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領導哲學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杜保瑞
|
主題:老子的領導哲學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EDP教育中心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日星期日 主講人:杜保瑞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授課主題: 一:老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二:老子專書的文本解讀 三:周易坤卦的老子智慧 四:人物志釋爭篇的老子智慧 五:菜根譚的老子智慧 一:老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一:老子哲學的理論體系 (一)實踐哲學進路:實踐哲學就是研究東方哲學的詮釋架構,老子的哲學體系就在這四方架構中呈顯。 (二)思辨哲學進路:思辨哲學是以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侵入,亦有溝通中西的比較哲學的功效。 (三)管理哲學進路:從社會科學的哲學的角度討論時,老子哲學是管理哲學進路,說為經濟、教育、社會、法律等等就較不精確了,若說為政治哲學亦可,但其重點在領導者的管理智慧。 (四)老子哲學在中國管理哲學中的定位:與儒、佛、易、人物志、菜根譚的比較。 (五)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
(一)實踐哲學進路 1:本體論:無為價值與反者道之動的律則
2:宇宙論:道生萬物的宇宙發生論
3:工夫論:弱者道之用的修養論
4:境界論:太上不知有知的聖人境界
1:本體論: (1)無為價值
(2)有無相生與反者道之動的律則
(3)玄同與玄德的胸懷 (1)無為價值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 (2)有無相生與反者道之動的律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二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七十七章)
(3)玄同與玄德的胸懷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五十六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十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
2:宇宙論:道生萬物的宇宙發生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3:工夫論:弱者道之用的修養論(1)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 「夫唯不爭,故無尤。」(八) 「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二十二)
3:工夫論:弱者道之用的修養論(2)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四十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四)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五十六)
3:工夫論:弱者道之用的修養論(3)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慎終如始...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 「有餘以奉天下...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七十七)
4:境界論: 聖人不仁()
太上不知有之()
上士聞道()
古之善為道者()
上善若水()
不欲見賢(77)
(二)思辨哲學的進路 1:形上學:存有論進路的道體 2:知識論:觀變思常。 3:倫理學:開放定義。
1:思辨哲學的形上學討論 論道體的抽象性徵: 1:淵析似萬物之宗與象帝之先 2:不見不聞不得 3:可以為天下母 4:大象淡而無味
1:淵析似萬物之宗與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2:不見不聞不得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3:可以為天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4:大象淡而無味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
2:知識論進路 觀變思常: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獲得這種實踐哲學的智慧是透過觀變思常而得致的。 證實這種實踐哲學的智慧是要靠實踐的,實踐就是把工夫論的道理拿去實做,就是損之又損以致無為,若能無為而無不為,即是證實了。 而這一套東西的使用主要是用在領導者的管理哲學上。 3:倫理學進路 開放定義。
(三)管理哲學進路 國家社會、公私機構領導者的領導哲學。
1:國家機構:
2:私人企業:
3:宗教團體
1:國家機構: 領導者要一心為民服務、照顧百姓、減除自己的私慾,成為天下人的君王。
