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影音檔案連結 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杜保瑞
問題的發生 在西方哲學的挑戰下: 中國哲學沒有論證、 中國哲學沒有思辨、 中國哲學沒有邏輯、 中國哲學沒有問題。 問題的解決 參考走回國學傳統的概念範疇研究法:湯一介、張立文。 面向西洋哲學的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 我的作法: 改良基本哲學問題的研究進路 收攝概念範疇的研究進路
中國哲學的特質與西洋哲學的比較
中國哲學是實踐哲學;西洋哲學是思辨哲學。 實踐哲學: 對準人生理想的問題,提出理論體系,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故而必須發展出實踐哲學的理論結構,找出其基本哲學問題。包括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 三大學派在共同的哲學基本問題架構下不斷推出新理論以形成學派的龐大體系,三家之間各自表述。
中國哲學的特質與西洋哲學的比較
思辨哲學:對準真理觀的問題,藉由理性的思辨,建構言說真理的哲學。 包括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三大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史上知識論出現後取代形上學成為主流哲學問題。 貫串西方哲學史是一家替代一家,以新問題新主張,揚棄舊哲學。 倫理學或從形上學進路討論或從知識論進路討論。 形上學中有知識論,但其知識論是為了正確認識這套形上學而設定的認識方法的理論。 知識論中有形上學,但其形上學是預設在這套知識論體系下的普遍原理。
研究中國學的實踐哲學進路 與思辨哲學進路
可以以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進行文本詮釋的研究。釐清文義解消衝突。 也可以以思辨哲學的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進路研究中國哲學文本。參與中國哲學國際化的研究進程。 前者是哲學史研究,後者是哲學問題研究。 但後者應基於前者的紮實基礎。
四方架構與概念範疇研究法
四方架構是解釋架構,概念範疇是哲學材料。 四方架構可以建構哲學體系,藉由問題、思辨、與主張完成理論系統。 概念範疇不能有效說明哲學問題,也不能代表哲學主張。 對概念範疇的研究可以是中國哲學的存有論研究。 但以概念範疇為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就只能見到細節而不能見到體系,換言之見樹不見林。 以基本哲學問題研究為綱領,以概念範疇研究為輔助。
以實踐哲學的架構談中國哲學
將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上升為中國哲學基本問題。 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為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 四方架構同時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 宇宙論及工夫論有多種次級問題, 本體論沒有次級問題只有次德目問題, 境界論看依本體論說還是依宇宙論說,前者無次級問題,後者有種種階層境界。 境界論收攝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為各家學派體系的最終完成。
宇宙論的問題 宇宙論是客觀的知識 宇宙始源 宇宙發生 基本元素 它在世界 世界圖式 生死過程 死後生命 命運問題 本體論的問題 本體論是主觀的觀念,是價值意識的本體論。 儒家的本體論:仁義禮知誠善 道家老子的本體論:無為 道家莊子的本體論:逍遙 原始佛教的本體論:苦諦 大乘佛教的本體論:空性與佛性 本體論有次德目,但無次級問題。 本體是經由智慧的獨斷而得。 工夫論的問題 工夫論是主體實踐的理論 工夫論的兩種進路:本體論進路的工夫論、宇宙論進路的工夫論。 工夫論的次級問題:工夫入手、工夫次第、境界工夫。 工夫論的三種類型:修養、修煉、修行 儒家修養論、道教修煉論、佛教修行論
本體工夫的表述模式 存有範疇:盡心知性、明心見性、守道、求道、窮理、養氣、以志帥氣、求放心、心齋、 價值意識:行仁政、孝順、損之又損以致無為、體空證空、 操作型定義:主静、主敬、收斂、謹畏、拳守、主體性的價值自覺、涵養、察識、齊家、治國、平天下 具體實踐活動:靜坐、讀書、科舉、坐忘、墮肢體、黜聰明、挑水擔柴、訪求名師、尊德性、道問學、
境界論的問題 境界哲學是理想完美人格理論 馮友蘭的四境界說,做體系高下的評價。 牟宗三的境界型態的形上學,做道佛哲學的特徵。 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境界哲學。 從宇宙論說主體存在的世界結構 從本體論說主體的清淨淨化程度 從工夫論說主體所達致的最高境界
