在世界,任何世界現象的意義都呈現為主體身體的狀態。所以沒有什麼客觀世界,任何客觀世界都是主觀的。所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還在自己身上只看時間遠近而已。都還在自己生命的主體。所以好事做的多就福報多,壞事做的多就虧空的越來越多。


認識到這一點,只要從現在開始虧錢就不會再受苦,因為以後不再犯錯誤以後就不再欠錢,那就是開始存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切的世界所有都是我自己所造成的是主體變現的。不是從五蘊或色法來看世界。所以改惡行善,罪自消滅。以後就不會再受到惡的傷害了。主體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做在主體身上而不是做在別人身上。如果是做在別人身上就是一種虛妄的表相,因為都是自己在做的所以都做到自己身上。時候到了它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每一天都在用念頭形成我們的心我們的長相。佛教的因果觀是佛教世界觀的鐵律,但是在境界上是非因非果。談基本知識就是有因果,談功夫修行就是要照著因果一步一步來做。


第十章 喜施獲福


幫助別人做好事同樣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做好事的福報如火炬不會因別人來幫忙而減少,只會讓更多的人受惠,所以要讓更多的人做好心有好報的事。如果不讓別人來幫忙做好事就是做好事的貪戀、執著,就是太執著於自己要做好事。所以修道是講功夫,但講境界時就要把修道功夫放掉,否則就是更大的墮落。


而煩惱是生命之所以為生命有情之所以為有情的根本原因。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人有各種不同的境界,但是眼前應該幫助的人及有能力幫助就要幫助,因為善的人好的人阿羅漢你根本不知道他在那裡。而只有你境界比他高時你才有可能幫助他。學佛的境界是眼前看到要幫忙的人就去幫忙,因為你不知道善的人在那裡。境界比較高的人才知道境界比較低的人的需要。如果該幫的人沒幫到該造的善業沒造到,那到底是造了善業呢還是造了惡業。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想要得知宿命如果成了一種欲望,不但沒有去做把欲望放下的事情反而更拿起另外的欲望,這與學佛的道理剛好背道而馳,故佛言把心淨下來,堅定堅持減少欲望的事情,就可以了解最高的道理。所以應該減少欲望不要有求,不要求什麼及有可能得到什麼。你現在想得到宿命但你可能永遠都得不到因為你現在是處於欲望的狀態。而佛教要處理的是主體能力的改變。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這是一種境界,念無念的念而不是念布施的念也不是念持戒的念,已經真的持戒了沒有那個欲望沒有持那個戒,沒有持那個戒不是說會犯那個戒而是沒有欲望,沒有那個欲望當然不會犯,不會犯那個戒就不用持那個戒。境界式語言是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直接做就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做到不必再說這件事。會者近爾,領會到的會走進來。言吾道斷並不需要言語直接做就是。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世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


這是一種看事情的方法。阿耨池水中充滿金玉寶石,但不如身上腳上所擦的防麗油防燙油。防麗油防燙油才是生活上有用的東西。方便門是很方便,但方便門本身是假的,不要以方便門為終極的東西而不去追求終極的真象,不要以方便為目的而忘了終極目標。所以方便門只是一種騙你過來的權巧。今天方便明天就不方便了。無上乘真正得到時還是要把它丟掉的,否則它就會像是渡河的皮筏。視佛道如眼前華,都是空的,只有自己是個佛了才有用。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永遠都是醒的,在涅槃境界永遠不會被你的欲望錯誤構化成個性的習性來阻撓你。因為你都是在清醒的狀態。視侄正如六龍舞,事情的正面和反面是看你怎麼去看,就看你念頭怎麼轉變,念頭轉變很重要,也就是真正的角度很重要。世俗上的這些那些世俗的成見沒什麼重要根本不需要辯論。那都是別人的成心在作祟所以不用太在意。視平等如一真地。平等是最重要的,平等是心在平等,心在平等表示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是沒有好惡,就是沒有欲望。沒有輕視羡慕,高矮對你而言價值是一樣的,沒有輕視也沒有羡慕就表示沒有欲望如如就是了。平等是心平不是現象平沒有差異,現象當然有差異,差異就讓它展現如如。如它真實的樣子沒有採取任何主體的態度。主體一產生態度就產生感受就主體產生了欲望的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