在官場上服務,不必太求冒進,在位子上對百姓有用才有價值,上了一個不能作為只能聽命的檯面,則大丈夫的氣慨都沒了。
在高位者一定要給優秀的幹部積極表現的機會,幹部獲得成就感與榮譽感,則天下人皆得利。
2:私人企業: 企業人,要有理想,要以才幹成就事業福國利民。
與企業競爭,勿爭搶,不削價競爭、不製造死敵,追求穩定成長之道。
生產物品,不違法,不黑心,點滴累積,追求永續經營。
讓利給幹部,則幹部效死賣命。
克制自己的私慾,追求天下的大利。使企業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既自我營生又福國利民。 3:宗教團體 謙虛、慚愧、自我要求是參與宗教、學習宗教智慧的本質。
宗教修持的成就更是不宜以此傲人。
宗教師與信徒之間的關係更要注意謙虛下人,若反過來凌辱信徒,則是魔性狂妄之舉,而不是慈悲愛人之宗教師的行徑。
宗教職事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要以形成團隊、互助合作、謙虛相處為原則。不能因有階級的不同而高傲欺人。
(四)老子哲學在中國管理哲學中的定位: 1:中華管理哲學的實用架構 2:孔老互補 3:老莊之異 4:佛老之別 5、易老通用 6:人物志與老子 7:菜根譚與老子
1:中華管理哲學的實用架構 主要都是人生哲學、是追求人生理想的哲學、是必須自我修養的哲學。 儒釋道三教都是人生管理哲學、但是有各自的不同經驗領域及使用範圍。 儒用於社會體制的個人及國家管理、 老子用於領導者有效領導的原理、 莊子用於解放體制的矜持、 佛教用於命運的理解與生死的超越。 另有特殊領域或主題的管理哲學 : 易經用於階層組織的應對進退吉凶禍福。 人物志用於人才分類運用的人事管理。 菜根譚是綜理人生的實戰演練原理。 中國哲學都是人生哲學、應用哲學、也都是管理哲學。
2:孔老互補 孔老可互補:儒是積極正面價值,老是防範人性負面。
就儒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仁義為本體,以無為為境界。
在老學體系言,儒道互補是以無為為本體,以仁義為次德目。 3:老莊之異 老是入世,莊是出世。
老子以天下國家社會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
莊子以天地自然民間為理想智慧的舞台場域。
孔老互補,莊孔互斥。但仍宜求其會通。(上下班不同的人生態度,老子是上班的,莊子是下班的。) 4:佛老之別 佛是宗教,老是哲學。
佛有它在世界觀,老為經驗現實世界。
成佛遍在宇宙,照顧眾生。成聖治理天下,常善救人。
佛性實相為空,老子本體為無。
學佛工夫無執,學老工夫無私。 5、易老通用 周易以一卦六爻,共六十四卦,展現六十四套人生情境的處理哲學。 一卦六爻由上下兩個三爻卦組成,正顯示中央與地方、高階與低階的組織結構,及人際關係原理。 上三爻為中央或高階,下三爻為地方或低階。 這是人在職場中的角色邏輯。 假設每個人都會獲落在這六個階段之一的職場角色。 人們很有可能沒有逐階上升,而就在中間走到了職場的退休階段。 不論在哪個位階,都需要人生智慧以為應對。 人生的理想以儒家道德價值主之,階層的進退以道家老子的智慧處之。 (1)初爻 第一爻通常為初入組織之時,一切以觀察、學習、不強出頭為原則。此時,學習是第一要務,對於外在世界的紛爭,自己尚不能看清楚,因此不宜冒然出頭。就算是要出頭,因為不獲信任,也沒人要聽。在情況十分特殊下,竟然可以讓初爻負擔重責大任,這就是組織快倒了的時候,只有這種情況下的初爻才有重大角色。否則,只要是初入組織者,都是要以聆聽及學習為角色扮演的第一原則。這就是老學及儒學的互用。
(2)二爻
第二爻為基層組織的被授權領導者,一切以積極表現、勇於任事為原則,此時會獲得讚譽,不必擔心受猜忌,服務貢獻才是角色重點,此時是最重要的快速成長的階段,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的人物是無法成為第五爻的最高級領導人的,關鍵就是一些基層主管的歷練絕對是高級主管必經的階段。這個階段的角色扮演要以和第五爻合作為第一原則,因為二爻的職務權力是直接來自五爻,兩人相應合作才是成功的王道。這主要是儒家的型態。
(3)三爻 第三爻為基層組織中年齡經驗最老道的一環,但卻已失去了領導者位置,上不上,下不下,最容易憤世嫉俗,也最容易闖禍,甚至會一時衝動離開了這個組織。建議要堅守崗位,用心觀察最新情勢變化,積極貢獻智慧能力,絕不與第二爻甚至第四爻爭功,更不以中傷、擠壓二四爻為晉升之階,沉著穩重,終有上達四爻的一天。這是孔老的互用。
(4)四爻 第四爻為高階組織中的領導者周邊的幕僚集團,人數很多,能力都很強,關係也都很好。角色邏輯為幫領導者解決一切不好的事情,但不要聲張;也要幫領導者完成一切風光的好事,但功勞要推給領導者。不要懶惰不幹活,事情要自己找,資訊眾多,隨時擷取,當下決斷,老闆沒交代的事情也要去做,但一切是為了老闆而做。絕對不要恃寵而驕,這是最易受猜忌的位子,要戰戰兢兢、臨淵履薄。你有最終上至高位的一天,但也可能終老於此位,沒關係,都很好,這是修福積德的好位子。第四爻也是令人垂涎的位子,最好不要搞太久,年齡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從主管的位階上退下來,直接進入第六爻的角色,不負任何責任,不享任何實權。這是最佳的老學精華,可以說老學的最高智慧就是用在這第四爻上的。
(5)五爻 第五爻為高階主管,實際上就是組織的實質領導,如君王、董事長角色。他有兩項任務,政策及人事。其餘所有庶務都應該是幹部去處理,否則幹部沒事幹,而自己累死,這樣組織就危險了。所以第五爻不辦事,故而沒事,但第五爻為要用人及想定政策,故而亦極為忙碌。第五爻用人重點在各層主管的帶領,而不是領導所有的部屬,否則基層領導又要做亂了。至於處理政策的重點在自己親身涉入議題,否則易為部屬提供錯誤資訊之誤導而壞了大局。這主要是儒家的型態。