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作法
目的在理解及詮釋哲學理論的文本意旨,藉由問題意識的清楚分類,掌握理論宗旨。 針對文本進行問題意識的分類,再釐清概念使用的類型,建立推理演繹的脈絡,形成理論系統的陳述。 藉由問題意識的澄清,不僅能有效理解文本意旨,更能解消傳統上的種種爭議、衝突、辯論。 不同學派間的會通融和常是使用相同存有範疇的誤解。 同一學派衝突解消,不同學派意旨分開。
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釐清效果
同一學派間的爭辯對立,幾乎都是基本哲學問題意識的錯置所致,釐清各自的不同問題即可解消衝突。 如鵝湖之會是工夫論和存有論之爭。 如四無四有之爭是境界論和工夫論之爭。 如頓漸之爭是境界工夫和工夫入手、工夫次第之爭。 如性具性起之爭是工夫論的本體預設和境界論的宇宙開展之爭。
以西方哲學的架構談中國哲學
以倫理學、形上學、知識論的架構談中國哲學。 倫理學:談儒釋道三家的工夫論。 形上學:談中國哲學的宇宙論、本體論、存有論。 知識論:談中國哲學三教體系的系統性、檢證性、適用性、選擇性問題。
存有論的問題
存有論、宇宙論、本體論都是形上學問題。 存有論談概念定義及概念關係。 說概念的分類:存有範疇、價值意識、抽象功能。 存有範疇:天、道、理、氣、心、性、情、才 價值意識:仁、義、禮、知、誠、善、無為、逍遙、苦、空 抽象功能:有無、一多、動靜、體用、陰陽、本末、
存有論研究諸種概念在三教間的合用分用關係
宇宙論概念三教不共用,故而宇宙論進路的修煉工夫絕對不能混用。精、氣、神、形、魂、魄、五輪、 本體論的價值意識概念亦不能混用。但時常有混用的情況,但即便是用了它教原來使用的價值意識,其意旨仍是本教自己的意旨。 存有範疇的概念都是三教通用的,但意旨各家自訂,絕不因概念相同就意思一樣。心性情理氣道天。 工夫論境界論依宇宙論進路或本體論進路,以判斷其共用或不共用原則。
存有論與四方架構 存有論單從形上學問題意識進路討論中國哲學。 馮友蘭的新理學是當代典型。 老子道論的抽象思辨進路是傳統最早的典型。 名家的指物論亦是此類問題。 程頤朱熹的理氣心性情論亦是。 四方架構都有存有範疇的概念使用,存有論供應實踐哲學存有範疇的概念使用。
知識論進路的中國哲學研究
探討三教的真理觀之絕對性問題。進入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課題之領域。 探討中國哲學理論體系的系統性、檢證性、選擇性、適用性的問題。 系統性:指解釋架構的問題。 檢證性:針對它在世界經驗以及工夫實踐以達境界的檢證議題。 適用性:討論三教各自真正適用的實踐領域及理論效度問題。 選擇性:討論學習者應以何種態度選擇及使用三教的問題。
分類判教與解釋架構 大量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著作之後,理解到他們的方法論,是用來建立自己的體系,以對傳統哲學進行分類判教,以定優劣高下。 因此馮友蘭、方東美、牟宗三、勞思光等哲學家的作品,變成競逐、較勁的中國哲學詮釋作品,必須繼續爭辯、擇取及淘汰。 而筆者的方法論是一套解釋架構,用來做文本詮釋,目的在使傳統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各自展現,而無從高下。 此一作法揭示四方架構可以作為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藉以研究及了解和撰寫中國哲學理論的共通工具。 哲學研究與哲學史研究 四方架構用於傳統哲學文本研究,因此即是哲學史研究的工具。 重點不在思想史的傳承關係,而在對哲學史上過去的成果進行文本解讀與理論詮釋。 故而筆者所提供的正是一套中國哲學史上的傳統文本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架構。 至於中國哲學研究,則開放給當代中、西各種方法、進路、問題意識的研究管道。 一個中國哲學,世界共同研究。 釐清國學進路、哲學進路、與哲學史研究進路之別。
反者道之動 1995年07月,臺北鴻泰出版社初版。 1997年4月,北京華文出版社 出版。
莊周夢蝶 1995年台北書泉初版 1997年北京華文出版社 2007年台北五南再版
北宋儒學 2005年出版 台灣商務印書館
哲學概論 2008年,出版 台北五南書局
南宋儒學 2011年出版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哲學方法論 2013年出版 台灣商務印書館
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 [首頁] [保住瑞氣] [杜保瑞資料] [教學課程] [學術論文] [專書著作] [學術資源][台大哲學系]
謝謝大家
感謝聽講
故事還沒有結束
每個人都有自己關切的哲學問題,但是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面對它,你若不處理它,也不會有別人去研究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