(6)六爻 第六爻為組織中已退出領導位置的老人,因此盡量不要干涉第五爻以下的作為,否則易生人厭,應找尋自己的興趣,好好休息,思考下一步,為未來做準備。六爻為組織做越多越令人嫌,組織愈退步。不放下也得放下。領導者也切記切勿永遠擔任同一個組織中的領導者,做了一定年限之後一定要換跑道,否則種種尷尬又要出來了。爵位不宜太盛。
這是老子及莊子哲學共同關照的領域。
5:人物志與老子 人物志是中國古代人事管理的寶典,它有兩套智慧的依據,一為孔子的淑世理想,一為老子的柔弱勝剛強之智慧。然後才展開多元豐富的人事觀察心得。
〈釋爭篇〉從人與人之相爭時的不同做法,品鑑人物境界的高下。重點在指出,禍害起於高傲,所以老子的謙退思想正是人物志最後的告誡。
戰勝而爭不形,人人樂推之。
6:菜根譚與老子 菜根譚為最精深的中國三教智慧之境界哲學。 菜根譚品評人物意境達到三教圓融的最高境界。 菜根譚針對人生的所有場景及角色,老子針對領導者。 老子關懷天下,指導領導者角色扮演;菜根譚回到人生的本身,處理自己在各種場景中的應對進退。 老子正視人性之惡以談領導,菜根譚正視人性的善惡以談生存及活動。 (五):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 領導者就是為天下牟利的人,不是追求自己的私利的人,前者是領導者,後者是幫派老大。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領導人第一要有遠大的理想,理想是為公,慾望是為私,領導和老大的差別就在為公及為私上。 要領導天下人,就要有高明的政策及事業的方向,所以領導人都是要讀書、要研究、要思考、而找出方向與政策的人。 領導天下人就是透過領導幹部而成立的,領導幹部就是領導人才,領導人才要重視給他榮譽,以及給他該得的利益,才能服人心。 易經整個坤卦,都是老子式的領導者的官場哲學。 人物志最後一章釋爭篇,更全都是老子式領導者的智慧生存之道。
二:老子專書的文本解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為而非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HOW?WHY?)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三:周易坤卦的老子智慧
坤 坤,坤為地,坤上坤下。
卦名的取得:上下兩卦皆坤卦,卦名直接取意於此。
卦意的確定:坤卦六爻皆陰,喻其能持續不間斷地以柔順之姿,服務奉獻,終成大器,故而指坤卦六爻皆謙謙君子,並且是深具執行力的實踐者。並以此卦討論一個能夠配合君王政策的實際執行者的努力歷程,及其命運的變化。
大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地乘載萬物,君子應效法大地精神,依據自己良好的品德,以服務天下,且是恆久地服務,稍不懈怠。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卦卦辭: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以坤卦精神處事,開始祭祀即通達。利於像母馬一樣堅定地向前行。君子要有所作為,若自己一意孤行,就會迷失方向,退後一步,聽聽有智慧的領導人所擘畫的方向之後再去做,這就會大得利了。坤卦的方位,在西南邊的幾個卦是同類,可獲親比,東北方的不是同類,不能獲得救助。不論所遇何人,守正道就獲得吉祥。
周易八卦方位圖 彖曰: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高明的坤元原理,天地萬物賴之以生,坤道乃配合天道而落實萬事萬物。坤道功能豐厚,承載萬物是它的功能,它的功能無限。它的功能一施展,使萬物的活動順暢。就像一匹健壯的母馬,屬於大地的英雄人物,馳騁於廣袤的土地之上,以柔順的姿態,促使萬物成就自己。 但壯馬奔馳須受主人指揮,不能自行妄動。故而君子有任務要執行時,若自己未獲指令便即妄動,則是失道,顯示任務目標不正確。若接受領導的指揮調度,再去執行,且堅定地完成,則功成事遂,得天之道。 西南方向與同伴合作,執行任務,東北方向接受領導,完成任務。坤卦的執行原理,讓大地萬物皆有其成,說明它的承擔能力無有窮盡。 文言曰: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卦為柔順的作用原理,姿態雖柔,但其行動之力道則是剛健不移,它內在主靜,卻品德直方,它凡事後退一步,接受乾道原理的指揮領導,遂有明確且可恆久執行的任務方向,便能包攝萬物,且彰顯價值,坤道就是順成天道而執行任務的柔順原理。
大象傳: 大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地乘載萬物,君子應效法大地精神,依據自己良好的品德,以服務天下,且是恆久地服務,稍不懈怠。
爻辭與小象傳: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初六:走路踩到霜,就知道天氣已經漸漸進入嚴寒,不久之後甚至河水就會結冰了。 屢霜堅冰,因為時序已經走到了陰氣要凝聚的階段了,當時間慢慢推移,最後就會走到大寒,水面都會結冰。 文言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從一開始就叫你把眼光放遠。甚麼成功的事業,都是久久的準備、規劃、執行而終至於成的。當然,壞事的發生也是其來有自,早不阻止,結果就是大壞。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二:以正直、規矩、寬大的態度承擔重任,就算不特別熟悉的事情,也沒有做不好的。
六二的作為,是以正直規矩的方式在做的,所以必然是不習無不利的,這是坤道、地道、柔道的一貫智慧。
文言傳: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六二得中得位,獲得授權,所有人都謙退,故而就位之後無有不利之情事,只要想做的事都可以放手嘗試。給了你位子,就好好做,不熟悉也沒關係,不會有問題。
六二已居中位主位,本身是具有承擔力的君子,以柔順的態度堅定地執行任務,不會有錯。
坤卦之德即是柔順執行,坤掛的環境就是安穩中有秩序及執行力,人與人不相爭,但凡事有序,且充滿謙德。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三:內心涵蘊美好的德性,仍然順成地維護國政,自己不必有功勞,成功不必要在自己身上,但一定把事業做完。
含章可真,是順時而動;做該做的事情,對國家社會有利的事情,讓社會變得美好昌盛。
文言傳: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六三無位,不得位也不得中,離開主管之位,大環境也沒有肅殺之氣和剛健之局,雖暫時遠離官場,也沒有任務,卻仍自己敦厚品德,自動協助與國政有關的事物,成功不必在我,只求國家政事和諧圓滿。 六三是還沒做大官就先在地方上退下來的有德之士。 守正好好做事,功勞往上推,自己不沾名。其實也沾不到名,若想沾名,就會遭來危險。 含蓄德性不要外顯,假使必須做事,則有勞苦而不居功。 所做的事都是符合國家社會利益的事,沒人叫你做,但你自己看到了一樣去做。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四:把一切會透漏消息的管道都封閉,不論做甚麼事都全力以赴,既然把事情都做好了就不會有災難,但是也絕不邀功以獲譽。
括囊無咎,是因為做事積極且謹慎,故而自己不會有災難。
文言傳: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六四得位,陰居陰爻,又近君位。但坤卦之君王謙德治國,不會積極指揮,故而六四就更需積極協助,且須事收圓滿,全面落實。因為君王不會出面顯揚姿態,但國政必須推行,於是六四大臣就要凡事都解決乾淨。碰到事情,可以決斷就決斷,該收的全收,以免事情敗壞,遭受咎責。然而,自己更加地不沾名,因為你已經就在君王身邊了,君王也不會特別讚譽你,這些他早已授權給你,而人民更早就當你是大員,你本就有權力處理一切事情,但是,你是幫領導做的,因此你絕不能促使百姓歌頌你。 你有權解決一切疑難雜症,你的權力運用沒有界線,但是絕不居功邀功及對外張揚,你就是領導的影子,幫他搞定一切。注意,沒有二心。否則,極端危險。 好事做完,功勞歸領導,利益歸幹部。壞事解決,絕不聲張,以免領導的名聲受損。 有這種角色的,都不是只有你一人,大家都應該互相幫助,這群在君王身邊的人絕不可以互相鬥爭,那樣就極不懂事了。
六五:黃裳元吉。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六五:雖居君位,卻不敢傲慢,穿著黃色的下依,極盡謙虛之姿態。這樣的做法始終都吉。 黃裳元吉,是因為有美好的德行在心中。
文言傳: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六五得中,但不得位,五爻應以陽爻居之。六五因為長久的執行與付出,最終使自己獲得最高的領導地位,很美,很好。 六五經歷過治理地方及中央的所有經驗,終於自己風雲際會,被推上了領導者的舞台,社會大眾都可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感意外地接受了。但必須一本初衷,為民服務,才能保住君位。最重要的就是要謙虛處事,如美麗的黃色卻穿在下衣之處,美好但不彰顯、不鮮明。 六五本不以君位為目標,但環顧天下,確實無有陽性英雄足堪此任,事實上一切資源也掌握在自己手裡,遂就任。然而,君位畢竟應以創造為精神,六五卻以守成為原則,若有開創性英雄人物出現,必與己爭。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上六:有其他剛強之仕來與我爭奪君王之位,兩人相爭,血跡斑斑。
龍戰於野,這是個不幸的結局,因為自己之前沒有把陽剛的君位之人培養好,又沒有急流勇退,固然天下被自己治理得很好,但沒有準備好的好勝者卻來爭奪,坤卦之君子不是以爭鬥擅勝場的角色,故而兩敗俱傷。
文言傳: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 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非己之意,情勢使然,陽雄疑我,必與我爭,兩相傷矣。 總有野心人士要來爭奪王位,你也不願無條件相讓,不可免的權力爭奪戰便發生了。 做大官不要做太久,就不會有這件事情發生了。 若發生時,接受災害,以不擴大損失為原則,做好災害控管,盡速止血。 若要避免此局,在六三六四時就要看好繼位之君,在自己登上六五之位時,早早急流湧退,讓位給他就好了。
用六:利永貞。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上六:既是謙謙君子,大位就要讓出,永遠格守正道,就永遠安全無害。
用六永貞,以維護國家大事大局為始終之初心。
原本就是謙謙君子,一生的服務奉獻就是為國為社會為大眾,始終謙退,安享晚年,樂樂老者。
四:人物志釋爭篇的老子智慧 釋爭篇
蓋善以不伐為大,賢以自矜為損。是故,舜讓於德而顯義登聞,湯降不遲而聖敬日躋;隙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於出奔。然則卑讓降下者,茂進之遂路也;矜奮侵陵者,毀塞之險途也。 是以君子舉不敢越儀准,志不敢淩軌等;內勤己以自濟,外謙讓以敬懼。是以怨難不在於身,而榮福通于長久也。 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是以在前者人害之,有功者人毀之,毀敗者人幸之。是故,並轡爭先而不能相奪,兩頓俱折而為後者所趨。由是論之,爭讓之途,其別明矣。 物勢之反,乃君子所謂道也。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終極,乃轉禍而為福,屈讎而為友;使怨讎不延於後嗣,而美名宣於無窮;君子之道,豈不裕乎! 且君子能受纖微之小嫌,故無變鬥之大訟;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終有赫赫之敗辱。 怨在微而下之,猶可以為謙德也;變在萌而爭之,則禍成而不救矣。 是故,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櫓;靜則閉嘿泯之玄門,動則由恭順之通路。 是以戰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構。若然者,悔吝不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是故,君子以爭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獨行於三等之上。 何謂三等?大無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 愚而好勝,一等;賢而尚人,二等;賢而能讓,三等。 緩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寬人,三等。 彼君子知自損之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為損,故一伐而並失。由此論之,則不伐者伐之也,不爭者爭之也;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君子誠能睹爭途之名險,獨乘高於玄路,則光暉煥而日新,德聲倫于古人矣。
五:菜根譚的老子智慧
《菜根譚》,是明代知識分子洪應明的人生智慧小品文, 融合儒家入世、釋家出世和道家謙讓無為等思想,並結合自身經驗,形塑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他一生為官,晚年清淨自修,洪應明將其一生以儒者的承擔精神,奉獻國家社會的體驗,配合道家謙退的智慧,在官場上以及人生場景上,如何應對進退的道理,還有對終極生命意境的認識,發揮在菜根譚360條左右的小品文當中,字字珠璣,句句精品,深透人心,發人深省。是想要在社會打滾的成功人士,必備人生修煉的智慧法寶。 由於條目太多,本課程將節選其中精粹,並分為七篇講授。
1:自我修養篇: 確立人生的志向,建立健全的人格,提出修養的意見。中正平和之見。 提供人應該如何調理自己的心情,以及心態;面對日常生活以及社會生活,找出積極的價值及找出服務的理想投身社會,以展開自己美好的人生。
302:見微知著 守正待時 9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16:德在人先 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
受享毋踰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09:持盈履滿 君子兢兢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
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
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 2:自我砥礪篇: 針對自己的缺點及事業的艱難,發出警惕的聲音,從橫逆處講起。 在為社會服務及學習成長的過程當中,將面臨許多人生考驗以及自我砥礪的關卡。菜根譚作者,深入發掘人生進步或退步的關鍵因素,勉勵世人如何積極砥礪,自我要求不畏環境的艱困所擊倒,不畏人士的炎涼所擊潰;永保高昂的戰鬥意志,投身社會的服務工作中。
38:伏魔先伏自心 馭橫先平此氣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裙魔退聽;
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176:明利害之情 忘利害之虛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
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197:虛圓立業 僨事失機
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
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98:操履不可少變 鋒芒不可太露
淡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
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
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3:人性透視篇: 當自己有了良好的理想,又懂得自我砥礪,不畏環境艱苦的時候,還需要認識社會人性的真相。人心不一定是險惡的,但在某些特殊場景中,人心會是險惡的。如何透視人性的弱點,以及人性的貪婪,才能夠保護我們自己在與社會互動的時候,不至於受害;又能夠有效消彌紛爭,解決人事的困境,這樣才能積極有效的幫助社會進步。
67:陰惡之惡大 顯善之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138:陰惡禍深 陽善功小 惡忌陰,善忌陽,
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
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192:寧為小人所毀 勿為君子所容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
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194:忘恩報怨 刻薄之尤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
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
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自己無能的人,對別人的輕賤卻更勝於任何人。 168:律己宜嚴 待人宜寬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
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212:和衷以濟節義 謙德以承功名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
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 告誡好人也要懂事! 好人也會因驕傲自大而致災。 189:勿仇小人 勿媚君子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
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165:厚待故交 禮遇衰朽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
處隱微之事,心跡宜愈顯;
待衰朽的人,恩禮當愈隆。 4:境界品味篇: 了解人性的弱點、缺點、不足之點,取得了應對進退的智慧之道之後,回過頭來再來看自己人生的作為以及與他人比較的時候,終於明白人生境界的高低之間,真正的關鍵不在世俗的名位成就,而在智慧的通達,以及心情的平順,從此取得了品味人生意境的智慧眼光,從容自在悠閒,不為世俗名位所靠攏羈絆,獨立走出有自我品味的人生格局。
252:隱者無榮辱 道義無炎涼
隱逸林中無榮辱,
道義路上無炎涼。
33:人能放得心下 即可入聖超凡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
放得仁義道德之心下,才可入聖。 169:為奇不為異 求清不求激 能脫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
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226:言者多不顧行 談者未必真知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樂;
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193:好利者害顯而淺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
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18:驕矜無功 懺悔滅罪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5:福德培植篇: 既然透徹了人生意境,有了自我關照世局的獨特眼光,人生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在於求一已一生的平安以及求家人福德的長遠。但,更在於求社會的理性平和,人世的發展與進步。於是進入真正最有智慧的入世之道,如何培養福德?包括自己的福德以及社會的福德?在所有人際關係應對進退當中,除了積極處事之外,還要在對人性的透徹的基礎上,以及對境界的品味的平台上,讓每一件事都處事圓融,讓方方面面都找到定位,這是菜根譚裡面境界最高、意境最全面的一類的文字,福德的培植。
19:完名讓人全身遠害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
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126:大量能容 不動聲色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105: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不責小人過, 不發人陰私, 不念人舊惡。
三者可以養德, 亦可以遠害。 162:信人示己之誠 疑人顯己之詐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
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51:忘功不忘過 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
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141:過歸己任 功讓他人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
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178:渾然和氣 處世珍寶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
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
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13: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
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70:多喜養福 去殺遠禍
福不可儌,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
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6:權力的處理: 菜根譚前五類的作品,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修練的歷程;一層比一層境界要高。但是,還有兩種人生的場景,有他的特殊性。因此,必須特別提出來讓在座深入的了解。第一就是官場,第二就是家庭。我們每一個成年人或者是在企業或者是在政府機構,其中只有少數的人,會進入政府機構的高層,那就是進入權力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頭,有特殊的權力邏輯、人際關係的邏輯。投身其中,要更加的謹慎,要更有機伶的智慧、機智,才能自在從容。所以,如何讓自己在權力的場景中,保持自我全身而退,又能夠服務奉獻,菜根譚有一些特殊的介紹。 177:操持嚴明 守正不阿
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要和易,
毋少隨而近腥羶之黨,亦毋過激而犯蜂蠆(吃愛)之毒。
100:富貴而恣勢弄權 乃自取滅亡之道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燄。
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燄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298:以冷情當事 如湯之消雪
權貴龍驤,英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羶,如蠅競血;
是非蜂起,得失蝟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 137:位盛危至 德高謗興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
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
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磅興而毀來。
59: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 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
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
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
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值,其萎可立待矣。 7:家人的相處: 菜根譚前五類的作品,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生修練的歷程;一層比一層境界要高。但是,還有兩種人生的場景,有他的特殊性。因此,必須特別提出來讓在座深入的了解。第一就是官場,第二就是家庭。 中國人對家庭的觀念始終強於西方人,家庭是人生的根本,也是修養的最後道場,人的一生出生於家庭死亡於家庭,未入世前受家庭的恩養,退休以後回到家庭讓家人照養,家庭與人的關係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能有幸福充實的家庭生活才是一個人的人生的根本圓滿,就算生不逢時,無法施展才幹抱負,人還日要把家庭經營好,把家人照顧好,讓祖先祭祀不輟,讓子孫綿延長久,則人生的職責才算是真正盡了。
21:人能誠心和氣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個真道。
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
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133:倫常本乎天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
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135:富貴多炎涼 骨肉多妒忌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
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152:一念能動鬼神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都是傷害別人的事情)
8:結束 本課程藉由菜根譚通透人生的智慧,將呈現給學員們一個具有中國儒道兩家完整的文化傳統的知識分子的人生觀,如何出世入世、應對進退、走出圓滿瀟灑的一生。 如果還以未及論到的,那就是對於命運的知識以及生死的了解,這一部分只有訴諸宗教了,但只要把握好菜根譚的智慧,其實命運與生死的問題也已關鍵地照顧好了,若要精進求學,則,應學佛。
謝謝聆聽 敬祝大家有感動的收穫 努力工作治百病 要有服務的人生觀 報告完畢 謝謝聆聽
|